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课件(16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3 14:30:14

文档简介

姓名
陈龙菊
单位
莒县二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一、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实现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封建王朝统治中的正统地位。
本课第一目“西汉初的黄老之学”简单介绍了汉初 黄老之学兴起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详细介绍了新儒学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贯穿本课的线索是:汉初黄老之学适应社会休 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无法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被新儒学所替代。
?
二、学生分析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一课中,有两个知识点:分别是黄老之学和新儒学兴起到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加上教师的引导与解释帮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从而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一)课程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汉朝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统治思想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可通过回忆学过的知识以及相关的现实场景,对整体内容做全面的把握,同时能不断巩固已学知识;
2、通过材料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连结;
3、设置探究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某个事件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独特的视角以及整合新旧知识的能力。
新课讲授过程中较为详细,因此小结部分则以一张ppt简单表示本课的内容。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第1、2课的知识,简单梳理春秋到秦朝儒家演变的线索,即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再提出“西汉时期儒家是继续遭受打击还是得到复兴”一问,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
?
多媒体展示
讲授
1、黄老之学
①背景
(师)总结: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以及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为巩固统治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②内容:黄帝的学说(养生)和老子的学说(治国),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而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
③影响:以汉初“萧规曹随”“文景之治”这两个典故,道出在黄老之学的指导下,西汉统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使汉初社会恢复元气,经济得到发展。
?
多媒体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清楚了解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背景。
?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
材料二: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 ——《新语》陆贾
?
讲授
(师)请同学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指出材料反映的观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点出新儒学的第一个主要内容“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请同学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指出材料反映的观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点出新儒学的第一个主要内容“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讲授
(师)请同学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指出材料反映的观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点出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并从材料中得到君权神授、灾异说的信息。
?
同学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指出材料反映的观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点出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并从材料中得到君权神授、灾异说的信息。
?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
讲授
教师着重划出限民名田、省徭役、薄赋敛,指出这是董仲舒关于仁政提出的措施。
教师指出,董仲舒在伦理道德层面则提出了三纲五常,糅合了阴阳家的思想。
总结:多媒体展示一个表格,由教师对前面四个材料中总结出的观点分析各自的积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接纳新儒学的原因;并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出发,点评新儒学当中的可取与不可取之处教师作引导并总结,结合新儒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
划出限民名田、省徭役、薄赋敛,指出这是董仲舒关于仁政提出的措施。
⑤课堂探究题:比较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请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希望能从学生中得到新的答案。
?
材料三 :董仲舒说:“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 “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救之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
材料四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 顾颉刚”
?
小结
新课讲授过程中较为详细,因此小结部分则以一张ppt简单表示本课的内容。
?
?
多媒体
作业
结合必修1、2所学知识及课外知识,结合事实说明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积极作用。
?
?
多媒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课重点讲新儒学的内容以及成为正统的史实,整 体思路清晰。但要全面掌握整一课的内容,必须对教材进行补充、取舍、重新整合,并通过一系列史料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整课的脉络。在授课过程中,一般基本知识 一语带过即可,而教学重点和难点则需要进行深刻讲解,师生共同探究。同时,在课堂上要注重师生的互动,注重学生创造性日伪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 成。
课件16张PPT。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在当时仅仅是一家之言,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到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则使儒学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
到了汉代,一位从 河北广川走出来的思想家却用自已的智慧征服了汉武帝,彻底扭转了儒
学的命运,把它推上了古代统治思想的
巅峰,这个人就是董仲舒。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人物?
他对儒学思想施了怎样的魔法,从而使
它从春秋战国时的一家之言而成为国家
的统治思想呢?
  一个学派,在不同时代却遭遇了来
自两个皇帝天壤之别的两种待遇,这又
是为什么呢?汉代思想大一统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分析材料:汉初经济呈现什么景象?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①经济残破,百废待兴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材料: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新语》陆贾
分析材料: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什么?吸取了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暴政教训①经济残破,百废待兴②制定休养生息的政策,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2、黄老之学的主张:①构成:治身(养生)、治国②内容:“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3、黄老之学的影响:材料: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武帝记》实行黄老之学的修养生息政策之后,汉朝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兴起的原因:2、黄老之学的主张:①构成:治身(养生)、治国②内容:“待时而动”“因时制宜”③核心:“无为而无不为”④本质:积极无为3、黄老之学的影响: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随着社会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和亲瓦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霍去病汉武帝在位之时,面对怎样的政治局面?国内七国之乱,威胁中央边境匈奴威胁,边境不宁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随着社会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材料: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於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分析材料:汉武帝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儒学逐渐兴起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主张: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同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分析材料: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主张:材料: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分析材料: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主张:基础: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分析材料: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对皇权提出什么要求?治国之道: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核心:大一统 地位:独尊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君主应行仁政。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2、主张:3、意义:①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②有利于巩固统一和稳定秩序③儒学成为选官考查标准,确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理论基础思想来源对社会态度《论语》《公羊春秋》仁、礼天人感应单纯儒学黄老,法、阴阳批判时政维护统治 1、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B2、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的教训
C.大臣陆贾的建议 D.刘邦的远见卓识 A3、黄老之学
A“黄”是指黄帝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B强调“无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没有用的
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时期一直统治者的指导思想
D这一学说的推行是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A4、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的无为思想其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黄帝的权威和影响力大 B法家学说没有可行性
C.它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D当时政治家的推崇 C5、贾谊(前200~前168年)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说:“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当时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
A休养生息 B重农抑商 C尊儒尚法 D独尊儒术 A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 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
B 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C 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D 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B7、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
A 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
B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C 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
D 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 D8、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D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