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检验(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检验(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5:1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明朝晚期,文坛产生了“公安派”。他们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反对复古派以各种戒律对创作中心灵作用的扼杀。他们受“童心说”的影响,在创作上主张“独抒心灵,不拘格套”。这些主张(  )
A.旨在张扬李贽的反叛精神
B.推动了心学理论系统化的实现
C.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诉求
D.体现了思想界反对专制的倾向
2.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如图所示吻合的是(  )
A.三家分晋发生于① B.商鞅曾在②处变法
C.蚁鼻钱曾流行于③ D.孔子诞生之处是④
4.与下列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  )
对前朝地方行政设置做出调整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
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
A.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
B.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5.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6.1704年,教皇发布七条禁约,如禁止中国教徒以“天”或“天主”称呼上帝,禁止祭祀孔子和祖先等。1715年发布“通谕”,再次重申该禁令,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服从,否则将被逐出教会。该禁令导致清廷禁止天主教。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教皇禁令旨在应对宗教改革
B.清廷禁天主教是闭关锁国表现
C.中国人习惯用天来理解上帝
D.清廷禁天主教捍卫了文化主权
7.张岂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中,从十二个方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阐述,其中说道:道法自然是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协调人与万物的关系;仁者爱人即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出发点;日新月异即与时偕行的革新精神。这分别契合哪些学派的思想主张(  )
A.道家儒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道家法家
8.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上相同或相似的是(  )
①仁的学说②人性论③民本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10.董仲舒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这表明董仲舒的新儒学(  )
A.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D.主张用封建纲常维护社会秩序
11.汉代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应对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这体现了汉代(  )
A.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C.兼收并蓄的时代特色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2.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有机整体的宇宙图式。他意在强调(  )
A.汉代儒学禁锢思想 B.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C.顺应自然生活理念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明朝晚期,文坛产生了“公安派”。他们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反对复古派以各种戒律对创作中心灵作用的扼杀。他们受“童心说”的影响,在创作上主张“独抒心灵,不拘格套”。这些主张(  )
A.旨在张扬李贽的反叛精神
B.推动了心学理论系统化的实现
C.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诉求
D.体现了思想界反对专制的倾向
【答案】D
2.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答案】B
3.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与如图所示吻合的是(  )
A.三家分晋发生于① B.商鞅曾在②处变法
C.蚁鼻钱曾流行于③ D.孔子诞生之处是④
【答案】C
4.与下列文本材料反映的朝代相符合的选项是(  )
对前朝地方行政设置做出调整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出现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
书写材料得到重大改进。
A.选拔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
B.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答案】B
5.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这一言论说明他(  )
A.主张“致良知”以成“圣贤”
B.提倡“格物致知”以求“理”
C.宣扬“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D.认为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
【答案】A
6.1704年,教皇发布七条禁约,如禁止中国教徒以“天”或“天主”称呼上帝,禁止祭祀孔子和祖先等。1715年发布“通谕”,再次重申该禁令,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服从,否则将被逐出教会。该禁令导致清廷禁止天主教。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教皇禁令旨在应对宗教改革
B.清廷禁天主教是闭关锁国表现
C.中国人习惯用天来理解上帝
D.清廷禁天主教捍卫了文化主权
【答案】D
7.张岂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中,从十二个方面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阐述,其中说道:道法自然是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同时也协调人与万物的关系;仁者爱人即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出发点;日新月异即与时偕行的革新精神。这分别契合哪些学派的思想主张(  )
A.道家儒家法家 B.道家墨家儒家
C.墨家儒家道家 D.儒家道家法家
【答案】A
8.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答案】C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上相同或相似的是(  )
①仁的学说②人性论③民本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B
10.董仲舒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这表明董仲舒的新儒学(  )
A.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D.主张用封建纲常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B
11.汉代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应对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这体现了汉代(  )
A.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C.兼收并蓄的时代特色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B
12.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有机整体的宇宙图式。他意在强调(  )
A.汉代儒学禁锢思想 B.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C.顺应自然生活理念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