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7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6 20:1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 衡阳市第八中学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时量: 75 分钟 分值: 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为 2023年中国邮政发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邮票,图案文物为龙山文化晚期的朱书扁壶,
壶身有两个用朱砂写的字符。该朱书文字的价值在于能够( )
A. 佐证中华文化起源较早的特色 B. 揭示当时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 证实陶寺遗址是尧帝都邑所在 D. 推动长江流域汉字起源的研究
2. 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所谓“先秦游士无宗国”的局面形成,下表内容是史籍中明确记有出生宗国和活动国
的著名人物统计情况(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人物 孙武 伍子胥 吴起 公孙(商)鞅 张仪 吕不韦 李斯
宗国 齐 楚 卫 卫 魏 卫 楚
主要活动国 吴 吴 楚 秦 秦 秦 秦
A. 户籍制度尚未确立 B. 贵族政治趋向瓦解
C. 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 D. 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3.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孝王曾攻打西边的游牧民族犬戎,犬戎臣服于周,并固定为西周王朝提
供马匹,后来他们的首领非子受周天子分封,建立秦国。从这段历史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秦国最初并非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B. 华夏族形成是多元融合的历史过程
C. 秦灭六国是华夏文明衰退的体现 D. 中华文明最初起源于陕西西部地区
4. 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
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这一做法( )
A. 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B. 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
C. 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 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
5. 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
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 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 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 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6. 两税法首先从唐朝廷的直辖地开始实施,接下来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进而向其周边推广。固定税目和税
额使藩镇很难随意地扩大征税的范围。这使得在赋税收入方面,中央占据了优势地位。材料表明两税法的
实施( )
A. 取消了租庸调和杂税 B.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起到抑制藩镇的作用 D. 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
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
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
手边(北侧)为孔子。这反映出( )
A. 佛教呈现本土化趋势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 儒佛道互相吸收融合 D. 社会动荡急需儒学复兴
8. 宋仁宗下诏将原有的门下省改为谏院,此时的谏院已然成为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与御史台共同运作。
宋真宗下诏:“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这表明( )
A. 谏院具有独立的监察权 B. 台谏制度利于专制集权
C. 北宋消除了官员的腐败 D. 谏院利于纠正皇权失误
9. 辽夏金元注重政治制度建设。下表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制度建设 评价
A 辽:南北面官制 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B 西夏:仿宋制设立尚书令 完成国家独立的关键所在
C 金:猛安谋克制 学习中原文化的典范
D 元:行省制 军政大权集中易导致地方割据
A. A B. B C. C D. D
10. 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
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 )
A. 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 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
C. 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 D. 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
11. 元代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局面。这一局面
A. 继承了秦汉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
B. 强化了地方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
C. 促进了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
D. 为行省在全国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12. 朱元璋认为,明王朝要“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强调“际天所覆,皆朕赤子”。记载
其言行的《皇明祖训》中有“不征之国”15 个:“安南、占城、高丽、遇罗、琉球、西洋、东洋及南蛮诸
小国”。这可用以说明明初( )
A. 注重维护朝贡体系 B. 郑和下西洋的效果初步显然
C. 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D. 对外交往坚持平等友好原则
13. 清康熙后期,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测绘,绘成《皇舆全览图》;乾
隆时期绘成更为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清朝还进行了三次全国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的
编纂,各级地方政府也有定期编修地方志的任务。这主要反映了( )
A. 清朝政府的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基本奠定
C. 中央和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D. 西学东渐的风潮已经初步兴起
14. 康熙年间,江南等地出现的包买商开设“账房”或“行号”,这种“账房”或“行号”拥有大量的织机
和原料,或自行设机督织,或将织机、原料分给小机户为其生产,在账房周围有众多的小机户及织工受其支
配。账房的出现说明了( )
A.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 B. 生产出现明显的分工
C. 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D. 新型经营模式的发展
15. 埃及人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做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但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
洪水之神尼诺塔是一位恶毒的神。同样是大河文明,对洪水之神却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这说明( )
A. 生产力水平高低导致文明不同 B. 古代文明基本独立发展
C. 地理环境差异影响文明的发展 D. 各文明区域之间联系少
16.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伤害阿维鲁(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或骨头,必须遭受同样损害的惩罚;
伤害穆什根努(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或骨头,只需赔偿一明那(合 505 克)银子;伤害奴隶的眼睛
或骨头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这体现出该法典( )
A. 旨在保护私有财产安全 B. 恪守了同态复仇的原则
C. 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D. 呈现出灵活务实的特征
17. 在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职责是统领军队,指挥作战,但必须建立在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支持的基础之上。
同时,公民大会有权对执政官缔结的条约或其他举措加以同意或否决。元老院虽然大权在握,但也不敢忽
视公民大会与执政官的权力。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 )
A. 共和政体有利于激发其强大活力 B. 实行直接民主政治
C. 通过分权制衡保障人民主导地位 D. 贵族完全控制政权
18.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长期使用石制工具,而金属器则用于宗教与装饰;农作物种类很多,却只有玉米产量
和种植最为突出,其他农作物均处于较低水平;天文历法虽然精确,但简陋的车辆却无法造出。这反映了
古代美洲( )
A. 民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B. 文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 城市道路建设明显落后 D. 已全面落后于亚非文明
19. 西欧中世纪后期,一些城市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等方式得到一定的自由和自治权利。如保障人身自由
和贸易自由,批准城市自治,减免赋税劳役,授予初级和高级司法审判权等。由此可见,西欧的城市自治
运动( )
A. 推动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导致封君封臣制度的彻底瓦解
C. 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D. 导致市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
20.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占据了通往东方的最有利航线,香料的定价权从威尼斯转向了里斯本。此后,意
大利的银行家族纷纷来到里斯本设立分行,争相为里斯本的远航计划提供贷款。这些状况( )
A. 加速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B. 促进了葡萄牙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促进了商业革命的进程 D. 揭开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序幕
21. 中世纪画家经常使用黑色、灰色颜料绘制圣母;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则使用金色、红色、蓝色和绿色颜
料绘制圣母。下图左图为 14 世纪意大利画家巴尔纳巴·达·摩德纳的《圣母子》;右图为 15 世纪意大利画
家达芬奇的《持康乃馨的圣母》。据此可知( )
A. 色彩的变化体现出社会心态的变化 B. 题材的变化反映天主教权威的下降
C. 人文主义的观念从市民阶层中萌发 D. 城市自治提升了贵族阶层审美情趣
22. 卢梭认为,如果单单依靠理性,就可以建立起牢固的道德基础的话,那么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应该是更有
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才对,但是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在卢梭看来,良心才是圣洁的本能,才是使人的天
性善良和行为合乎道德的基础。卢梭的认识( )
A. 指出了欧洲启蒙运动的明显局限 B. 反映出启蒙思想家的普遍追求
C. 体现出法国资产阶级的终极理想 D. 意在维系法国农村的淳朴风俗
23. 在 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没有人触动奴隶制,人们知道如果废除奴隶制,很多州就不会承认联邦政
府。所以,美国是一个自由和奴隶并存的联邦,美国不仅保护了自由,也保护了奴隶制。据此可知,美国
制宪会议( )
A. 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 B. 背弃了启蒙思想内核
C. 肯定了奴隶制的价值 D. 带有明显的妥协色彩
24. 1856 年,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提出了著名的“托克维尔之问”,即法国大革命没有在最专制保守的路
易十四时代爆发,反而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近代化程度提高后的路易十六时代爆发。从唯物史观的
角度,对“托克维尔之问”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A. 路易十四时代封建制仍在长升期 B. 普法战争激化了法国社会矛盾
C. 路易十六时代法国处于革命高潮 D. 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3小题, 其中 25 题 18 分, 26 题 16 分, 27 题 18 分, 共 52 分。
25. 回望历史发展,粮食革命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水稻(占城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
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宋代人口出现急速增长的趋势,开国初年,全国人口约
5000万人,到 200年后的公元 1200年已经超过 1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亿级人口的庞大帝国。发生在
10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对中国历史演进的意义非同小可。从此之后,统治者失去了对外进行土地和
人口掠夺的“刚性需求”,与汉唐相比,宋人的“血性”明显不足,“弱宋”之论由此而生。这一特征投
射在社会制度上,就是国家的成长路径不由自主地趋于内生化,“稳定”的意义第一次决定性地大于“扩
张”,其后的制度变革均以此为思考起点。
——选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材料二
史料 内容 史料 来源
道光年间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获次之。”
陕西《留坝厅志》
“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
光绪《孝丰县志》
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
卷三《水利志》
纳……。”
(清)严如熤
“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
陕鄂川《三省边
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
防备览》卷十一
同治十三年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
(1874)
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湖州府志》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 (明)王象晋
石,胜于种谷二十倍”。 《群芳谱》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 (清道光二十一
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 年)袁景辉
皆包谷也”。 《建始县志》
(1)阅读材料一,概括 10 世纪的这场“粮食革命”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从军事角度列举北宋时期追
求“稳定”的措施。
(2)外来粮食物种的传入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粮食革命”。请充分提炼材料二提供的史料信息并结
合所学,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方行政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它的好坏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在对地方如何治理
的问题上,历代统治者花了不少的功夫,力图达到“内外相制,轻重相权”的局势,使地方易于中央控制,
以求封建统治长治久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行省后,改为布政使司,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同时,设置提刑按察使
司掌管司法,设置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三司互相不统属,各司其职。明代中期又开始临时派出巡抚、总
督处理地方事务,因事而设,事毕而撤,进一步将权力收归中央。
——据白钢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宋、元控制地方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与元代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
历史上的作用。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教合祀是将孔子、佛祖、老君圣像并列奉祀于問一庙宇空间的信仰实践形式,其历史起源
可追溯至唐代中后期。早期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者主要是僧人,这些僧人在修持佛法的同时也熟习儒、道
经典,他们认为儒、道与佛在具体教法方面虽有高下之分,但本质上都与佛法相通、有利于普渡众生,故
可共同尊崇。早期佛教固有的“一佛二弟子”造像传统为三教合祀庙宇的修建提供了图像学基础,并逐渐
形成“以佛居中、老君居左、孔子居右”的圣象位次模式。三教合祀庙宇具体名称包括“三教道场”、“三
教院”等佛教类名称。唐代统治者在尊奉儒家正统的同时,将佛道视为辅翼教化的有力手段,对于儒释道
三教都予以认可、扶持。到了宋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三教一致”、“三教同归”的思想氛围。三教合祀
也充分契合了普通民众对提高祈愿“灵验性”的关切及“多多益善”的淳朴观念,因此得到民间社会的广
泛参与和支持。
——摘编自王群韬《三教合祀庙宇考源——“佛教中国化”的信仰实践视角》
材料二:1536 年,宗教改革后的瑞士将宗教的管辖权收回本国管理,日内瓦完全成为加尔文实现其宗
教理想的试验场。在政教合一的共和体制下,加尔文对市政厅的谕旨得到了完全的执行,其中也就包括于
1541 年颁布的、对瑞士钟表业产生最为直接影响的《教会法令》和《限制奢侈法》,它们极大地打击了首饰
业。随着教徒与日俱增,新教教堂在各地雨后春笋般建立,仅在法国的加尔文教派就有着约 2150 所教堂、
约 100 万名教徒。尽管它们不需要奢华的礼器,但这些教堂仍需要大量的钟表来报时。16 世纪中期,日内
瓦成了新教徒的避难堡垒,吸引了全欧洲新教徒的资金。这些钱除了用于宗教改革外,也促进了钟表业的
发展。加尔文赋予新教伦理节俭、勤勉等商业美德,这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财富的
积累。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社会时间观念增强,制表匠对制表工作产生了无限的热爱和坚定的信仰,这
种执着的工匠精神给瑞士人带来巨大的财富。
——摘编自马丁《欧洲宗教改革与瑞士钟表业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三教合祀庙宇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教改革在瑞士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参考答案
1. A 2. B 3. B 4. C 5. A
6. C 7. A 8. B 9. A 10. B
11. C 12. A 13. B 14. D 15. C
16. C 17. A 18. B 19. C 20. C
21. A 22. A 23. D 24. D
25. (1)影响:推动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促进宋代人口急速增长,促使宋朝统治趋于保守。措施:将
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
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
长官。
(2)论题: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有双重影响(或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
到亚洲和非洲等其他洲。明朝时,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从西北、西南和东南三个方向传入中国,马铃薯和甘
薯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变
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也促进了饲养业、畜牧业的发展;投入商品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以前不适
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地得以利用,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对缓解人口压
力起了重要作用。但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如过度的垦荒等导致茂密的森林被滥砍,地表植被遭
到破坏,也造成了水土流失。
新物种的引进丰富了食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压力,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
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所以,人类在引进新物种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与环境之间关系,实现
可持续发展。
26. (1)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采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置刺史;宋朝:设置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不同:明代废除了行省制度,改为三司分治,互不统属,各司其职;明代中期又开始临时排除巡抚、
总督处理地方事务,进一步将权利收归中央。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地方的发展和繁荣;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
展提供额借鉴。
27. (1)特点:儒释道三教在同一空间奉祀;形成佛、道、儒位次模式等。
历史背景:唐宋时期思想领域的三教交融的文化现象(佛教主动调整适应,中国化);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
序而大力提倡;宋代文化世俗化发展,民间信仰的需求。
(2)原因:政教合一的共和体制,国家实现对宗教的管辖;通过立法形式推行宗教改革;将宗教改革与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影响:促进新兴钟表行业的发展;培育了工匠职业精神;带来民众社会生活观念的改变;有利于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