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 物质,如碳、氧、氮等,亿 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 消耗完,说明了什么
说明这些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
问题探讨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节聚焦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2→ 怎样理解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
3→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这些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又是怎样来到
你体内的 进入身体之前又存在于什么物质中
不难看出,这两种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 不断循环的。
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
大气中。 植物的光合作用—CO
你能想象这些二氧化碳分
子的去向吗
食物—→人体的细胞呼吸
一、碳循环
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 素之一,组成生物体的蛋白 质、糖类、脂质和核酸等都 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形成的。 大气中的碳主要是二氧化碳。
生物体和大气中的碳含量 都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这 是怎样维持的呢
碳循环示意图
大气中的CO 库
煤石础
思考·讨论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可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 间进行交换。此外,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 系统中,如固定于煤、石油或木材中。人类对煤和石油 等能源的利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讨论:
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CO (主要)和碳酸盐含碳有机物
2.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
生产者
(1)光合作用等:
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2)呼吸作用: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溶解
光合作用
呼 吸 作 用
光合作 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消费者
(1)摄食等:
将前一营养级的有机物 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
(2)呼吸作用等: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分解者
(1)食腐、腐生等:
将现成有机物转化为自身 有机物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
生产者
大气中的CO 库
刀 R
遗体、排遗物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消费者
分解者
笔记
动植物遗体经过亿万
年沉积形成煤、石油等化 石燃料,经过开采与使用, 有机物被分解为二氧化碳 等,进而补充大气中的二 氧化碳库。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其他途径
煤、石油
遗体
生产者
大气中的CO 库
刀 R
遗体、排遗物
碳循环的模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
消费者
分解者
遗体
2.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CO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光合作用(主要)或化能合成作用 4.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食物链(网)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5.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非生物环境:CO (主要)和碳酸盐
生物群落:含碳有机物
碳循环过程小结 笔记
1.碳的存在形式
温室效应
碳循环的平衡: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 的速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 率,所以大气中的CO 含量处于稳定状态
石碳循环与
与社会的联系:
温室效应
1.形成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人类乱砍滥伐
打破了碳 循环平衡
CO 含量 增加
温度升高
2.危害:
会加快极地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 减少CO 的排放
②开发新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③禁止乱砍滥伐,同时大力植树造林 增加CO 的吸收
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 等 元素,都在
不断进行着从 非生物环境 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
到 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不是指单质或化
2.循环范围一生物圈 合物,而是指组
成生物体的元素
3.特点:全球性、循环性
4.应用实例:种养结合-如稻田中养鱼养鸭
讨论:在农田中大量使用的DDT有机农药为什 么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能检测到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三 、生物富集
1.概念: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 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 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
2.常见存在生物富集现象的物质
①重金属:如铅(Pb)、镉(Cd)、汞(Hg)等
相关信息========
DDT,即双对氯苯基三 氯乙烷,是一种人工合成 的有机氯杀虫剂,它不易 分解,易溶于脂肪,并积 累在动物的脂肪中。
六六六的成分是六氯环 己烷,主要用于防治蝗虫、 稻螟虫、蚊、蝇等。
②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DD T、六六六等
这些有害物质一进入环境便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但它们的循环过程却与碳、氮等元素的循环过程不同。
进而进入土壤或水体,被植物或动物吸收
进入生物体内的铅,能够形成多种
较稳定的化合物,分布在多种细胞
中 ,不易被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
含铅生物被更高营养级动物食用,沿食物链聚集
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
3.生物富集实例——铅的富集
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 铅会形成微小颗粒进入大气
沉降在土壤和植被表面
铅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沿食物链不断升高
②具有全球性
由于导致生物富集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和生物迁 移等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
4.生物富集的特点
①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体,沿食物链(网)逐级积累
鱼鹰(2.5×10-5)
大鱼(2×10-6)
小鱼(5×10-7) 植物(4×10-8) 水(3×10-12)
测定结果显示DDT浓度沿 食物链放大了一千万倍
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笔记
DDT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区别 范围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
生物圈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
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
过程 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 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往复循环的动力
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探究 ·实践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呈放射 状的放线菌,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例如一茶 匙表层土就可能含有亿万个细菌。
放射状的放线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分解
度主要与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关 2.参考案例 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 箱1h灭菌。杀死土壤微生物,同 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提出问题 土壤微生物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
对溶P T F 用
实验设计 对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 处理(自然状态)
实验组 对土壤灭菌处理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实验现象
结论分析
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丝状真菌和
对照组 实验组
土 壤 土 壤
自然状态 灭菌处理
实验现象: 落叶腐烂 落叶未腐烂
实验结论: 土壤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叶
2.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①土壤微生物能分泌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还原糖。
②淀粉遇碘变蓝色。
③还原糖遇斐林试剂在水浴中会生成砖红色沉淀。
提出问题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吗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验 设计 对照组 加入等量淀粉糊+30mL蒸馏水
实验组 加入适量淀粉糊+30mL土壤浸出液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实验 现象 加入 碘液 A
B. 1
加入斐 林试剂 A。 2
B
结论分析
2.参考案例
将沙布连同土 壤一起取出
玻璃棒
烧杯
取自农田或林地等 处的土壤,放入装 有厚沙布的烧怀中
留在烧怀中的土 壤浸出液静置一 段时间备用
①配制土壤浸出液
加水搅拌
纱布
土壤
取出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 、B, 放入等量的淀粉糊。 在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B 烧杯中加入30mL 蒸馏水。
③在室温(20℃左右)放置7天,分别取出A、B烧杯 中的溶液20mL, 各放入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A1、
A2 、B1 、B2。
④在A1、B1中加入碘液、A2、B2 中加入斐林试剂。
⑤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滴1滴碘液
A1取 2ml
B1取 2ml
或 加1mL 斐林试剂 A2取 2ml
B2取 2ml
实验现象
不变蓝
变蓝
有砖红色沉淀
无砖红色沉淀
实验结论: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摇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对象 范围 特点 实例
全球性,反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 全球范围 复利用,循 碳循环
环流动
过程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生物群落
(有机物形式)
非生物环境 (CO 形式)
课堂小结
作 业
完成课时评价作业(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