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过程,实施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过程注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重组并挖掘教材的内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掌握相应知识内容所必须具有思维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 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中的教学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确实学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操作、观察、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培养初步试商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豆子约干、磁扣约干。
【教学方法】
操作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精美的动画,孩子们,想看吗?
1.首先,请先思考几道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播放ppt)
2.同学们真能干!都准备好了吗?现在,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小熊。今天是它的生日,我们一起到它家去看看好吗?(播放PPT)
3.同学们,小熊要把15块蛋糕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去,每个盘子放多少块蛋糕呢?你们能帮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自主学习 探索新知
1.老师这里有许多豆子,想用分豆子来代替分蛋糕,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现在请同学们看好屏幕上的要求。(播放ppt)
第一大组:分的是15颗;
第二大组:分的是16颗;
第三大组:分的是17颗;
第四大组:分的是18颗;
第五大组:分的是19颗。
每组都是按统一的要求进行分配:每人分5颗,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呢?
2.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桌子上装有豆子的学习袋,请同学们在4人小组里帮小熊分一分,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一分呢?每个小组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分豆子。(此处用磁扣代替豆子。)
3.同学们都分好了吗?现在请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你刚才是怎么分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设过生日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借用分豆子来代替分蛋糕,感受余数的产生,发现生活中的 “余数”现象,为理解“余数的意义”、“余数比除数小”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小结: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候正好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还有剩余。在数学上,我们把剩下的不够分的数就叫余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出示课题)
5.同学们都分得很好,请你们想一想,能不能把刚才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那么你们能写出横式和竖式吗?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例1和例2摆花盆的解题方法。
[设计意图:把学习内容与课本对照,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体会课本知识的序列性,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和“读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合作学习 释疑新知
1.请你们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然后再和小组里的同学研究研究。老师想请几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写一写。
2.谁来当小老师评一评黑板上的这几道算式题。
3.想一想,怎样表示余数呢?黑板上这几个同学表示余数的方法哪种比较好呢?比较简便呢?
4.用6个小圆点表示余数的方法最简便,我想问一下这个同学你是怎么知道用6个小点表示余数的。
5.同学们通过自学掌握了写余数的方法,非常棒!现在我们统一在商的后面用6个小点表示余数,
读作:16÷5=3(人) ……1(粒)
6.这几道竖式都写对了吗 咱们一起来观察黑板上第一大组和第二大组两个同学列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7.了不起的发现,真不简单。你知道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吗?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和说一说的活动,以快节奏抢指说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理解和记忆中,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新知的习得,从而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有效落实了情感目标的教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8.继续观察黑板上第三大组、第四大组和第五大组同学列的有余数的竖式,你发现了什么呢?(余数比除数小)
9.同学们,刚才这几道算式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方法求出商的。现在,我们不用通过摆的方法,能不能求出商和余数呢?先自己独立思考,怎样求出商呢?然后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你是怎么想出商的呢?
四、展示交流 分享新知
1.现在,请4人小组在全班分享你们的收获和疑惑。
2.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写余数的方法,探究试商的方法等。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下,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一个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只有学生亲自经历探索求商的过程而发现的数学知识,才会印象深刻,掌握牢固,运用自如。同时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生、发展和发挥,才能体验到经过努力获得知识的成功和喜悦。]
四、分层练习 拓展新知
1.森林医生
2.卡片上最大能填几?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练习,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最后得出试商的捷径。教师及时总结,让学生真正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技巧。]
3.全班参加模拟“对号入座”游戏活动。
小熊看到我们为了帮它分蛋糕在课堂精彩的表现可高兴了。它邀请我们去它的饭店吃饭,但是小熊并没有告诉我们正确的座位号,请同学们快速找出其中的数学规律,让我们每个同学都有座位坐。(播放ppt)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有余数除法应用的价值。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对号入座游戏,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整节课设计前后呼应,情境创设也自然系统,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也系统化、结构化。有效实施分层教学,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
五、小结质疑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教学反思]
将教学内容放置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索的空间,是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创设过生日分蛋糕的生活情境,借用分豆子来代替分蛋糕,感受余数的产生,发现生活中的 “余数”现象,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组织学生自主探讨,合作交流余数表示的意义及笔算余数除法的算理,使一个“枯燥”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和生动有趣。在探索中,鼓励试商的方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真正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提供了空间。
由此可见,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开放的和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只有我们的教学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