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跟着课本去旅行 ,领略祖国河山美
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分析
人文主题分析:
本单元围绕 “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 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古诗三首》描写 了山水美景 ,《富饶的西沙群岛》展现了海疆的优美风景 、丰富物产 ,《海滨小城》描绘了南国的美 丽景色 ,《美丽的小兴安岭》介绍了北国四季迷人的风景 。单元篇章页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人文导 语 ,饱含了对祖国的深情与赞美 。本单元的选文充分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 ,并且体裁多样 ,涉 及诗歌和散文等 。从时间上看 ,不论是由古至今的历史变革 ,还是由春到冬的四季变化 ,都从不 同时间维度呈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风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 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 风光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
语文要素分析: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通过泡泡语 提示引导学生聚焦一个典型段落 ,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 。《海滨小城》通过课后题引导学生关 注多个典型段落并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 。“交流平台 ”梳理总结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 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
教材对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作了系统编排 ,现梳理如下 :
册 次 单 元 阅读要素
三上 第 六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
三下 第 四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
四下 第一单元 抓住关键语句 ,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六上 第 六单元 抓住关键句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
通过梳理发现 ,这些阅读要素一脉相承 ,学习要求的难度螺旋式上升 。三年级重在引导学
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 四 、六年级重在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主要观点 ,体现 了语文要素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教学时 ,教师应有意识地前后关联 ,循序渐进 ,逐步落实 。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 “习作的时候 ,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从单元编排看 , “词句段运用 ” 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 ,习作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 。 由写一段话到 写一篇作文 ,难度由低到高 ,层层递进 。
学习任务群定位:
基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结合本单元的文本体裁 ,对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本单元可定位为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
首先 ,本单元编排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丽风景 ,表达了对祖国大好 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古诗三首》分别描绘了长江奔流东去的波澜壮阔 、杭州西湖的别样风 姿 、洞庭湖美景的淡雅朦胧;《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 的物产;《海滨小城》主要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 ,介 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这正好与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学 习任务群的 “学习阅读说明 、叙写大自然的短文 ,感受 、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相对应 。
其次 ,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 “习作的时候 ,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 习作的任务是 “仔细观察 一处景物 , 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 ”。正好对应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学习任务群中 的 “学习用日记 、观察手记等 ,展示自己观察自然 、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
二、整体构思
学习主题:
基于上述分析 ,本单元任务群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 , 以 “跟着课本去旅行 ,领略祖国河山美 ” 为主题 ,设计了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四个子任务 : “吟咏祖国河山”“游览祖国河山”“绘写祖国 河山”“赞颂祖国河山”。这四个子任务相互关联 、循序渐进 ,每个子任务设置了形式多样 、丰富 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在读读 、想想 、说说 、写写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激发热爱祖国大 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
学习目标:
1. 认识 40个生字 ,读准 6个多音字 ,会写 52个字 ,会写 45个词语 。
2. 结合注释 ,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用 自 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 背诵 4 首古诗 , 默写 《望天门山》。
3.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能用 自 己的话介绍 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
4. 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 , 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 ,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 物的词语 ,乐于和同学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
5. 能够感受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
任务框架:
评价指标: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识字与写字 能够正确认读 、书写生字词 。 ☆☆☆
阅读与鉴赏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 4 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结合注释 , 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 , 用 自 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 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 能用 自 己的话介绍文 中 的 景 物 或场景 。 ☆☆☆
表达与交流 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 , 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 ,并能主动运用 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 能 自 己改正错别字 , 乐 于和同学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 能交流 、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 ☆☆☆
续表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梳理与探究 能够摘抄并积累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 。 能够采用多种媒介阅读 、运用资料 ,帮助理解 ,辅助表达 。 能够借助观察记录表 ,观察身边的美景并记录观察的结果 ,积累习作 素材 。 ☆☆☆
三、教学设计
任务启动:话说壮美河山
学习目标:
1.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整体感知本单元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
2.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 了解 “跟着课本去旅行 ,领略祖国河山美”的活动流程 。
3. 通过结合语境 、借助图片等方法学习本单元的生字词 ,学习 “识字加油站 ”,理解加点字的 意思 。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 。
2. 学生准备 :预习本单元字词和 “识字加油站”。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走近祖国河山。
1. 出示单元导语页 。
(1)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 , 明确本单元的主题是 “祖国河山”。
(2) 学生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 习作的时候 ,试着围绕 一 个意思写”,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
2. 出示中国地图 。
(1) 学生交流自己曾去过哪些地方 ,并在地图上找一找它的位置 。
(2) 回顾一 、二年级学习时曾跟着课本游览过哪些地方 ,并在地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 。
(3) 引导学生阅读本单元目录 ,说一说本单元介绍了哪些地方 ,借助地图初步了解这些地方 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
(二)启动活动 , 明确任务。
创设情境 , 出示本单元学习任务 ,开启本单元的学习之旅 。
(三)归类学习词语 ,检查预习效果。
1. 出示重点词语 ,小老师领读 。
2. 学习多音字 。
通过结合语境 、借助图片等方法学习多音字 “抹 ”“磨 ”“参 ”“臂 ”“兴 ”“舍 ”。
3. 辨析字形 ,指导书写 。
“躺 ”是左右结构 ,左边的“”,书写时最后一笔撇不要出头 。
“磨 ”是半包围结构 ,“广 ”的一撇要拉长 ,包住里面的部分 ,不要把字写成上下结构 。 “载 ”要强调笔顺 , 区分 “载 ”“栽 ”“裁 ”。
4. 学习 “识字加油站”,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
(1) 出示词语 ,学生自由读 ,交流发现 。
要点 :加点的字和 “虫 ”或 “鱼 ”有关 ,都是形声字 ,体现了声旁表音 、形旁表义的规律 。
(2) 连一连 。将词语与图片进行连线 , 了解词语对应的具体动物 。
(3) 回顾旧知识 , 出示之前学过的偏旁和动物有关的形近字 ,进行认读 。
(4) 迁移应用 。教师出示带有 “虫 ”或 “鱼 ”的形近字组成的词语以及对应的动物图片 ,如 “蟑 螂 ”“鲶鱼”,让学生猜猜词语的读音 。
任务一:吟咏祖国河山
学习目标:
1. 认识 5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抹 、磨 ”,会写 13个生字 。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 能借助注释 、插图等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
4. 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初步树立文化自信 。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 。
2. 学生准 备 : 预 习《古 诗 三 首》和 “日 积 月累 ”, 搜 集 李 白 、苏 轼 、刘 禹 锡 、西 湖 和 洞 庭 湖 的 资料 。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寻味长江之趣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 唤醒旧知 ,引导学生背一背学过的李白的诗句 。
2. 结合创作背景 , 出示诗题 “望天门山”。
3. 齐读诗题 ,读好停顿 。
4. 抓住重点 ,理解题目 。
(1) 重点理解 “望 ”的意思 。
(2) 出示天门山的图片和资料 ,介绍天门山 。
(3) 根据提示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
做(谁什)
5. 了解诗人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李白 。
(二)读好诗句 ,理解诗意。
1.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
(1) 自 由朗读古诗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
(2) 点名读 ,教师相机指导 。
2. 读好停顿 ,读出韵味 。
(1) 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
(2) 教师范读 ,让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老师范读得好的地方 , 明确朗读要领 ,学生模仿朗读 。 指导 :七言绝句可以按照 “二二三”的节奏来停顿 ,停顿的时候做到声断气不断 ,读出诗歌的
韵味美 。
(3) 多种形式朗读 ,感受古诗的韵味 。例如 ,男女生赛读 、师生合读等 。
3. 把握诗歌大意 。
(1) 默读古诗 ,边读边圈画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先独立 思考 ,再小组内交流 。
(2) 请一个小组上台汇报 ,其他学生质疑和补充 ,教师相机指导 。
(3) 教师补充相关图片和视频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
(4) 学生配乐朗读 ,加深理解 。
(三)品字入境 ,想象画面。
1. 想象第一 、二句的画面 。
(1) 抓住 “断 ”和 “开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感受长江的气势 。
(2) 播放视频 ,学生边看边想象画面 。
(3) 指名读并描绘诗句的画面 。
(4) 再读诗句 ,体会天门山的雄峙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
2. 想象第三 、四句的画面 。
(1) 引导学生想象 :李白看到青山出 、孤帆来时 ,可能会想些什么
(2) 体会李白的心情 ,再读诗句 。 (开心 、激动)
(四)总结提升 ,背诵积累。
1. 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
2. 教师小结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好停顿 ;借助注释和插图 ,抓住关键字想象画面 。
3. 创设情境 ,配合音乐 ,引导学生吟诵古诗 。
4. 出示需填空的《望天门山》,学生尝试背诵 。
(五)学习《早发白帝城》。
1.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早发白帝城》。
2. 指名读古诗 ,教师指导多音字 “还 ”。
3.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 (重点提示 : “辞 ”是 “告别 ”的意思 , “还 ”是 “回 ”的意思)
出示资料 , 了解 “白帝城”和 “江陵”的位置 。
4. 引导学生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并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
5. 再次朗读 ,感受作者愉悦的心情 ,并尝试背诵古诗 。
活动二:欣赏湖光之美
(一)激发兴趣 ,导入课题。
1.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长江的波澜壮阔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近风景秀美的西湖和洞庭湖 , 欣赏别样的湖光风景 。 出示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学生齐读诗题 。
2. 借助注释 ,理解题目 。
3.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 ,介绍西湖和洞庭湖 。
4. 教师出示西湖和洞庭湖的图片 ,帮助学生初步感受西湖和洞庭湖的美丽 。
5. 西湖和洞庭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交流 。
(二)合作学习 ,感受美景。
1.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 。
要点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好停顿 ,读懂诗意 ,读出感情 ;看注释 ,看插图 ,搜集资料等 。
2.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开展合作学习 。
(
读一读
—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好停顿
。
说一说
—
介绍诗人
,说出诗句的意思
。
想一想
—
诗里描写了哪些景物
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悟一悟
—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分组汇报之 “我会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教师相机正音并指导学生朗读 。
4. 分组汇报之 “我会说”。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1) 学生根据资料介绍诗人 ,其他学生和教师相机补充 。
(2)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
①借助图片 ,理解“潋滟”。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淡妆浓抹”。
5. 分组汇报之 “我会想”。
(1) 交流诗里描写的景物 。
(2) 出示雨中西湖的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 “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画面 。
(3) 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
6. 分组汇报之 “我会悟”。
(1) 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
(2) 配着音乐 ,运用多种形式朗读 ,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
(三)诗歌朗诵 ,加深体验。
1. 自己朗读 、背诵古诗 。
2. 开展诗歌朗诵会 ,学生上台展示 ,师生欣赏并评议 。
(四)拓展积累 ,欣赏名句。
1. 教师出示赞颂祖国河山的古诗词 ,伴着音乐 ,学生朗读 。
2. 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并积累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工整地抄写在记录本上 。 任务二:游览祖国河山
学习目标:
1. 认识 29个生字 ,读准 4个多音字 ,会写 39个生字 ,会写 45个词语 。
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
3. 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并与同学交流 。
4. 能够感受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 ,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 ,设计观察记录单 。
2. 学生准备 :预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观察周围美景 ,完成观 察记录单 。
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打卡西沙群岛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 出示地图 ,简介西沙群岛 。
2. 学生读课题 ,说一说从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
3. 理解 “富饶”的意思 。
(1)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理解 。
(2)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题目的意思 。文中有句话正好解释了题目的意思 ,请学生找出来 。 (那里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是个可爱的地方 。)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边读边圈画出课文描写的景物 ,然后填写表格 。
西沙群岛
地理位置
风景和物产 第 2 自 然段
第 3 自 然段
第 4 自 然段
第 5 自 然段
2. 学生交流 ,并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 。
3. 根据表格 ,说一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 、丰富物产 。
出示 :课文从 、 、 三方面介绍了西 沙群岛的优美风景 、丰富物产 。
(三)品读课文 ,落实要素。
1. 学习第 2 自然段 ,感受海水的美丽 。
(1) 默读第 2 自然段 ,圈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
(2) 联系课文 ,借助图片理解 “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3) 用文中的话说一说为什么海水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
(4) 用 “因为…… 所以……”的句式说一说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的原因 。
2. 学习第 3 自然段 ,体会海底的有趣 。
(1) 说一说这一段描写了海底的哪些事物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从文中圈画出关键字词 ,
学生交流 。
(2) 出示珊瑚的图片 ,发挥想象 ,说说珊瑚还像什么 。
(3) 模拟 “懒洋洋”的动作 ,体会海参的可爱 。
(4) 练习表达 ,想象这么多的海参 ,它们在海底可能会做些什么 。
(5) 请学生表演大龙虾的动作 ,体会它们的威武 。
(6) 通过指生读 、男女生赛读 、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朗读 ,进一步体会海底生物的有趣 ,教 师相机指导朗读 。
3. 学习第 4 自然段 ,感受海鱼的美和多 。
(1) 自 由朗读第 4 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海鱼的印象 。 (样子美 ,数量多)
(2) 出示西沙群岛鱼群的图片 。从文中找出描写海鱼美丽的句子并读一读 。
(3) 练习表达 。请你用 “有的…… 有的……”句式描述公园里荷花的景象 。
公园里的荷花好看极了 ,有的 ,有的 。
4. 借助关键句 ,理解第 5 自然段的意思 。
(1) 自 由朗读课文 ,说一说海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树林多 ,鸟蛋多 ,鸟粪多)
(2) 师生合作朗读 ,教师读第一句 ,学生读其他的句子 。
(3) 读一读泡泡语 ,想一想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思维导图 。
(4) 认识 “关键句 ”。关键句一般是能够揭示文 章 的 主 旨 , 或 是 能 够 集 中 体 现 段 落 意 思 的 句子 。
(四)导游解说 ,介绍西沙群岛。
1. 创设情境 ,请你当一回小导游 ,把它推荐给还没有去过西沙群岛的小朋友们吧 。你可以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介绍 ,如果能够围绕一个意思写 ,会让他们听得更清楚 。
2. 小组内先交流 ,评选出最优秀的小导游上台介绍 。
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围绕一个方面介绍 。 ☆☆☆
语速适当 ,表达清晰 。 ☆☆☆
语言生动 ,有吸引力 。 ☆☆☆
(五)拓展延伸 ,练习表达。
西沙群岛的美景远不止这些 ,请你任选一幅图片 ,仔细观察 :图画里面有什么 它们是什么样 子的 (外形、颜色) 它们可能在做些什么 尝试围绕一个意思 ,运用积累的词语 ,简单写几句 。
出示支架 :
成群结队的海鸟在海面上快乐地飞翔 。
活动二:走进海滨小城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山川秀丽 ,上节课刚刚结束了西沙群岛的旅行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 座美丽的海滨小城 。
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 。
2. 通过预习 ,你知道这座美丽的海滨小城在哪里吗 请你从文中找一找 。 (我的家乡在广 东 ,是一座海滨小城 。)
3. 出示广东名片 ,初步了解广东 。
(二)初读课文 ,理清结构。
1. 出示要求 : 自 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想一想课文描写了海滨小城的哪几个场 景 ,请你从文中圈画出来 。
2. 学生交流 。
教师相机板书 :
海上 沙滩 庭院 公园 街道
3. 海滨小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它吗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
(三)品读词句 ,体会海景之美。
1. 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第 1~3 自然段 ,圈一圈作者写了海上和沙滩的哪些景物 。
2.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 。
3. 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海上和沙滩的美丽 ,请你找出来 ,读一读并与同桌交流 。
(1) 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体会海景的美丽 。
(2) 抓住动词体会海上的动态美 。
(3) 抓住有新鲜感的词语体会沙滩的安静和美丽 。
4. 配上音乐 ,男女生合作朗读第 1~ 3 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海景和沙滩的美丽 ,教师相机指 导朗读 。
5. 出示图片 ,让学生想象画面 ,练习表达 。
(四)探究学法 ,感受庭院之美。
1. 默读课文第 4 自然段 ,圈一圈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庭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2. 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 。
3. 从文中找一找 ,哪些句子让你感到了庭院的美丽
4. 引导学生想象小城被一片红云笼罩的画面 。
5. 寻找关键句 ,提炼方法 。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 。怎样快速地找到一段话的关键句 ,我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一是 “读 课文”,二是 “圈关键词”,三是 “想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 ,我们发现《富饶的西沙群岛》第 5 自然 段的关键句和第 4 自然段的关键句都出现在段落的开头 。
(五)迁移用法 ,体会公园和街道之美。
1.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按照刚才学到的方法 ,请你默读课文第 5、6 自然段 , 圈一圈文中 写了哪些景物 ,找一找这两个自然段的关键句 ,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小组内交流 。
2. 请一个小组上台汇报 ,其他学生质疑和补充 ,教师相机指导 。
3. 出示榕树的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并想象画面 。
4. 想象表达 : 当你来到了干干净净的街道上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5. 师生合作 ,配乐朗读 ,读出画面 。
(六)拓展实践 ,观察记录。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广东 ,欣赏到了作者家乡的美丽风景 。其实 , 只要我们留 意观察 ,就会发现美景就在身边 。请你选择身边的一处美景进行仔细观察 ,并将自己的观察所 得写在观察记录单上 。
观察记录单 图片
观察地点
观察时间
观察发现 景物 样子(颜色 、形状 、大小等)
观察感受
活动三:探秘小兴安岭
(一)图片激趣 ,导入课题。
1. 出示小兴安岭的四季风光图 ,引入课题 。
2. 借助地图 , 了解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 ,简单了解小兴安岭的基本情况 。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出示学习要求 : 自 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找一找课文描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 景物并圈画出来 ,完成思维导图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 。
2. 请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并展示思维导图 ,其他同学质疑和补充 。
3. 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树木很多) 文中有句话写出了小兴安岭的树木多 ,你 找到了吗
(1) 学生交流 , 出示第 1 自然段 。
(2) 抓住 “数不清”“几百里”和省略号引导学生感受小兴安岭森林的广阔 。
(3) 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 “绿色的海洋”。
4. 作者把小兴安岭比作 “绿色的海洋”“美丽的大花坛”“巨大的宝库 ”。出示最后一段 ,学生 齐读 。
5. 了解写作顺序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季节 变换顺序)
(三)抓关键句 ,重点品读。
1. 提炼方法 ,感受小兴安岭春天的美 。
(1) 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第 2 自然段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春天的小兴安岭是怎样的 。
(2) 体会 “抽出”一词的巧妙 。
①把 “抽出”换成 “长出”好不好 读一读 ,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抽出”速度更快 ,更有力量 ,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枝条快速而有力生长的情形)
②观看树木抽枝的视频 。
③指导学生朗读 ,读 “抽出”时要适当加重语气 。
(3) 学好长句子 ,体会小鹿的可爱 。
①找出小鹿的动作并仔细体会 :散步 、俯下 、侧着 、欣赏 。
②模仿动作 ,想象小鹿样子的可爱 。
③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 ,用欢快的语气读出小鹿的可爱 。
④教师总结方法 :读长句子 ,一是把句子读准确 ,读通顺; 二是抓住关键词 ,理解这句话的 意思 。
2. 迁移方法 ,感受小兴安岭夏 、秋 、冬的美 。
(1)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 自 由朗读第 3~ 5 自然段 ,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 丽 用“ ”画出来 ,并运用学到的方法把句子读好 。
(2) 请三个小组分段上台汇报 ,其他同学质疑和补充 ,教师相机指导 。
①学习第 3 自然段 。
a. 出示 “夏天…… 天空”,引导学生读好叠词 ,想象画面 。
b. 体会 “浸 ”字的好处 。先让学生结合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然后播放视频 ,直观感受森林 在浓雾中犹如仙境一般 。
c. 配乐朗读 。
②学习第 4 自然段 。
指导朗读长句子 “这时候…… 名贵药材”。
③学习第 5 自然段 。
a. 关注动词 ,读好长句子 ,体会小动物们的可爱 。
b. 师生合作 ,配乐朗读 。
(四)积累表达 ,尝试练笔。
1. 如果要到小兴安岭旅游 ,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理由 。
(1) 小组内交流 。
(2) 全班交流并评议 。
2. 我们的家乡四季如画 ,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 , 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来介绍
自己的家乡 。
(1) 学生交流 ,拓展思维 。 自己最喜欢家乡的哪个季节 这个季节里有哪些特别吸引人的 景物 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 尝试练笔 。
(3) 对照标准 ,全班交流并评议 。
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围绕一个意思写 。 ☆☆☆
写 了 多个景物 。 ☆☆☆
语句通顺 , 书写工整 。 ☆☆☆
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 ☆☆☆
任务三:绘写祖国河山
学习目标:
1. 能交流 、总结一段话中关键语句可能在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 。
2. 能由词语想象画面 ,并能选择一两个词语写句子 。
3. 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
4. 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 , 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 ,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 物的词语 。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 。
2. 学生准备 :预习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习作”,观察周围的美景并完成观察记录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交流所见所感
(一)读一读 ,善总结。
1. 出示课文中围绕关键句来写的典型段落 。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 ,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 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 ,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
小城的公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树叶 密不透风 ,可以遮太阳 ,挡风雨 。树下摆着石凳 ,每逢休息的 日子 ,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
小城的街道也美 。 除了沥青的大路 ,都是用细沙铺成的 ,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 ,好像踩在沙 滩上一样 。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 ,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
2. 学生自读 ,并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 ,交流自己的发现 。
3. 教师小结并出示 “交流平台”的第一句话 。
4. 出示关键句分别在段首 、段中和段尾的 3个自然段 ,让学生找一找每个自然段的关键句 , 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
5. 教师小结并出示 “交流平台”的第二句话 。
6. 关键句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交流 。
7. 教师小结并出示 “交流平台”的第三 、四句话 。
(二)说一说 ,练表达。
1. 读词语 ,想画面 。
(1) 课件出示词语 :
懒洋洋 慢腾腾 颤巍巍 兴冲冲 静悄悄 空荡荡 乱糟糟 闹哄哄 男女生赛读 ,全班齐读 。教师相机指导读音 。
(2) 仔细观察这些词语 ,你发现了什么
要点 :都是 ABB式的词语 ;第一行的词语与动作有关 ,第二行的词语与环境有关 。
(3) 看到这些词语 ,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小组内交流 。
(4) 全班交流 。
(5) 你还知道哪些 ABB式的词语
2. 围绕关键句 ,试着说一段话 。
(1) 学生自读句子 ,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
小结要点 :可以从人的数量 、动作等方面来说 “人真多 ”,从夏夜里最喜欢做的事情 、听的声 音 、看的景色等方面来表达 “喜欢”。
(2) 小组内交流 。
(3) 全班交流 ,依据评价标准师生评议 。
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围绕关键句来说 。 ☆☆☆
语句通顺 ,表达清晰 。 ☆☆☆
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 ☆☆☆
活动二:记录最美风景
(一)激发兴趣 ,导入课题。
1. 回顾与交流 。
这一单元我们游览了祖国各地美好的风光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 为什么
2. 出示图片 ,关注身边美景 。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 。 出示花园 、果园 、田野 、小河的图片 。
3. 交流观察记录单 。
学生上台展示并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单 。
4.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地点进行分类整理 。
(二)明确要求 ,理清思路。
1. 出示习作要求 ,指名读 ,请学生说一说本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 要点 : 围绕一个意思写 。
2. 回忆本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分别是围绕什么意思来写的 。
3. 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 课件出示 :
◇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 … …
◇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 画 … …
◇一到池塘边 ,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 … …
4. 根据观察记录单 ,小组内交流自己观察到的美景 。
(三)范文引路 ,学习方法。
1. 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
怎样才能写好一篇习作呢 请你读一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说一说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
2. 全班交流 。
3. 教师小结 , 出示思维导图 。
4. 根据思维导图 ,试写习作提纲 。
5. 全班展示并交流习作提纲 ,师生评议 。
(四)动笔写作 ,下笔成文。
1. 学生根据习作要求自主写作 。
2. 教师巡视指导 。
任务四:赞颂祖国河山
学习目标:
1. 能自己纠正错别字 ,乐于和同学分享观察到的美景 。
2. 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并尝试修改自己的习作 。
3. 感受祖国的壮美风景 ,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 。
2.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歌颂祖国河山的诗歌 、散文 、歌曲等 , 以朗诵 、唱歌 、绘画 、舞蹈等形式 为祖国代言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我为祖国代言
(一)最美风景推介会。
1. 对照标准 , 自己修改习作 。
课件出示评价标准 ,学生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 ,并试着用修改符号改一改 。
评价标准 评价得分
围绕一个意思来介绍 。 ☆☆☆
语句通顺 , 书写工整 。 ☆☆☆
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 ☆☆☆
2. 对照标准 ,小组互评 。
3. 学生通过自我推荐或小组推荐 ,上台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美景 。
4. 依据标准 ,全班评选 “最美风景”。
(二)评选最美代言人。
1.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通过朗诵 、绘画 、唱歌 、跳舞等形式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为 祖国代言 。
2. 师生投票评选 “最美代言人”,并颁发证书 。
四、资源工具
1.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 。
2. 观察记录单 、思维导图 、表格 、评价标准等学习支架 。
五、教学建议
1. 读写结合 ,落实目标 。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 “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要素是 “写作的时候 ,试着围 绕一个意思写”,二者之间有着鲜明的内在逻辑 ,教学时教师应树立单元统整的意识 。教学三篇 记叙文时 , 除了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还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有效的 表达训练 ,引导学生从围绕一个意思说几句话 ,然后到围绕一个意思说一段话 ,最后完成围绕一 个意思写一处美景的习作任务 。逐步推动 ,层层递进 ,形成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的学习路径 。 此外 ,本单元的课文都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从而为 “写 ”储备丰富的表象 。课文还提供了有新 鲜感的词语 ,为学 生 将 景 象 写 具 体 创 造 条 件 , 力 争 让 学 生 在 “乐 于 表 达 ”的 基 础 上 也 能 “易 于 动笔”。
2. 情境教学 ,增添趣味 。
本单元的选文都描写了自然风光 ,语言优美生动 ,教学时巧妙地呈现图片 、视频和音乐等 ,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强烈的感官刺激 ,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 激发学生课堂探究的欲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