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195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1958年经济计划,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6.1%提高到16.2%,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10%提高到33%。这一计划( )
A.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C.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D.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论十大关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全局性的十个大问题,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由此可见,《论十大关系》( )
A.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 B.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C.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遵循 D.是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运用
3.1958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报告文学《毛主席到了徐水》描写道:一只野兔被人发现逃到麦田后由于小麦长得太茂盛,这只野兔被麦苗困住无法动弹。这段描写反映了( )
A.个人崇拜风气盛行 B.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C.毛主席与农民心连心 D.浮夸风渗入文学创作
4.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
A.摆脱了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C.清除了“左”倾错误的不利影响 D.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
5.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有一首歌谣这样写道:“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这首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6.“大跃进”的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其干渠和支渠约1500公里,1960至1969年修建完工,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81位干部、技工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生命,削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材料反映了( )
A.“大跃进”对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B.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
C.党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D.我国高指标“左倾”错误的泛滥
7.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先后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干线、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核工业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国家的这一决策( )
A.应对日趋紧张的国内外形势 B.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C.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
8.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幅卫生运动宣传画。该画作( )
A.旨在倡导民众提升卫生意识 B.推动了现代卫生体系建立
C.彰显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解决了城乡卫生防疫问题
9.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到1992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154个。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B.“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0.“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了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这是当年毛泽东看到外交部填写的联大表决结果报告时说的一段话。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D.自身综合实力的增强
11.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以不同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形象、六七十年代的“铁人”形象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当代愚公”形象,衍生为新世纪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形象等。劳动模范形象的变迁,说明( )
A.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价值引领 B.评选的标准缺乏延续性
C.社会形态变化影响着价值观 D.中国精神内涵不断更新
12.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等口号动员下,大批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一线迁往三线.数百万三线建设者从遥远的东北黑土地、东南沿海、江南水乡来到偏僻的秦巴山区、大小凉山、河西走廊,走向艰苦创业的新战场。“三线建设”( )
A.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
C.改变了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D.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步骤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国家利益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分歧,但从当时国际环境的角度出发,中美两国关系在这一时期的转变是符合两国各自利益的双赢选择。美国总统尼克松指出,美国选择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他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五个巨大的权力中心,中国大陆是这些中心之一”。1973年3月16日,尼克松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表示:“中国的完整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基本要素”“中国的生存和独立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的利益”“重要的是,要记住苏联和美国是两个超级大国,同有着更长的防御历史的中国相比,有着强权和漫长的扩张主义历史的苏联是一个更大的危险”。同时,他还表示:“作为一个太平洋人,他认为中美之间比苏美之间的共同之处要多得多,这是一条天经地义的真理”“中美关系可以成为世界和平的关键”。
——摘编自鲁宸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关系演变因素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分析美国对华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变化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撤回对华援建项目,在财政上给中国施加压力,在中国边境策动叛乱威胁中国主权。而美国舰队侵入中国领海,联合中国相邻国家形成包围圈。为保证中国工业的安全发展,并打下坚实的战略后方,1964年到1978年,我国在隐蔽性好的多山的中西部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即“三线”建设,代表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特殊历史进程。
三线建设者从城市来到落后的山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奋斗,在技术条件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坚守自己的岗位,创造出“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追求技术极致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为国家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信仰,激励着三线建设者将个人与社会相融合,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晓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中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线建设的原因和意义。
(2)据材料概括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的内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1958年,中央超常提高了工农业增长速度指标,开始“大跃进”,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答案:D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开端,故A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没有涉及工作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1957年以后的“左”倾错误违背了《论十大关系》的主张,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的报告,是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运用,故D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小麦是一行行种植的,有行距,野兔穿行很方便,小麦生长茂盛到野兔被困住无法动弹是不可能的,联系到1958年正是“大跃进”和浮夸风盛行的时候,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未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左”倾错误没有根本消除,排除C项;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C
解析:“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阳吸袋烟”的描述明显是过度夸张,属于浮夸风的表现,由此可知这首歌谣最有可能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C项正确;浮夸风主要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而非土地改革时期、“一五”计划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排除AB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排除A;林县人民经过长期奋战、克服重重困难修建了红旗渠,解决了全县干旱问题,反映出中国人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无法体现“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建设成就,并非突出“高指标“左倾”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高指标“左倾”错误”,排除D。故选:B。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开始将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重大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A项正确;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非“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排除BC两项;三线建设主要涉及的是重工业,不是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A
解析:材料“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表明该宣传画是宣扬卫生观念,主要是为了增强民众公共卫生意识,A项正确;现代卫生体系建立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非宣传画的推动,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男女平等的信息,材料旨在倡导民众提升卫生意识,排除C项;漫画内容表明国家重视卫生和运动,此举有助于城乡卫生防疫体系建立,但是“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为“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A项正确。一国两制方针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与外交关系新局面的开创无关,排除B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可知,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外交与国家实力直接相关,因此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20世纪70年代中国自身综合实力增强直接相关,D项正确;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投了我国的票是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第三世界国家无关,且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支持,且并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不同时期的劳动模范都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相符,通过塑造这些劳动模范引领了不同阶段的价值观念,A项正确;劳动模范的形象不同是因为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不同,而非评选标准缺乏延续性,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形态一直是社会主义,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虽然劳动模范的形象在发生改变,但并不能据此体现中国精神内涵不断更新,排除D项。故选:A。
12.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大批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一线往三线,数百万三线建设者从遥远的东北黑土地、东南沿海、江南水乡来到偏僻的秦巴山区、大小凉山、河西走廊,走向艰苦创业的新战场”可知,全国各地的人们不辞辛苦、不畏艰难支援三线建设,反映了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B项正确; 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无关,排除C项;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三线建设无关,排除D 项。 故选B项。
13.答案:(1)变化:中美关系由对峙逐渐走向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苏争霸中美国当时处于劣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等。
(2)影响:提高了中美两国的战略地位,影响了国际战略格局;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解析:(1)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由对峙逐渐走向正常化。原因:从中国角度分析,根据材料“在今天的世界上有五个巨大的权力中心,中国大陆是这些中心之一”可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根据材料“中国的生存和独立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的利益”可知,实现美中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根据材料“苏联和美国是两个超级大国,同有着更长的防御历史的中国相比,有着强权和漫长的扩张主义历史的苏联是一个更大的危险”可知,美苏争霸中美国当时处于劣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等。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缓和提高了中美两国的战略地位,影响了国际战略格局;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14.答案:(1)原因: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对中国的包围:保证工业安全:建设战略后方;西部多山隐蔽性好。
意义:推动了西部发展:改善了工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了科技水平;增强了国防力量:工匠精神具有教育价值。
(2)内涵: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开拓创新。
解析:(1)原因:据材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撤回对华援建项目,在财政上给中国施加压力”可知,中苏关系恶化:据材料“美国舰队侵入中国领海,联合中国相邻国家形成包围圈”可知,美国对中国的包围:据材料“为保证中国工业的安全发展,并打下坚实的战略后方”可知,保证工业安全,建设战略后方;据材料“我国在隐蔽性好的多山的中西部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可知,西部多山隐蔽性好。意义:据材料“我国在隐蔽性好的多山的中西部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可知,推动了西部发展,改善了工业布局,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主要与国防、科技有关,提升了科技水平,增强了国防力量:据材料“在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追求技术极致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为国家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信仰”可知,工匠精神具有教育价值。
(2)内涵:据材料“三线建设者从城市来到落后的山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奋斗,在技术条件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地区坚守自己的岗位”可知,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据材料“在三线建设时期,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追求技术极致的职业精神,也是一种为国家事业奉献终身的精神信仰”可知,爱岗敬业:据材料“创造出‘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果,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可知,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