(共27张PPT)
即将到来的中考,只是我们目前一系列选拔人才考试中的小小的一步,那大家知道,在古代是通过什么方式选拔人才的吗?对,就是科举考试。那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考试呢?为什么会让一个苦读数十年的人,在考中之后竟然喜极而疯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起感受科举考试制度下的无奈与悲哀。
新课导入
范进中举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夸张、讽刺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
4.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相关文学常识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受家族的影响,他少时热衷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不过,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是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他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吴敬梓性情豁达,不善治家,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到贫之变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其个人经历,使他对当时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之弊病有了深刻的了解,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卑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地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整体感知——生字正音
绾头发( ) 啐( ) 作揖( )
带挈( ) 醺( ) 腆着( )
报帖( ) 解元( ) 荼毒( )
拙病( ) 商酌( ) 星宿( )
忌讳( ) 锭子( ) 攥着( )
qiè
xūn
tiǎn
yī
cuì
wǎn
zhuō
zhuó
xiù
tú
jiè
tiě
huì
dìnɡ
zuàn
整体感知——理解词语
带挈:
唯唯连声:
尖嘴猴腮:
摸门不着:
不省人事:
商酌:
不由分说:
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意思是被骂晕了,不知该怎么办。
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商量斟酌。
不容人分辩、解释或说明。
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3~11):中举后喜极而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内容。
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结构
分析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变化。
胡屠户
骂范进现世宝、癞虾蟆
说范进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高高在上
并嫌弃女婿
拿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慰问夸范进才学高,品貌好
是天上星宿,不敢打骂
称贤婿老爷,低头扯后襟
中举前 中举后
整体感知——分析人物态度变化
众乡邻
张乡绅
不闻不问
奔走效力,殷勤送礼
拿蛋送酒,背米捉鸡
搬桌拿椅
不理不睬
送银送房,称兄道弟
中举前 中举后
整体感知——分析人物态度变化
分析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变化。
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各色人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跃然纸上。他们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白眼相加。由此可见,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看不起。深刻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整体感知——分析变化背后的众生相
简要说说范进中举前后又有哪些变化。
中举前:每日少饭食,乡试无盘缠,家贫不得已要卖鸡换米煮粥;畏惧岳父大人,对胡屠户唯唯诺诺。
中举后:高兴发疯,清醒后,对张乡绅奉迎自如,打起官腔,对胡屠户是势利虚伪。
整体感知——分析人物态度变化
分别找出在范进中举前后,有关胡屠户语言、行为描写的语句。
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深入探究——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胡屠户的言行,简要概括胡屠户的性格特点。
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
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
市侩形象
深入探究——胡屠户形象赏析
中举前,范进的生活非常穷苦,但文章并没有写到众乡邻(张乡绅)的身影,当范进中举后,众乡邻(张乡绅)有送钱的,有送鸡蛋的,张乡绅还直接送银攀亲,当范进发疯时,大家都很着急,并且积极地想方设法,这些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世风。这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悲哀,也是封建社会的悲哀。
深入探究——众乡邻(包括张乡绅)形象赏析
梳理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并分析原因。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跑集上
1.范进太贫穷
2.范进过于热衷功名利禄
社会原因: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科举制度严重毒害了范进导致他发疯。
个人原因: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可以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之前穷困潦倒,中举之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改变,使他惊喜发疯。
深入探究——范进人物赏析
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哪里看出来的。
思考:
深入探究——范进人物赏析
范进是一个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人。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深入探究——范进人物赏析
结合下面几句话,说说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讽刺的效果的。
①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将范进中举后的疯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表现出对文人半生蹉跎只为求取功名的悲哀,疯是“喜极而疯”,而作者正是用这喜极的状态表现当时士人的悲哀。
深入探究——探究文本讽刺艺术
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攥在手里紧紧的”“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表现了胡屠户不是真的想要归还银子,这一细节就与他的退银之辞形成对比,构成矛盾,引人发笑,从而达到讽刺效果。
深入探究——探究文本讽刺艺术
结合下面几句话,说说文章是如何达到这种讽刺的效果的。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片段作文。
提示:
1.要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考虑。
2.范进只是一个典型,要跳出范进去看这一类人。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我觉得是悲剧,范进虽然中举了,但他把一生都浪费在科考中,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被扼杀。其实范进只是我国封建社会众多读书人中的一个,相对于大多数人,范进算是幸运的了,毕竟,他中举了。但很多人,却只能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尤其是放榜当天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了范进发疯的丑态与他身边的趋炎附势的众生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生活和精神的毒害,展现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科举”为分科举人(选拔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拓展延伸——科举制度
在古代,考试时间是十分固定的,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三月廷试”。
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拓展延伸——科举考试时间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范进
胡屠户
众乡邻
猥琐懦弱 圆滑世故 热衷功名
欺贫爱富 粗俗势利 趋炎附势
冷漠无情
世态炎凉
人情冷漠
科举制度的罪恶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