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选举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各个机关的领导人,10月1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 )
A.社会主义社会 B.三民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51年9月,周恩来在向京津高校师生代表作报告时号召:“知识分子(思想)不要停留在爱国主义这个起点上,要努力从民族观念前进到人民立场和工人阶级立场。”这主要是由于( )
A.学术界认知的转变 B.人民民主专政确立
C.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国民经济得以恢复
3.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象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中苏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26%上升到1953年的70%。1952年底,英国、日本、法国、智利、联邦德国等国家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协议合同,总值达2亿美元以上。1955年,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额比1952年增长了3倍。这表明新中国( )
A.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B.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贸的影响
C.冲破了“苏联模式” D.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4.“据统计,华东地区的20000多个乡在完成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过去麦田和油菜只锄一遍草,现在要锄三遍,一扫过去的冬闲,为来年的春耕大生产做好了积极准备。”这表明( )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土地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C.农村基层政权得到巩固 D.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增长
5.1950年4月,中央政府对私营工业扩大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解决它们在原料、资金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困难,帮助他们维持和恢复生产,并适当调整私营工商业的税收;中国人民银行也逐渐增加对私营工商业的贷款。这些举措旨在( )
A.打击投机商人稳定全国物价 B.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C.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D.为一五计划实施奠定物质基础
6.为探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组织开展“银元之战”的历史,高一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下列资料,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以此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B.亲历者撰写的回忆录
C.档案馆保存的相关档案 D.反映此事件的电视剧
7.据统计,从1949年到1959年,来华援建的苏联和东欧国家专家达8000多人,为中国培训的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达7000多人,同时中国从苏联和东欧获得了4000多项技术资料。这反映出当时( )
A.苏联和东欧科技水平很高 B.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新中国外交战略成效显著 D.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
8.1955年4月,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发言: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15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此次国际会议指的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9.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和身份参加了某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树立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这次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开罗会议
10.下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宪法性文件中“人民”概念的变迁,这反映出( )
时间 法律名称 相关规定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 “国民”或“臣民”为权利义务主体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人民”作为宪法概念正式登场
1946年 《中华民国宪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A.历届政府积极保障国民权益 B.民众法治意识得到广泛提升
C.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探索历程 D.宪法逐渐确立根本大法地位
11.下面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工业投资额占比简表
年份 沿海 内地
1952年 43.4% 39.3%
1957年 41.6% 49.7%
据此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 )
A.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工业生产技术提高
C.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D.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12.如表是1950年至1956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工业在国家工业中的占比情况。表中的现象说明我国( )
时间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社会主义工业
1950年 37% 45%
1953年 14% 57%
1956年 0 67%
A.开始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B.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完全建立起来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
13.“统购统销”政策在我国曾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为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随后对食用植物油、棉花、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它们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 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速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三,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二、三,简要评析“统购统销”政策。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到1957年J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旧中国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的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棉花产量达到3280万担,都超额完成计划。
——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从2012年到2021年,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发布智能制造国际标准42项、国家标准300多项,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国家标准的覆盖率达到97.5%。截至2021年末,全国企业的数量达到4842万户,增长1.7倍,其中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我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小企业户数达到40万户,营业收入超过75万亿元,利润总额达到4.7万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23.5%、38.7%、37.1%。
——摘编自中国社科院《改革开放简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新型工业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从新中国年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之前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其他三个选项均与史实不符,故选D。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族人民的人民民主专政,B项正确;材料中周恩来号召知识分子要转变思想,A项不是原因,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的一五计划,排除C项;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且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外贸易的对象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说明新中国并不以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对外贸易的标准,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贸的影响,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才打开外交新局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特点,并不能说明冲破了“苏联模式”,排除C项;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不意味着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B
解析:从空间来看,华东地区完成土地改革大致在1952年后,分到土地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从而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东北等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大致在1948年完成,经济上翻身了的农民踊跃支援前线,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基层政权,故C项错误;虽然1952年的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材料中无法得知此时粮食数量多少,是否比以前要多,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0年4月,中央政府对私营工业扩大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解决它们在原料、资金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困难,帮助他们维持和恢复生产,并适当调整私营工商业的税收;中国人民银行也逐渐增加对私营工商业的贷款”可知,建国初期,国家出台有利于私营工商业的政策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推动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与投机商人无关,排除A项;1953年才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档案馆保存的相关档案属于当时的一手史料,价值较高,C项正确;文学作品、回忆录、电视剧都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价值不如档案高,排除ABD项。故选C。
7.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方针,得到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无私援助,材料中信息即反映了这种情状,故选择C项。科技水平高低是相对而言,A项结论错误;B、D两项材料无从反映,排除。
8.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是一次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排除C项;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为不结盟运动国家最重要的会议,自1970年起,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会期制度化,每三年举行一次,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树立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A项正确;万隆会议于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排除B项;波茨坦会议是1945年,苏、美、英三国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的第三次首脑会议,排除C项;开罗会议是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等,排除D项。故选:A。
10.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中的“国民”或“臣民”到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人民”再到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人民”,“人民”这个概念的不断发生变化,这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在民主化和法制化方面的探索历程,C项正确;“历届政府积极保障国民权益”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个选项没有直接反映出“人民”概念的变化排除A项;在近代中国,民众的法治意识虽然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广泛提升”的夸大了法治的普及程度,排除B项;“宪法逐渐确立根本大法地位”是反映了宪法地位的变化,而不是“人民”概念的变化,但是材料主要反映“人民”概念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D
解析: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通过“一五”计划,沿海的工业投资额相对减少,内地的投资额相对增多,一定程度上促进工业布局的调整,D项正确;仅从投资额,无法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投资额的变化,无法得出工业生产技术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的特点,并不能得出农村生产力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可知,从1950 年到 1956 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占比逐渐降低直至为 0,社会主义工业占比大幅上升到67%,这充分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例如,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公私合营等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逐步纳入社会主义工业体系,D项正确;我国开始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而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的占比变化,不能直接说明开始自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主要是在 1952 年底完成,材料时间跨度到 1956 年,重点体现的是工业结构的变化,而非国民经济的恢复情况,排除B项,'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完全建立起来这种表述不准确。虽然社会主义工业的占比大幅增加,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1956 年就完全建立起来,这是个逐步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1)背景:“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投机活动的存在;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等。
(2)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产力发展,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评析:“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但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解析:(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是由于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根据材料一“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可知:投机活动的存在;根据材料以“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可知:“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还和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有关。
(2)原因:根据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可知,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根据材料三“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可知,生产力发展,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还和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有关。
(3)评析:根据材料一“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可知,“统购统销”具有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的作用;根据材料一“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可知,“统购统销”政策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结合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14.答案:(1)影响: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不同:世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业体系优势更加明显;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崛起;中小企业获得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