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1.清末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2.下表是晚清时期满汉督抚比例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督满汉比例 巡抚满汉比例
1851 5:9 1:21
1852 5:14 2:28
1853 10:10 4:19
1856 6:9 6:12
1864 2:10 0:17
1865 2:12 0:22
A.国内政局影响政治权力结构 B.汉人官僚严重动摇清朝统治
C.边疆危机促成地方行政改革 D.民族企业得到汉族官僚支持
3.1862至1864年,戈登带领英国工兵部队对上海、苏常以及杭嘉湖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图测绘。他们测量军事据点的地理形势,考察主要河流的通航情况,第一次用西法准确绘制出太湖平原的地图。戈登这一行为的直接意图是( )
A.传播西方先进的测绘技术 B.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促进洋务运动的有效开展 D.开拓中国江南商贸市场
4.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5.1880年,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开工。他寄望:“今日之学徒,皆异时师匠之选,将来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由关内而及新疆,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此时清政府已经收复新疆
②完整的学校制度建立起来
③该织呢局是洋务民用企业
④内地民众放弃了传统服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下表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形象的历史叙述。这说明( )
李鸿章形象 形象特点 出处
社稷重臣 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志节之士 赵尔巽《清史稿·李鸿章传》1927年
卖国贼 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 胡滨《卖国贼李鸿章》1955年
近代化代表人物之一 洋务运动,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李时岳《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1980年
A.历史事实具有多样性特征 B.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C.历史事实依赖于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具有一定随意性
7.有学者在论及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曾用了这样一则比喻:“马体牛用。让马去犁地,让牛去奔跑。”并补充说,“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该学者在此( )
A.批评了清廷的封闭保守 B.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
C.剖析了维新变法的根源 D.讽刺了尊孔复古的荒谬
8.据《河西驿日记》记载,清朝光绪年间河西驿残破不堪:房屋破烂,马棚倒塌,驿夫饥寒交迫,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勒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阻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1894日本侵华加剧,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B.中国交通近代化的开始
C.中国邮政开始脱离列强控制 D.政府管理自主意识增长
9.1874年,日军兴兵侵华,左宗棠一方面指出“整理水师”“监造轮船”的必要性:同时,强调沿海民间武装“渔团”是“自卫身家”“御外侮”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这表明左宗棠( )
A.偏重靠民间力量抗击侵略 B.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的先进性
C.主张“海防”重于“塞防” D.注重构建兵民联合御敌体系
10.甲午战后,英国获得了山西、河南、直隶等省矿产资源的优先开采权,德国染指开平煤矿,俄国事实上获得了在长城以北及东三省、新疆等辽阔土地上开采各种矿产资源的优先权。列强的这些行径( )
A.表明其对华进行商品输出 B.推动了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C.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缓和了西方各国间的矛盾
11.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
12.1896年,张之洞上奏称:“整军御侮,将才为先,德国陆军之所以甲于泰西者,固由其全国上下无一不兵之人,而其要尤在将领营哨各官无一不由学堂出身。今欲仿照德制训练劲旅,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张之洞的这一奏章( )
A.致使军事主权殖民地化 B.促进了西学知识广泛传播
C.推动洋务运动转向民用 D.有助于清末的军事近代化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4年朝鲜内乱,中国因朝王请求而出兵。而后是日本因中国出兵而出兵。此前,日本已倾力于扩充武备,练兵演习,构建战时机构。因此,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但列强各有怀抱,中国人的希望始终是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最后的结局只能决定于暴力和暴力的对比。被动的中国不能不成为失败一方。
——摘编自杨国强《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国士大夫》
材料二:甲午战败对中国而言是政治上和精神上的大挫折。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而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康有为对“全局”“全变”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必须尽弃旧习,“再立堂构之规”,“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正是由于甲午战争,中国士大夫心态发生了这种失落和转换,“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
——摘编自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成为“失败一方”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败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国妾起缝素。
——唐王维《丁寓田家有赠》
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材料“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可知,清咸丰同治年间,清政府出现统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至1864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展洋务运动,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时间是1894年至18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选择A:据表可知,1851年及以后晚清满汉督抚比例中汉族比重总体远远高于满族,这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后汉族官僚势力兴起有关,说明国内政局(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政治权力结构(地方官员满汉比重)。排除B:由表格信息不能看出汉人官僚是否动摇了清朝统治。排除C:当时未进行地方行政改革。排除D:材料仅是晚清时期满汉督抚比例的变化,无法得出民族企业得到汉族官僚支持。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862至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影响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的态度和行动,戈登及其带领的英国工兵部队的行为与军事行动密切相关,表明他们在为军事行动做准备,B项正确;虽然他们确实使用了先进的测绘技术,但根据历史背景和行为分析,传播技术并非他们的直接意图,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虽然时间上有重叠,但戈登的行为更直接地与军事行动相关,而非洋务运动,排除C项;虽然地图测绘有助于了解江南地区情况,但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戈登部队的具体行为,“开拓中国江南商贸市场”与他们的直接意图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从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故C项正确;AB项是C项具体表现,排除;近代实业教育发展困难与学习西方的层次不同,故D项排除。
5.答案:A
解析:①、③项,由材料“由关内而及新疆,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可知,该企业可布局至新疆地区,主要通过织羊毛呢销售盈利,目的是“富国”,符合洋务运动时期民用企业的特点;结合所学,1878年,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故①、③项正确。②项,材料并未涉及完整学校制度的建立,此项属于无中生有。故②项错误。④项,“放弃”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故4项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②4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代对李鸿章的形象认识不同,这说明历史解释受到时代或研究者立场等因素的影响,选B项。历史事实具有唯一性。A项表述错误,排除。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史料实证探寻真相,而依赖于历史解释表述错误,排除C项。历史叙述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而不是基于个人的主观观点或者情感。历史叙述应尽可能地保持客观真实,不可随意,D表述错误,排除。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认为中国的文化与体制是最优秀的,只不过船不坚炮不利罢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根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该学者认为这一思想不利于中国向西方学习,指出了洋务新政的局限,B项正确;学者批评的是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不是政府的保守,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维新变法无关,排除C项;尊孔复古是在袁世凯北洋政府时期,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信息“河西驿残破不堪:房屋破烂,马棚倒塌,驿夫饥寒交迫,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勒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阻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得出此时官吏贪污腐败,中央集权衰弱。“1896年在形势逼迫下”结合所学知识,指的是列强侵华、边疆危机,加上《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故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故选;中国通信近代化不等于交通近代化,排除B;近代中国邮政依然对西方列强有很强的依赖性,并没有脱离,排除C;清政府管理自主意识增长不属于侧面反映,排除D。
9.答案:D
解析:根据“强调沿海民间武装……的组织,反对清政府内部屡起的裁撤渔团的动议”可得出左宗棠强调在防御外敌时除了要加强军队建设,同时也要注重民兵的建设,即强调兵民联合御敌体系,D项正确;民间力量只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力量,主要力量是政府的军队,排除A项;“清醒”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也不符合当时的事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把“海防”与“塞防”进行比较,排除C项。故选:D。
10.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英国获得了山西、河南、直隶等省矿产资源的优先开采权……新疆等辽阔土地上开采各种矿产资源的优先权”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列强对工矿利权的争夺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对中国矿产资源的争夺,而非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除B:列强争夺中国的工矿权利推动了中国民族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缓和了西方各国间的矛盾与材料主旨无关。
11.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并结合资本主义发展概况可知,继昌隆缫丝厂采用大机器生产,是工业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典型代表。A正确;材料“行销于欧美两洲”反映了继昌隆缫丝厂产品远销海外,不能证明产品面向国内市场,B错误;材料“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反映了这是中国民族资本家自己创办的企业,C错误;材料反映了该厂采用了大机器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D错误。故选A。
12.答案:D
解析:根据“整军御侮,将才为先”“非广设学堂,实力教练,不足以造就将才”可知,张之洞主张创办军事学堂,强调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性,这有助于清末的军事近代化,D项正确;学习西方先进的练兵之法,并非必然导致军事主权殖民地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张之洞的这一奏章促进了西学知识广泛传播,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已经开始创办民用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原因:缺乏对日作战准备;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2)影响:加速士大夫变法与守旧的分化,激发了士大夫变法图强的决心;促使士大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增强了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和自觉意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甲午年他们成了蓄谋已久的一方,而没有准备的中国被宗藩关系拖着卷进战争中”可知,缺乏对日作战准备;根据材料一“卷入战争的中国曾希望西方列强出面调停”可知,清政府希望列强调停而被动陷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军备落后于日本,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朽。
(2)影响,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的失败加速士大夫变法与守旧的分化,激发了士大夫变法图强的决心;根据材料二“维新人士出场的鲜明亮相是呼吁‘变法’。他们把‘变法’不是定义为枝节修补,而是以‘全变’为鲜明指向”可知,促使士大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根据材料二“‘中国犹如几千年大梦初醒’,完全接受失败的教训,承认社会中的种种病痛,最终谋得一个痊愈的方法,中国社会开始走上具有自觉意识的近代化道路”可知,增强了士大夫的民族意识和自觉意识。
14.答案:(1)基本模式: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经济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解析:(1)本题较简单,联系教材知识即可,从“牛郎织女”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和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根据所学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根据材料“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从自然经济解体和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方面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