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4: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辛亥革命
1.据不完全统计,1901—1911年留日学生出版的以反帝救亡为出发点的革命报刊有六七十种之多。随着留日学生大量归国,他们的影响以燎原之势,迅速遍及全国各地。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清末新政促进了新式学堂出现 B.民族危机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C.日本是当时中国革命主要榜样 D.学生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2.陈天华在《猛回头》中说“可恨那满洲政府……死死不肯变法,到了戊戌年才有新机,又把新政推翻……及到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材料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①洋务新政
②戊戌维新运动
③八国联军侵华
④清末新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清末司法改革之前,不少官员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1902年,清政府启动修订律法程序,明确宣布推行“中外通行”方针,并提出:“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B.民族危机加速法治化进程
C.因循守旧的思想阻碍革新 D.中体西用的思想影响广泛
4.1911年农历四月初十,大清帝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第二天,就发布了第一道政令,大意是:朝廷决定将干线铁路的修筑权全部收回,民营铁路公司只允许修筑支线铁路,之前已经批准民营的干线修筑计划全部取消。这一政令的发布直接引发了( )
A.预备立宪 B.武昌起义 C.保路运动 D.清王朝结束
5.2020年抗击疫情中,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枣宜会战 D.徐州会战
6.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专制传统被彻底根除 B.责任内阁制行不通
C.民主法制观念的强烈 D.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这些规定旨在( )
A.实行三权分立 B.推行责任内阁 C.维护民主共和 D.保障自由平等
8.孙中山曾说,“辛亥革命之胜利,报纸宣传占了九成功劳,武装起义的功劳有一成”。就连报界翘楚一戈公振也认为“武昌举义,全国景从,报纸鼓吹之功,不可没也”。这反映出当时( )
A.报纸宣传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B.报纸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
C.革命派有效利用报纸开启民智 D.舆论斗争成为革命的主要形式
9.《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中提道:“排满二字之口号,亟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给人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一是反满,一是汉族祖先的光荣传统。”这从侧面反映了( )
A.三民主义得到普遍认同 B.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C.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 D.革命派未能发动群众
10.鲁迅先生在其《自选集·自序》中感慨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先生的感慨是对于哪一段历史的困惑和迷茫?( )
A.清政府预备立宪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1.晚清以来,科举制度遭遇了一个持续的、递进的批判过程,尤其是甲午、戊戌前后,批判科举达到高潮。晚清先进人士批判科举制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社会变革的迫切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反清斗争的需要
12.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当选总统的一天,立即电袁。谓系暂时担承,仍虚位以待,请袁早定大计。袁答以国体尚待公决,不愿预闻临时政府之事。孙再去电,如由袁之力不劳战争而达成共和,总统必属于袁。袁转而质问伍廷芳以此次选举总统的用意,并争国民会议代表名额与召集权及开会地点。伍谓选举总统与国民会议绝不相妨。唐绍仪单刀直入,诘伍以总统让袁,有何把握?孙明白回覆,如清帝退位,即推袁为总统。孙一意想由和平途径,使共和实现,袁定要确定总统能够到手,始赞成共和。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十年前革命的成功,就是民族主义成功。所以民族主义就是和民族的意思一样。革命成功以后,中国的土地和主权,已经由满清皇帝的手里夺回到中国人民的手里来了。但是,我们人民徒有政治上主权之名,没有政治上主权之实,还是不能治国。必须把政治上的主权,实在拿到人民手里来,才可以治国,才叫作民治。这个达到民治的道理,就叫作民权主义。
——摘编自孙中山《在桂林军政学七十六团体欢迎会的演说》(1921年12月7日)
(1)据材料一,孙中山和袁世凯在由袁世凯担任总统、实行共和这一问题上有何分歧?这些分歧的“解决”有何后果?
(2)据材料二,在孙中山看来辛亥革命有何成败之处?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如果不具备客观的历史需要,没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任何人都无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把它制造出来。……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
——摘编自欧阳军喜《无法告别的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辨析》
材料二 国外学界不乏人物认为辛亥革命为“非革命”或“假革命”。如美国华裔学者陈志让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什么社会改革,是一场“假革命”,高慕柯说辛亥革命“犹如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替”,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政体的变革”。日本学者横山英认为,辛亥革命是带有资产阶级因素的政治势力自上而下借以整顿原有封建统治秩序而发动的一场政治变革,不具革命性质。……总之,这些学者要么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权变更,要么认为是汉族人发动的排满运动,反正所谓辛亥革命不是革命。
——摘编自王小荣《略述学界关于辛亥革命若干问题的分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驳斥上述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不是革命”的观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以反帝救亡为出发点的革命报刊有六七十种之多……迅速遍及全国各地”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伴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革命思想在中国获得了进一步的传播,反映了民族危机推动革命思想传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留日学生在革命思想传播上的作用,这与新式学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虽然留日学生在日本传播了革命思想,但日本此时为君主立宪制,并非中国革命的榜样,排除C项;学生对于推动革命思想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并非辛亥革命的主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据“到了戊戌年才有新机”可知是戊戌维新运动,据及至庚子年闹出了弥天大祸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据“才晓得一味守日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可知是清末新政,故②③④符合题意,题意没有提到洋务运动,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末司法改革之前的“中外通行”修律思想,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在面临国内外压力时的困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主张在法律制定上既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又要参照西方的法律制度,以期实现法律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然而,这种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实际上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的无奈和无力感,因为他们在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时,已经无法依靠传统的法律制度来维持统治,只能寻求通过改革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B项正确:“清廷彻底沦为了洋人的朝廷”体现为主权受到列强的严重干预,但是材料主要表现“清末司法改革”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因循守旧的思想阻碍革新,而是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清廷迫于压力进行改革,法制化建设是其内容之一,排除C项;材料中清末新政法制化建设汲取了西方思想,但是材料没有明确交代中学与西学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发布命令,收回民营铁路的所有权,直接引发四川地区的保路运动,C项正确; 预备立宪时间在1906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 武昌起义爆发时间为1911年10月10日,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 清王朝结束是在1912年2月12日,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武昌起义发生在武汉,B正确;A、C、D与武汉无关,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华民国政体出现频繁变动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系列的变化发生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封建专制力量强大,中国政治转型艰难曲折,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彻底根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并没有在中国长期践行,无法说明其在中国行不行得通,排除B项;政体频繁变动说明当时民主法制观念薄弱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报纸宣传占了九成功劳”“全国景从,报纸鼓吹之功,不可没也”可知,革命派利用报纸宣传民主革命思想,营造的舆论气势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革命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过于绝对,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辛亥革命的口号以“排满”二字为主要内容,这种宣传让民众认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不利于革命的深入发展,争取民主权力和建立民主制度,说明其口号具有局限性,导致革命完成的成果有限,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民主义的普及问题,排除A项;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实力有限,排除C项;材料说明“排满”口号已经吸引了部分民众参与,并非未能发动群众,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及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1912年4月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再到1917年张勋复辟,反映的历史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从袁世凯开始的,开始时间是1912年4月,结束时间是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B项正确;清政府预备立宪时期指的是1905年至1911年,此时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国民大革命时期是1924年至1927年,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是1927年至194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晚清以来科举制度遭遇了一个持续的、递进的批判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晚清时期我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束缚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不利于社会的进步,C项正确;材料强调“甲午、戊戌前后,批判科举达到高潮”,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A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些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要求改变社会现状,故“社会变革”的原因是“民族危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反清斗争,尤其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都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可知,武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商业发展迅速,这有利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从而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故D正确。材料未表明武汉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故A错误;近代中国,商业贸易中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武汉商业繁荣的景象,未涉及长江沿岸工业布局的调整,故C错误。
13.答案:(1)分歧:孙中山主张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后,即推袁为总统;袁世凯则要确定总统职位能够到手后,才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后果: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实行专制独裁,使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2)成功之处: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一清政府的统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失败之处:中国人民并未掌握国家主权,还不能行使治国之权。
解析:(1)分歧:根据材料“孙明白回覆,如清帝退位,即推袁为总统。孙一意想由和平途径,使共和实现,袁定要确定总统能够到手,始赞成共和”可知孙中山主张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后,即推袁为总统,袁世凯则要确定总统职位能够到手后,才赞成共和、逼清帝退位。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实行专制独裁,使民主共和徒有虚名。
(2)成功之处:根据材料“十年前革命的成功,就是民族主义成功”可分析出成功之处在于推翻了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清政府的统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失败之处:根据材料“但是,我们人民徒有政治上主权之名,没有政治上主权之实,还是不能治国”可分析出中国人民并未掌握国家主权,还不能行使治国之权。
14.答案:(1)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新航路开辟以来近代化发展潮流的风起云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辛亥革命具备阶级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奠定军事基础。
(2)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各方面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生活上,促使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新变化。
解析:(1)根据材料“辛亥革命绝非某种偶然因素的结果,也不是某个或某些历史人物主观选择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产物”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国际、国内背景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近代化发展潮流的风起云涌;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浪潮蓬勃兴起;近代以来面对民族危机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辛亥革命具备阶级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三民主义提供思想理论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成立奠定组织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起义奠定军事基础。
(2)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各方面引起社会的重大变化;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生活上,促使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新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