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敬业与乐业—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年),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早年所作议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写作背景
本文是梁启超先生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当时作者经历无数政治风波后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正是由于作者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广阔的文化视野,所以他阐述的观点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作者推崇传统文化的缘由。
【知识小练】
1.下列有关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B.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用语得体。比如:初次见面用“久仰”,好久不见用“久违”,请人帮忙用“拜托”,麻烦别人用“劳驾”。
C.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豆蔻”指的是女子16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
2.对“敬业”“乐业”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业”“乐业”是作者从儒家经典《礼记》里头的“敬业乐群”和道家经典《老子》里头的“安其居乐其业”两句话中造出来的。
B.“敬业”是指因某种职业而得到人们的尊敬。
C.“乐业”是指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D.“敬业”“乐业”中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包括学生的学习。
3.下列不符合梁启超所说的“有业之必要”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百丈禅师说:“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
B.张雅东技师始终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C.吴玉章说:“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时机,奋勇前进。
D.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引用 了儒家、道家经典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本文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希望大家发 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C.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全篇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在引用古籍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很自然地化深为浅。
D.文中所谈的“业”指职业,作者所谈到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观点针对的是特殊的人群,即已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因此本文对中学生的意义不大。
5.下列有关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梁启超的一篇演讲词,选自《饮冰室合集》。
B.作者从“必先有业”“要敬业”“要乐业”三个层面证明了“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这一中心论点,论证条理清晰。
C.文中有生活中的实例,有中外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的亲身经历,还有古人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D.本文语言通俗,即便引用古籍名言也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作者随时注意和听众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豆蔻”指的是女子十三四岁。
2.答案:B
解析:“敬业”是指专心致力于学习或工作,将全副精力集中到所做的事上头。
3.答案:D
解析:爱迪生的这句名言主要说的是人应当勤奋,故不符合“有业之必要”这一观点。
4.答案:D
解析:D项中“本文对中学生的意义不大”的说法错误。尽管本文所说的“业”是指成年人的职业,但“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本文对中学生也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5.答案:B
解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