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3 10: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湖心亭看雪—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写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收录在回忆录《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写于明朝灭亡以后,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一
余拏一小舟 数词,一
上下一白 副词,全
(2)是
是日更定 代词,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3)更
是日更定矣 名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副词,还
(4)白
上下一白 名词,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名词,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2.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2)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客居”)
3.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喜。【省略主语,可补充为“(两人)见余大喜”】
【知识小练】
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湖心亭看雪”中“湖心亭”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2.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 )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下列对课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作者住在西湖的特定时间与环境,暗含着对西湖雪景的痴情。
B.第一段通过描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和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一芥舟,两三粒舟中人,展示了雪中西湖的壮观。
C.第一段可见作者痴心观赏雪中西湖美景的独特感受。
D.最后一段借舟子的话赞作者比客居者更痴情于西湖。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文末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画龙点睛,突出了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同时,也用这份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个人心中淡淡的愁绪。
D.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6.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这是一种巧妙的侧面描写。
2.答案:C
解析:“叫金陵的人”错误,“金陵”是地名。
3.答案:C
解析:应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答案:D
解析:作者无意比较谁更痴情于西湖,这是一种衬托,衬托作者痴迷于西湖雪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致。
5.答案:B
解析:“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错,应是体现了作者痴迷山水的情趣、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6.答案:C
解析:作者孤芳自赏,没有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