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第38、39页及做一做习题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是学生在三年级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课教材安排了三个层次:①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民币直观感知;②借助长度单位初步体会;③脱离具体量,借助图示从小数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在这三个层次基础上归纳总结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性质,会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会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2.经历借助几何直观和现实原型米尺探索小数的性质的数学活动过程,多角度理解小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性质,会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化简小数。
教学难点:借助几何直观、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小数的性质,归纳总结小数的性质。
教学资源:多煤体课件,米尺(每组一把)。每位学生一个数位表,方格纸、水彩笔。
教法:讲授法 直观演示法 练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分数和小数。我在整数8的末尾添上0,得到80大小变了吗?我再添上0得到800,大小变了吗?为什么它的大小会变呢?(课件数位表)
2.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的大小会变化?我们还学过小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预设: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取掉“0”,小数的大小会变吗?)
3.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整数引入,类比提出疑问,快速切入本课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合作
请同学位想办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可借助米尺,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还可以借助数位顺序表来研究。(读要求,按学习单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汇报。
预设(1)我们研究的是0.1,我们借助米尺来研究的。
预设(2)我们研究的是0.3,我们是通过画图来研究
预设(3)我们研究的是0.8,用数位顺序表研究的。
3.观察发现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数据,从左往右观察,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观察,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4.理解应用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借助米尺、画图、数位顺序表研究了小数的性质,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劲儿,研究出的小数的性质有什么用呢?小数的性质用处可大啦!谁能不用老师讲,就会用小数的性质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 0.70= 105.0900=(化简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0.2= 4.08= 3=
【设计意图】借助一个活动,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并应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改写和化简。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判断。
(1)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举例、改正)
(2)3.7与3.70的大小相同,表示的意义不同。 ( )
(3)30.0600化简后是3.6 ( )
2.给商场的里商品写上价签标,1元3分、3元5角、8元。如:3元5角写成3.50元,3.50元能化简,为什么没有化简呢?3元5角能写成3.5000元,可以吗?
3.要想例下面的3个数大小相等,应该怎么做?
8 80 800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判断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的内涵和外延,深刻把握关键词“末尾”。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关于小数的知识你都了解了哪些?你有什么想提醒同学们的吗?这节课你有什么进步?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所获,梳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抓住关键点,由掌握知识到形成数学技能。
五、板书设施计 小数的性质
0.1米=0.10米=0.100米
1dm 10cm 100mm
0.8 =0.80 =0.800
0.3 =0.30 =0.30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 “0”
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反映本课知识及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发现。
课前反思:本课教学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通过问题探究,激发数学探究的学习热情,进而利用启发、引导、迁移、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性质,并形成问题解决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验证、质疑、释疑;本课力求教学过程活动化,问题化,突出数学知识由学生归纳总结,知识应用由学生自己觅得;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问题导入改为学生熟悉的整数知识引出,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达到快速导入目的;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规范书写小数等;教学过程中从始至终一以贯之抓住关键词“末尾”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正确建构小数性质。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