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20: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前导学】
一、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
(1)“战国”:因记载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一书而得名,是西汉刘向编订的。
(2)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 后期,即战国时期。
2.战国时期的政局
(1)当时,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2) 国被韩、 、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
(3)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 、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春秋时期曾经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时期依然称雄的有:齐国、楚国、秦国。
3.战国时期的战争
(1)战国时期,诸侯们放弃了“ ”的旗号。
(2)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各自为政,发展实力,致力于拓展疆域。
(3)七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 ⑦ 。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等。
(1)特点:七国相互之间展开大规模的战争,参战兵力多,交战 广,持续时间长。
(2)影响: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中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 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华夏认同。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战国时期, 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根本原因)
(2)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 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结果:各国经过变法改革, 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加速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
3.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1)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政治:确立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 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
(3)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改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 规律,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改革需要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战国时期, 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
商业日益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 。
3.水利工程的发展——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 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功能: 、灌溉、水运等,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变成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习题练习】
1.下图是小李制作的《战国七雄示意简图》,其中甲、乙、丙所代表的诸侯国分别是( )
A.齐、楚、秦 B.晋、楚、秦 C.齐、晋、秦 D.秦、楚、齐
2.“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这首历史歌谣中的“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
A.三家分晋 B.晋文公称霸 C.田氏代齐 D.尊王攘夷
3.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家里有三个儿子: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去治理县城。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之前
4.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稳定社会秩序 B.发展社会经济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实现民族交融
5.“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等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材料意在强调该工程( )
A.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B.是一座综合性的大型水利枢纽
C.充分发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了起来
6.关于下图所示水利工程,表述正确的是( )
A.秦国蜀郡郡守李斯主持修建的 B.鱼嘴将长江分为内外江两部分
C.沟通湘江漓江,便利南北水运 D.成都平原由此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导学】
一、1.(1)战国策 (2)东周
(2)晋 赵 (3)燕
(1)尊王攘夷 (3)兼并
长平之战
区域 (2)君主
二、1.(1)铁制 (2)政治经济
封建;地主;
(1)秦孝公;(2)县;井田;土地;
(4)社会发展;
三、1.冶铁 2.城市
(1)李冰 岷江
防洪
【习题练习】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所处的地理位置。依据所学可知,甲位于东方,代表齐国;乙位于南方,代表楚国;丙位于西方,代表秦国。故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韩、赵、魏三家分晋。
材料分析 “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 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到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被称为战国七雄。因此歌谣主要体现的事件是三家分晋,故选A
错项分析 晋文公称霸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田氏代齐”与题千中“战国三雄”不符,排除C;“尊王攘夷”是春秋时一些强大诸侯为争霸打出的旗号,排除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勤于耕作被免除徭役”“被国君派去治理县城”这些均与秦国时商鞅变法中的措施有关,即奖励军功、鼓励耕织和确立县制,C项符合题意。故选C。
4.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秦国奖励军功,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提高军队战斗力,激励将士奋勇杀敌。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根据“其工程设计精巧、布局合理,成功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工程成功解决了众多复杂的水利工程问题,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选C。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都江堰。
选项 判断 解读
A ×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B × 鱼嘴把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C × 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水运
D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