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孤独之旅—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前导学
【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电影《草房子》获第19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4届童年奖以及影评人奖、第14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写作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字音释义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眺望( tiào ) 觅食( mì )
嬉闹( xī ) 撩逗( liáo )
狗吠( fèi ) 胆怯( qiè )
旧茬儿( chá ) 戳破( chuō )
空旷( kuànɡ ) 稠密( chóu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家底: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胆怯:胆小,畏缩。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仓皇:匆忙而慌张。
【知识小练】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之旅”,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对杜小康放鸭生活的概括。
B.杜小康从“不堪孤独之苦”到“承受孤独之艰”,再到“享受孤独之味”,最终在一次暴风雨袭击中长大、坚强、成熟。
C.失学随父亲放鸭并且要承受巨大的孤独,这对杜小康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他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但在父亲的威逼下,逆来顺受。
D.杜小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面对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之旅》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毅力需要在寂寞中磨炼,经历了考验才能成人。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炼,终于变得坚强,他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心理。
D.本文主要反映了农村孩子因贫困辍学的社会问题,讲述了杜小康因辍学随父亲到偏远地方放鸭的故事。
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房子》中秦大奶奶对土地的热爱,执着而动人。
B.《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最终出师未捷,陨落在五丈原。
C.《简·爱》讴歌了女性对独立平等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D.《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多天出海,每次都划着空船回家,他变得悲观、沮丧。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放鸭过程中,杜小康和父亲的对话是单调的,父子之间没有深入交流是杜小康孤独的唯一原因。
B.孤独之旅既是杜小康放鸭的过程,也是他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C.文中对父亲和鸭子的描写,使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D.无边无际的芦苇荡,歇斯底里的暴风雨,都是典型环境,给杜小康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跑”“公里”“非常”“哪里”“关于”等词语的词性,依次是动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
B.“道德高尚”“拨动心弦”“中国方案”“打扫干净”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不同。
C.“医药学家李时珍诞辰5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举行。”此句主干是:活动举行。
D.“如果没有跟着父亲去放鸭的那段人生历程,杜小康就不会成长得那么快。”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6.下列句子中,表达准确、逻辑严密的一句是( )
A.这所学校校舍漂亮,树木繁茂,一定是一所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好学校。
B.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发展,也关乎国家繁荣昌盛。
C.如果生活条件优越,工作环境舒适,没有苦难与挫折,事业就不会取得成功。
D.只要关注极其普通的甚至瞬间产生的想法,你就会成为有非凡创造力的人。
7.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B.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C.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D.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他不理解父母的苦衷,但在父亲的威逼下,逆来顺受”与原文不符。
2.答案:D
解析:本文主要反映的不是杜小康的辍学问题,而是杜小康经受磨炼变得成熟的过程。
3.答案:D
解析:《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一连八十多天出海都没有捕到鱼,但他没有变得悲观、沮丧。
4.答案:A
解析:杜小康孤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失去交流环境、失去人文环境、恐惧自然环境、恐惧未来环境都是他孤独的原因。
5.答案:D
解析:“如果……就……”表假设关系。
6.答案:B
解析:A项:因果关系的原因与结果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C项:假设关系的条件与结果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D项:条件关系的条件不充分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芦苇如绿色的浪潮”属于比喻,把“芦苇”比作“浪潮”。B项,属于简单比较,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