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结合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读出课文的情感变化。
2.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走近圆明园,回顾“辉煌”
二、走进圆明园,了解“毁灭”
1.引导自读: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在今天却只能看到残垣断壁,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侵略者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2.抓关键字词,品悟情感。
(1)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①小组讨论:“统统”掠走,是怎么掠?
学生交流后,出示课外资料谈感受,再朗读句子。
②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毁坏”,他们是怎么毁的?
预设:到处砸,随意摔。再次出示资料,学生读。带着感受读读这句话。
③理解重点词语“三天三夜”、“灰烬”。
④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痛心,愤怒,不可置信……)
(2)小结:辉煌的圆明园在强盗抢、砸、烧之后,化为一片灰烬,成了一片废墟。圆明园被毁灭了,没有了。(相机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3.借助板书,感悟“损失”。
(1)出示句子,男生读“辉煌”部分,读出自豪。女生读“损失”部分,读出悲痛、惋惜。
(2)现在圆明园什么都没有了,那么,留给你的是什么?
4.齐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运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的痛心、愤怒之情。
三、感悟写法,走出圆明园
1.质疑: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预设:反衬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以及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也更能激起读者同样的感情,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激发情感,指导朗读。
(1)表达训练:(课件出示圆明园现在的图片)如今圆明园作为一处遗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面对那些残垣断壁,你想说点儿什么呢?(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2)指导朗读:朗读全文,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读出情感的变化。
四、类文链接,对比阅读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链接《七子之歌(节选)》和《共产党宣言(节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
2.简介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生交流:说说这两首诗歌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
预设:一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以及对祖国统一、和平的呼唤,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者的憎恶。
4.播放根据诗歌创作的音乐《七子之歌》,再次感悟诗歌抒发的情感。
【板书设计】
14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辉煌 毁灭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