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答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15: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 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2.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3.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6.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7.如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8.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9.要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
A.西安 B.开封 C.泉州 D.天津
10.“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
A.朝贡贸易推行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张骞出使西域
11.1874年,英国探险家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两枚汉代新疆地区的“汉佉二体钱”(见慕写图),其钱面上马的形象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兀”(解作汉文篆字“元”)该钱币的发现,可以印证汉代(  )
A.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 B.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
C.西域各国使用篆体字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12.从汉朝时期开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关于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朝法显从长安出发,曾到达天竺
B.东晋时,日本高僧空海到洛阳求佛法
C.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烂陀寺研佛
D.北宋外贸税收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穷兵,不疲民,而礼乐文明,赫昭异域,使光天之下,无不沽德化焉。
——茅元仪《武备志》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广赍金帛,作为招徕之具,以视西洋各国之殖民政策,何其大相径庭耶
——蔡东藩《明史演义》
材料四 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15世纪早期明朝航海业的异乎寻常的历史,提供了中国官方对海外活动抱消极态度的最富戏剧性的实例。这些航海其范围惊人,显示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居领先地位的技术优势。随之而来的是,皇帝下达的禁止进一步海外探险的命令和官方对这一命令的立即执行。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这一重要的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由此,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而西方蛮族此时却崭露头角。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怎样的外交原则
(2)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认为郑和下西洋后“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 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
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
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
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
【答案】D
2.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D
3.据学者研究,被马克思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 斯密,其《国富论》引用中国古籍资料24次,并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他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表明,必须让生产和交换中的某些“自然法则”在经济市场上自行发生作用。由上述材料可获得的启示与认识是(  )
①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古”
③政府的职责是控制“看不见的手”
④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4.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5.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6.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答案】C
7.如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答案】C
8.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答案】B
9.要研究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值得寻访的城市是(  )
A.西安 B.开封 C.泉州 D.天津
【答案】C
10.“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
A.朝贡贸易推行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张骞出使西域
【答案】C
11.1874年,英国探险家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两枚汉代新疆地区的“汉佉二体钱”(见慕写图),其钱面上马的形象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兀”(解作汉文篆字“元”)该钱币的发现,可以印证汉代(  )
A.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 B.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
C.西域各国使用篆体字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D
12.从汉朝时期开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关于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朝法显从长安出发,曾到达天竺
B.东晋时,日本高僧空海到洛阳求佛法
C.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烂陀寺研佛
D.北宋外贸税收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穷兵,不疲民,而礼乐文明,赫昭异域,使光天之下,无不沽德化焉。
——茅元仪《武备志》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 广赍金帛,作为招徕之具,以视西洋各国之殖民政策,何其大相径庭耶
——蔡东藩《明史演义》
材料四 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15世纪早期明朝航海业的异乎寻常的历史,提供了中国官方对海外活动抱消极态度的最富戏剧性的实例。这些航海其范围惊人,显示了中国在世界航海业中居领先地位的技术优势。随之而来的是,皇帝下达的禁止进一步海外探险的命令和官方对这一命令的立即执行。正是体制结构和向外拓展的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这一重要的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由此,不可避免的结局是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而西方蛮族此时却崭露头角。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郑和下西洋怎样的外交原则
(2)材料二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反映出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认为郑和下西洋后“伟大的‘天朝’在数世纪内黯然失色”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外交原则:和平友好。
(2)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多个国家与地区的联系。
(3)特点:倍偿其价,不计经济利益。
(4)原因: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束缚;政府推行海禁政策;中国以自然经济为主,缺乏根本的经济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