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
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禀父右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
林觉民
意映卿 卿 如 晤
惊情人中之奏
上地由华于
杖
理清全文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 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5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倾诉自己“至爱 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原因。
第三部分(第6—8段),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 “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小结: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
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为了全民
的幸福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吾今以此书
与汝永别矣
阅读文章
哪一个字能体现对妻子的感情
爱 6 次 爱 汝 4 次
吾至爱汝(2)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4)
吾爱汝至(2)
以“死”写“爱”
(5)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委婉表达“爱”
意映卿卿如晤(1)
典故: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亲卿
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
爱别离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1)
吾今与汝无言矣。(6)
吾今不能见汝矣!(6)
每一句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引出了什么 内容,或承接了什么内容
轻罗扇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说明写遗书的原因
写遗书时的心情
表死别之意
恐汝不察吾衷
悲 7 次
(吾)忍悲为汝言之(1)
汝其勿悲(2)
吾担悲也(3)
余心之悲(4)
汝不必以无侣悲(6) ( 吾 )一 恸(7)
“太上之忘情”
——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 老吾老 ” “幼吾幼 ”
— —表示自己要把爱妻子的感情推广到爱“天下人” 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
第二段运用了哪三个典故
“司马青衫”
———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 天下人 ,将疼爱妻子的情感升 华为天下谋永福,尽显志士胸 怀与内心悲壮。
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
主旨句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爱 汝 就死
推己及人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愿望
现实
天 下 5 次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2)
汝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吾以天下人为念 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 余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
国 家 5 次
反复将天下,国和家対举,是把家庭
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
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的爱和对国
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
而朴素的道理:
福 。
如何劝慰
3、4: 我一直记得我们所有的细节
5:你还有孩子,孩子会像我,我还 在你身边
6:我的灵魂会陪着你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 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 无情的人,将“小我”之情,即对妻 子的挚爱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论说“吾至爱汝”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分
析作者追忆这三 件事 的 目的 。
夫妻谁先 死的谈话
新婚的
甜蜜生
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 能将实情告 诉妻子的原 因和心情
又回忆
汝忆否
三 忆
回忆
在此基础之上,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愿
九泉之下哭相和
一位不信鬼魂之说的革命志士此刻
却“望其真有”“望其言是实”, 皆因对妻子疼爱之深,离之不舍。
死后诚可化鬼魂
心电感应灵傍妻
三 愿
全文的总结 卒不忍独善其身 → 不忍汝担忧
出自《孟子 ·尽心上》,
意思为“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
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
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幸 父母之命,情趣相投,夫妻恩爱
不幸 黑暗中国,无时无地不可死
忍舍汝而死
少年不望万户侯
壹知人论世
关于作者
林觉民(1887—1911),字意 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 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后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 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 十二烈士”之一。
广州起义前三日,与妻诀别,在香港于手帕上写就《 与
妻 书 》, 又 作《禀父书》,一并托友人密致家人。作品有
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 《六国宪法论》。
《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林觉民尚未学会说话,就过继给了叔父林孝颖。
叔父林孝颖是个饱学多才的廪生,诗词文赋样样精通,以才闻名; 嗣母温柔敦厚,是个端庄的贤妻良母。
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且少有大志,不屑于科举。
13岁应父命参加科举童生考试,可他志不在求取功名,提笔写下 “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愤而离开考场。
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新式学堂),接触了民主革命思想与自由平
等学说,大量阅读了当时的进步书刊,如《民报》《浙江潮》《猛 回头》等。思想激进,致力于暴力推翻满清政府。
眼见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林觉民四处传播革命思想。 在一次活动中,他声泪俱下的演讲了一篇名为《挽救垂危之中国》, 大呼“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他口齿伶俐,演讲极具煽动性,引 得台下学生热血沸腾,当时学堂的一位教员见此场景,惊叹到:
“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婴儿被嗣
天资敏慧
胸怀大志
18岁的林觉民听从父亲的安排迎娶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陈意映。
时年陈意映15岁,父亲是清末举人,两家书香门第,门当户对。婚后 两人志趣相投、心意相通,举案齐眉,生活很惬意。
林觉民崇尚新思想,兴办了一所女学,实践邹容提出的“革命与教育 并 行”;又动员同族女眷接受新式教育,包括他的妻子陈意映和堂妹 林孟瑜。
除了教她们旧学,还传授西方的思想文化,介绍世界局势,抨击封建 礼教,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女同学们放脚。在林觉民的影响下,女学 学员中有很多人放开小脚,走出家门,求学于刚成立的福州女子师范 学堂。
林觉民认为读新报能充实头脑,建立了一个读报所,号召大家聚集一 处共同阅读进步报刊。陈意映为了支持他,挤出家用充作活动的经费, 购买了《革命军》《猛回头》等革命读物供大家阅读。
两人不仅在生活中琴瑟和鸣,在思想观念方面,更是一拍即合。
夫妻恩爱
投身立业
1907年,林觉民奉父命自费去日本开始了为期两年的留学。
当时两人的长子依新才满周岁,正是最需要找人照顾的年龄,陈意 映却告诉丈夫,尽管去追求学问,家里的事情无需挂怀,有自己一 人就够了。
林觉民进入日本应庆大学学习哲学,兼修英文与德文。他翻译了
《六国宪法论》,还积极发声,在康有为、梁启超来日宣传君主立 宪时奋笔写下《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的文章,敢于和权威唱反调。 在日本留学期间,林觉民深受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思 想影响,成为了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依旧发挥着他的演讲才华,
以同盟会代表的身份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日本留学
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遂义无反 顾回国响应。先赴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命志士。其间,林 觉民曾返乡一次,他躲藏于福建西禅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 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援起义。
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装扮成寡妇护送棺材随行掩护,可是因 为怀孕只能作罢。两人决定,林觉民一人奔赴广州,陈意映则在 福建待产。
4月初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 护送进广州。
1911年4月24日在九龙岛醉人的夜色中,在狭小的赁屋内,林觉民 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积极起义
在起义前动员大会上,林觉民登台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最后他 神情坚毅地说道:“此举若败,死者必多,但定能感动同胞。”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 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敢死队突入总督 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 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在双方激烈的巷战中,林觉民 被流弹击中腰部,倒地竭力被俘。
当时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林觉民,已经受到了严 刑拷打的林觉民,虽然遍体鳞伤,依旧态度从容,侃侃而谈,从世界 形势讲到革命道理,从清吏暴政讲到百姓疾苦,最后他说清朝不过是 苟延残喘,日薄西山,不用多久,便会倒在革命的浪潮之下。
张鸣岐不禁叹道:“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 男子,若留给革命党人,实为后患,必杀之。”
就这样,年仅24岁的林觉民,5月3日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他面 不改色,大笑道:“吾今日登仙矣。 ”
慷慨赴义
补充说明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 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 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一个很常见的为大家牺牲小家
的故事
孙中山,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名单福建20:方声洞、冯超骧、罗乃琳、卓秋元、黄忠炳、 王灿登、胡应升林觉民、林西惠、林尹民、林文、刘六符、 刘元栋、魏金龙、陈可钧、陈更新、陈与燊、陈清畴、陈发 炎
富二代学霸才子痴情
林18岁和15岁的陈结婚
20岁自费留学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庆应 大学,精通多国语言。
4: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与 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 不诉 及今思空,空余泪痕。
创作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 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 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的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
191鑫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 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
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
部 )经 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
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
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
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 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止在福州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 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 的林觉民无法入睡,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 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嘱托友人: “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 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
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妻书》,
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民族魂
两广总督张鸣岐:“惜哉,林觉民!面 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 算得奇男子。”
真
他毫不回避自己的儿女情长,毫不掩饰对 生的留恋。也恰是这份柔情才使林觉民的 英雄气质更显真实。
情深不寿
1911年5月19日,林觉民牺牲不到一个月时,陈意映因为悲痛过度,
诞下了早产的遗腹子。因林觉民在信中曾写“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 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林觉民的字)在也”,陈意映给孩子其名为 仲新,取“改天换日,迎来新中国”之意,这便是林觉民的志向所在。
依新与仲新两子虽然给陈意映带来无限的宽慰,但是,对丈 夫林觉民的思念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林觉民牺牲后,陈意映无 法承受这样沉痛的打击,数度想要轻生,在林觉民父母的苦心劝 慰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可是,究竟还是因为悲痛过度,陈意 映在两年后因病离世,去世时年仅23岁。
陈意映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如果早就知道了结局,她们是否还会义无反顾
嫁给一个英雄,对女人而言,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对妻子的 个人幸福——全民幸福 对黑暗现实的
为
对死别的 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对献身革命的 家
悲哀和伤痛之情(光辉的思想——高尚的情操) 豪迈之情
一封临死诀别书,
论出了家国大义,论出了生死之轻重,亦出了情之深厚。
爱恋和怀念之情 儿女之情——革命豪情 愤懑之情 大
世殊事异,时过境迁,为什么今天《与妻书》仍然能将我们感动
舍小家
齐豫https://music./#/song i26465
觉 遗弃
当我看见你的信 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竟然相信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
刹那即永恒 和载沉载浮的凌迟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 谁给你选择的权利
时候不得不舍 出都化成纸上的
当我回首我的梦 一个名字
我不得不相信 如今
刹那即永恒 当我寂寞那么真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 我还是得相信
有时候不得不弃 刹那能永恒
爱不在开始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
却只能停在开始 有时候不得不理
把缱绻了一时
谁把我无止境的付
让你就这样的离去
你的不得不舍和
当作被爱了一世
觉
最美的情话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与你一起躲过的屋檐。 ——方文山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 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要听了吗 ——林徽因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方文山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恩来
至为把握
这封绝笔书通过诉“爱妻”之情和说“舍妻”之理, 表达了烈士对妻子的挚爱和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 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女私情和革命豪情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表现了革命志士牺牲自己,为天下谋幸福 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
深入把握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 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 抑汝能 之乎
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 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 见破镜能重圆
第五段开头写道“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后又说“此吾所以 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林觉民是如何陈说理由的
强调今日的中国 处处都是死境
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 也为了“天下人”,愿慷慨
赴死,死而无憾。
反问
说明苟且偷生难, 生离比死别更痛苦
假设
天灾可以死,
盗贼可以死,
瓜分之日可以死,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
林觉民从当时中国的现 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 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
品味言语之间所饱含的激越而又壮烈的革命之情。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陈说当时的局势险 恶,处于“死”地
双重否定
排比
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 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 石。(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
作者反用“ 破镜重圆”的典故,意在 说明在反动统治者肆虐的中国,夫妻 离散,永无团圆之日
望得人眼欲穿。(王实甫《西厢记》)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得迫切。
此典故意在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夫妻离散,相见无期。
后来用“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又重新团圆。
眼成穿
骨化石
此典故形容盼 望非常急切。
用 典
破镜
重圆
②④⑤⑦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 所憎所爱的感彩。
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排恻,实质上正是对林觉
民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写对妻
子之爱愈深愈真,林觉民的舍爱就死,义无返
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
本文以抒情为主,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 表议论,向自己的妻子阐明“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
其情深挚,其理服人
肺腑之言,真切感人
写作特点
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①⑥基本上属于抒情
③基本上是记叙
《与妻书》一文共1245字。
“爱”字6次、其中“爱汝”4次
吾至爱汝,即此爱
汝一念
吾充吾爱汝之心
吾爱汝至
(吾)忍悲为汝言 之
汝其勿悲
吾担悲也
余心之悲
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一恸
5次“天下”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 成眷属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以天下人为念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7次“悲”
凡是表达“吾” 的感情,都是直 言悲恸,但凡是 写到“汝”,都 是劝不要悲。
爱别离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 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今不能见汝矣!
佛家言,人生有七苦: 贪、嗔、痴、怨憎会、 爱别离、求不得、失 荣乐。
5次“国”、5次“家”
反复将“天下”“国”和“家”对举,是把家庭幸福、夫妻恩爱和国家前途、人民命 运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亲人的爱和对国家人民的爱连为一体,阐述一个深刻而朴素 的道理: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一 方面是想安慰妻子,告诉妻子自己的死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 是想坚定自己的决心。
对妻子的爱恋和思念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情
写作特点
2.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虽然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流露出对妻子 的真挚感情和“勇于就死”的勇决。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不 觉冗赘艰深的毛病。信中之话是烈士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弦,可以看 出作者平素语言修养高。
3.使用了比喻、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
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采比喻。 又如“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 抑汝能之乎 ……”分析现状黑暗, 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 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 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称呼:
问候语
正
文。
此致(祝语)
敬礼
署名
日期
书信格式
书信属于应用文,
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 1.称呼(收信人)
2.问候
3.正文
4.祝辞
5.署名(写信人)及日期
文体知识
正标
仰 望 星 空 , 脚 踏 实 地 副标
称 呼 — 致 墨 子 的 — 封 信
尊 敬 的 墨
问候
您 好 正文
出 祝辞
署 名
敬 礼 !
日 期 小
明
4 月
2 日
此生已许国,再难许卿。
——蔡锷
肆 拓展探究
补充拓展:像林觉民一样的革命先烈大有人在,学校他们心系天 下、敢于牺牲的高尚品质。
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武昌起义前费心最多、牺牲最 大的一次起义,而且这一批起义者年纪轻、素质高、革命意志最 为坚决,很多都是像林觉民这样的留日学生,或者知识分子,亦 有很多晚清“富二代” 。
烈士方声洞出身于福州富商家庭,17岁便
赴日留学,投身于革命,牺牲时年仅25岁。
烈士喻培伦,父亲是四川内江的一个糖商,他自 幼喜欢科学技术,擅长制作火药,起义时,他前 胸挂一大筐炸弹,一马当先,用炸弹将总督衙门 围墙炸裂,后途经莲塘街口时与清廷援兵遭遇, 因弹尽力竭被捕,英勇就义,时年25岁。
孙中山曾无不痛惜的说:
“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
补充拓展:像林觉民一样的革命先烈大有人在,学习他们心系 天下、敢于牺牲、勇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广州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武昌起义前费心最多、牺 牲最大的一次起义,而且这一批起义者年纪轻、素质高、革命意 志最为坚决,很多都是像林觉民这样的留日学生,或者知识分子, 亦有很多晚清 “富二代” 。据史料记载,参加黄花岗起义的七 十二烈士平均年龄只有29岁,其中9人是留日学生。这些19世纪 “80后”海归均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为了民族的自由和复兴, 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苦难深重的 古老中国的黎明钟声!
黄花岗烈士方声洞:字子明,福建闽侯人,1886年出生于一个福州富商 家庭。为了寻求救国之道,17岁就赴日留学,投身革命,是中国同盟会 的首批会员,广州起义牺牲时年仅25岁。方声洞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 志向高远,长于演说。听其演讲,声情并茂, 慷慨激昂,闻之莫不感慨 涕泣。虽出身富商家庭,却自小鄙视浮华,生活简朴,行不坐轿,食不嗜 精。他在十几岁时就对他人说:“劳则习苦,俭则不匮,吾辈志吞逆胡,
来日艰难,正未有艾,今不勖励,他日何能与士卒忍饥劳涉险阻乎 ”寥 寥数语,尽显少年英雄的鸿鹄之志。
方声洞的兄弟姐妹中共有7人赴日留学、1人赴法留学,其中6人加入了 中国同盟会。方家是真正的革命家庭。其兄方声涛后来一直追随孙中山坚 持革命,历经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18年,方声涛募捐继建黄花岗烈 士墓园,使其初具规模。园中所立“七十二烈士之墓”墓碑,其上隶体碑 文即为方声涛所书。方声洞是一位献身革命,视死如归的青年英雄,在孙 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中,事迹动人,不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优秀战士。
烈士喻培伦:他并不同于一般的底层的革命者,父亲是四川 内江的一个糖商,从小家境富裕的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曾经留 洋国外,学习物理学,他从小对先进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也 正因为受到了好的教育,让喻培伦有了一颗回报国家的心。当看 到那么多的中国百姓在混乱动荡的年代无家可归,吃不上饭,他 时常难过的流泪。他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仔细想各种报国的途径, 立志要把国家从困境中解救。他自幼喜欢科学技术,擅长制作火 药,起义时,他前胸挂一大筐炸弹,一马当先,用炸弹将总督衙 门围墙炸裂,后途经莲塘街口时与清廷援兵遭遇,因弹尽力竭被 捕,英勇就义,时年25 岁。
这些英雄,家庭并不贫困,其中有的人还 是富二代、官二代。但是,他们看到国家 和民族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害,中华民 族受苦受难,胸中充满了义愤。他们为了 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不惜赴汤蹈 火,万死不辞。这样的人有着超乎寻常的 坚定的信念。他们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能 过上富足的日子。但是这种富足却带不来 民族的尊严,所以他们宁可放弃这种可能的 富足。他们毅然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甚 至不惜为了革命牺牲自己的生命。
还有: 韦拔群 何书衡
■■■■ ■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性格特征, 一代人
有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但无论是处于哪 个时代的少年人,有一点则是共同的,
那就是,都崇尚青春,都富于理想,都 钟情于浪漫、高尚的幻梦。
希望同学们能充分认识到时代精神的 伟大力量,树立起正确的时代价值观。
小结:
当王亚平第一次飞行任务回到地面后,她骄傲 地说:“当我身穿航天服为祖国出征太空的时 候,我心中充满的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对航天 事业的热爱,这份热爱足以让我克服所有的困 难,战胜所有的难关”。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 的际遇和使命。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际遇和使命就是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我们 最大的际遇,也是我们最大的考验。新时代是奋斗者 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曲折的,奋斗是长期 的,但奋斗者是幸福的!广大青年要下定奋斗的决心, 要做这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奋进者、奉献者,而不要 做这个新时代的彷徨者、旁观者。
林觉民书
意映卿 卿 如 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