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1704年,教皇发布七条禁约,如禁止中国教徒以“天”或“天主”称呼上帝,禁止祭祀孔子和祖先等。1715年发布“通谕”,再次重申该禁令,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服从,否则将被逐出教会。该禁令导致清廷禁止天主教。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教皇禁令旨在应对宗教改革
B.清廷禁天主教是闭关锁国表现
C.中国人习惯用天来理解上帝
D.清廷禁天主教捍卫了文化主权
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3.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子路亦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由此可见,儒家( )
A.主张节用节葬的思想理念
B.注重礼制的精神实质
C.强调社会生活的等级差异
D.反对仪礼的外在形式
5.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
A.人们信仰混乱无序、无所适从
B.暴政统治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6.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儒家礼乐的一些记载。由此可见,儒家注重礼乐旨在( )
史料 出处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记乐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
故乐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荀子乐论》
A.为儒家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B.维护周天子君主集权统治
C.倡导和规范社会伦理秩序
D.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7.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在此,该思想家主张君主应( )
A.以术驭下 B.选贤任能 C.事必躬亲 D.严刑峻法
8.公元前483年,孔门弟子冉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辅佐鲁国权贵季康子实行田赋改革,按照田亩向百姓征发军役和军用品。为此,孔子斥责冉有“非吾徒也”。这从侧面说明( )
A.儒家学派内部出现分裂
B.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融合
C.早期儒家思想发生流变
D.新旧势力政治斗争加剧
9.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术 C.天人感应 D.人性本善
10.某同学就探究“大汉王朝”收集了以下史料,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
A.宰相在政事堂商议国事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首创中朝制以抗衡相权
D.建立之初采用汉承秦制
1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上相同或相似的是( )
①仁的学说②人性论③民本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12.汉代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应对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这体现了汉代( )
A.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C.兼收并蓄的时代特色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1704年,教皇发布七条禁约,如禁止中国教徒以“天”或“天主”称呼上帝,禁止祭祀孔子和祖先等。1715年发布“通谕”,再次重申该禁令,规定所有传教士必须服从,否则将被逐出教会。该禁令导致清廷禁止天主教。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教皇禁令旨在应对宗教改革
B.清廷禁天主教是闭关锁国表现
C.中国人习惯用天来理解上帝
D.清廷禁天主教捍卫了文化主权
【答案】D
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 )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D
3.古代儒家思想包含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B
4.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子路亦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由此可见,儒家( )
A.主张节用节葬的思想理念
B.注重礼制的精神实质
C.强调社会生活的等级差异
D.反对仪礼的外在形式
【答案】B
5.孟子主张“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材料表现了变革时代( )
A.人们信仰混乱无序、无所适从
B.暴政统治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C.儒家思想成为人们普遍的信仰
D.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
【答案】D
6.如表为先秦时期有关儒家礼乐的一些记载。由此可见,儒家注重礼乐旨在( )
史料 出处
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记乐记》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记曲礼》
故乐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荀子乐论》
A.为儒家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B.维护周天子君主集权统治
C.倡导和规范社会伦理秩序
D.适应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7.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在此,该思想家主张君主应( )
A.以术驭下 B.选贤任能 C.事必躬亲 D.严刑峻法
【答案】A
8.公元前483年,孔门弟子冉有(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辅佐鲁国权贵季康子实行田赋改革,按照田亩向百姓征发军役和军用品。为此,孔子斥责冉有“非吾徒也”。这从侧面说明( )
A.儒家学派内部出现分裂
B.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融合
C.早期儒家思想发生流变
D.新旧势力政治斗争加剧
【答案】C
9.汉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死刑只能在死亡和衰落的季节执行,也就是在秋冬两季执行而不能在春季,否则就妨碍了繁殖和生长,从而引起灾害。它体现的理念主要是( )
A.以德治民 B.尊崇儒术 C.天人感应 D.人性本善
【答案】C
10.某同学就探究“大汉王朝”收集了以下史料,其中与主题不符的是( )
A.宰相在政事堂商议国事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首创中朝制以抗衡相权
D.建立之初采用汉承秦制
【答案】A
1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上相同或相似的是( )
①仁的学说②人性论③民本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答案】B
12.汉代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应对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这体现了汉代( )
A.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C.兼收并蓄的时代特色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