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总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虽然绝大多数古埃及人不认识象形文字,但神庙的建造者仍然在神庙的墙上、柱子上刻满了象形文字的铭文,一般的大众即使一字不识,在走进神庙的时候,也会对铭文充满敬畏,因为象形文字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与感染力,可以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这说明( )
A. 象形文字有利于培养大众的审美 B. 古埃及建筑彰显浓厚的人文主义
C. 文字使用推动古埃及建筑业发展 D. 象形文字有利于维护古埃及的统治
2. 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的记述、托勒密王朝碑铭文字(今埃及境内)均表明,古代波斯帝国统治残暴,镇压行省保持稳固统治。而现代对波斯波利斯(位于今伊朗境内)等城市考古发现,当时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由此说明( )
A. 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 B. 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不可采用
C. 考古是辨识古代文明最终依据 D. 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真实性
3. 腓尼基字母文字被誉为“世界字母文字之母”。在腓尼基字母的传播过程中,各地对腓尼基字母进行改革,尤其是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了元音,并形成了全新的希腊字母。这说明( )
A. 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B. 字母文字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
C. 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贡献最大 D. 字母文字比象形文字更具有优势
4. 公元800年前后,查理大帝颁布的《庄园敕令》中提及的建筑有:教会、磨坊、畜棚、鱼池、厨房和面包房、法院、市场等,领主几乎可以就地制造所需的一切,获得一切他所需要的东西。该敕令反映了( )
A. 罗马帝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B.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社会生活
C. 中古西欧的社会经济特征 D. 阿拉伯帝国农村的经济结构
5. 中世纪初期,大多数城市位于封建领主的领地中,故城市一般归领主所有和管辖。从11世纪开始,城市逐步开始设立最高权力机构“议会”,以政策、法令对城市进行统治并拥有发行货币、设置法庭、建立武装部队等权力。这一变化( )
A. 为城市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 B. 表明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强化
C. 说明城市摆脱了领主管辖 D. 实质是专制王权的不断削弱
6. 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其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
A. 宣扬多神信仰以巩固统治 B. 制度建设具有政教合一特征
C. 政治与宗教信仰极不协调 D. 君主权力集中引起人民不满
7. 阿克苏姆王国用农民种植的香料和阿拉伯树胶来换取红海边拾来的龟甲,用本土出产的象牙和黄金兑换埃及的布料、葡萄酒、橄榄油等。此外,它还与希腊、罗马等地保持着密切的商业往来。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
A. 生产力发展水平高 B. 是东非地区的头号强国
C. 对外商业贸易发达 D. 政府重视商业贸易发展
8. 如图所示是印加人的“飞毛腿”信使。他们在贯穿全国的两条大道上,借助沿途驿站接力传送,以接力的方式用最快速度把口信传递至目的地。这种驿传系统( )
A. 促进了浮动园地经济发展 B. 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C. 扩大了帝国的统治区域 D. 细化了国家政区的划分
9. 15、16世纪之交,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王国刚刚结束持续数百年之久的再征服运动,许多战士希望进一步向外征服,以表达宗教虔诚。而且,欧洲大家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其他儿子继承家业无望,只能通过外出冒险,寻找机会。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
A. 深受人文主义冒险精神的影响 B. 带有经济效益与宗教传播双重目的
C. 是欧洲人摆脱困境的唯一方式 D. 源于伊比利亚半岛崇武好战的传统
10. 荷兰船长巴伦支带领的17人船队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被冰封的海面困住8个月之久,他们拆掉了船上的甲板做燃料,靠打猎来勉强维持生存,8个人在恶劣的险境中死去,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货物,其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食品。这说明荷兰( )
A. 试图与英法争夺新的商路机会 B. 航海家们不畏艰险信守契约
C. 探索出经北冰洋到亚洲的航路 D. 在开辟航路中积极拓展贸易
11. 下图是16世纪马尼拉大帆船的版画。版画上5艘马尼拉大帆船停泊在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的港口。水手通过小船接驳上岸,岸上码头的工人准备卸货。对该版画表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绘画艺术,不具有史料价值 B. 能够证明葡萄牙是航海强国
C. 可用于研究近代太平洋海上贸易 D. 该航线使大量白银流入美洲
12. 17世纪初,茶叶作为“馈赠宫廷高官的礼品”在英国上层社会逐渐流行,并形成一套繁杂、攀比的“下午茶”礼仪。18~19世纪时,“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成为英国家庭接待客人的常用语;此外,小说中也大量出现反映市井生活的“非正式的英国茶会”。这一变化( )
A. 得益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B. 表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
C. 折射出政治民主化影响社会生活 D. 根源于殖民扩张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7年将8月23日定为“贩卖黑奴及其废除国际纪念日”。在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期间,约有2700万非洲人被从家中掳走,背井离乡。他们被逼乘船,被运送到大西洋另一岸,最终只有740万人到达目的地。那些到达大洋彼岸的人沦为了奴隶。据此可知,这一行为( )
A. 属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 是导致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C. 加速了欧洲早期资本原始积累 D. 有助于帮助非洲优化社会结构
14. 15世纪中期,罗马教皇尼古拉派人赴雅典、君士坦丁堡及日耳曼和英国大小城市寻求、购买或抄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手稿,无论是异教徒的还是基督教的;在梵蒂冈设立一个誊写、编纂中心,并以高薪鼓励世界各地的学者至此翻译并编纂古典著作。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新的教派的兴起 B.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C. 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复苏 D. 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15. 1687年,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解答了哥白尼革命所提出的各种天文学问题。这个关于自然的数学体系是那样的明澈和有条理,以至于守旧分子们丧失了抵挡的勇气和能力。牛顿之后,反对哥白尼体系的做法成了一种顽固与愚钝的象征。这说明( )
A. 理性主义推动了政治变革 B. 知识权威取代了信仰权威
C. 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 D. 技术革新改变了生产方式
16. 伏尔泰提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平等则意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这意在强调( )
A. 自由平等应得到尊重 B. 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
C. 理性主义的哲学思考 D. 社会契约为国家学说核心
17. 《人权宣言》中指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上的差别外,不得有其他差别。”这一思想( )
A. 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B. 为北美独立战争提供理论基础
C. 加快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D. 确立了近现代西方的民法体系
18. 1760年前后,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忠君爱国”的王政思潮。托利党领袖博林·布洛克反对“篡权”的内阁与政党,主张“党派是一种政治罪恶”,君主才是“人民的中心”。在此思潮影响下,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两党竞争十分激烈 B. 宪政道路曲折复杂
C. 启蒙运动影响微弱 D.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9. 1812年,格林兄弟首次出版他们的《格林童话》。该著作是格林兄弟游历全国,研究民间方言,收集历代在群众中流行的民间故事,并用统一标准德语写成的。格林兄弟希望通过这条途径找到自古以来固有的德国精神。格林兄弟的创作思想( )
A. 丰富了德意志的传统文化 B. 加快了德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C. 利于唤起德意志民族认同 D. 讽刺了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
20. 1829年《利物浦水星报》刊登雨山桥实验的比赛广告,该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决定新建的铁路采用哪种动力。比赛吸引了10000~15000人参加,从哲学教授到机修工都参与其中,有人发明了“手动车”,有人发明了“轮足机”(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当时( )
A. 畜力仍是动力的主要来源 B. 民众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
C. 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兴起 D. 机械力与畜力难以兼容
21. 1783~1785年,蒸汽机开始在纺织厂使用。蒸汽驱动的纺织机对体力的要求较低,很多妇女和儿童进入劳工队伍;1810年,英国大约每五名棉纺工人就有一名是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这反映出( )
A. 工业发展导致妇女社会地位下降 B. 科技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C. 生产力变革深刻影响劳动力结构 D. 英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22. 1831年11月21日,法国里昂的2000多名丝织工人,为了反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发动武装起义。1834年,里昂再次爆发工人起义,要求释放工人领袖并废除禁止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里昂工人起义
A. 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 B. 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C. 进一步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 D.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23. 《共产党宣言》的再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说明( )
A.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发展的
B. 巴黎公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生的
C. 《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已过时
D. 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已经掌握全国政权
24. 1884召开的柏林会议签署的《总议定书》共7章38条,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如表所示)。由此可知,该会议( )
(1) 刚果自由贸易区的划定及其保持中立的共同声明
(2) 刚果河流域和尼日尔河流域的自由航行议定书
(3) 确保自由贸易和航运的有效占领原则
A. 导致整个世界的领土被瓜分完毕 B. 消除了列强在扩张中的利益冲突
C. 显露了列强瓜分非洲的经济动因 D. 达成了与非洲开展友好贸易原则
25. 19世纪末,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妇女为争取自身权益进行了大规模的抗争;但在20世纪初期,德国的妇女运动退守到非常传统的层面,女权主义者更多的在强调妇女应对家庭、国家负有责任。这一转变源于当时( )
A. 经济发展消解妇女政治诉求 B. 德国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C 国际局势紧张推动矛盾转移 D. 民族主义情绪有所缓解
26. 1915年英国邮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军鱼雷击沉。下表体现了美国国内关于该事件的部分宣传言论。该宣传言论程度的变化( )
作品名称 基本内容
1915年《大战中的恐怖和暴行:“卢西塔尼亚”号的悲剧性摧毁》 潜水艇这一恶毒的摧毁工具,将上千名手无寸铁、毫无还手之力、热爱和平的男男女女和孩子,全部送到海底了
1917年《战争与人性》 一个邪恶罪行,只有“卢西塔尼亚”号的水墓成为德国普鲁士王室的葬身之地,才能完全赔偿这一事件造成的伤害
A. 凸显了英德对一战进程的影响
B. 表达了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
C. 激起了美国内中立态度的转变
D. 推动了反战和平运动的发展
27. 1921年7月,苏俄(联)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这些企业由私人经营,但所有权仍属于苏维埃国家。该条例出台的背景是苏俄(联)( )
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推行新经济政策
C. “苏联模式”的形式 D. “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28. 192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战前的73%,但实际上,苏联还没有汽车、拖拉机和航空等重要工业部门。工业设备基本上是旧式的,而且多半磨损严重,同时苏联没有能力生产现代化设备,很多机器设备要靠进口解决。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 )
A. 斯大林大力推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B. 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时代发展
C. 苏联亟需进行计划经济体制改革 D.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期弊端凸显
29. 1919年3月,印度因抗议“罗拉特法”(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令)而举行了总罢工;5月,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6月,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等地发生了反英暴动;7月,土耳其的凯末尔提出民族自决。这些事件反映的主题最合理的应是( )
A. 反帝反封建斗争兴起 B. 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
C. 十月革命胜利的效应 D. 亚非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30.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美国对事变表示遗憾和忧虑。日军攻陷锦州后,美国只是宣称“不承认主义”而已。英、法态度则更加消极,英国甚至拒绝同美国一起向日中发出照会。美、英、法的这种态度( )
A. 主要缘于欧洲战场的牵制 B. 促使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 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 D. 推动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总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社会立法
材料一 1750年至1801年,英国人口增加了二百五十万,增长率是前一时期的四倍。人口重心也在向北部和西部的工业区移动。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大工厂越来越多的开设在那里。这些从产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十八世纪最后几年中已经呈现出丑陋、黝黑、被烟雾包围的面貌,它们的那些建设得不好的郊区犹如畸形触须向各方面伸展着,可这些城市却越来越富裕。大工业把工人们集合起来并使他们在共同的痛苦之中联合起来。1802年保护学徒身体和精神的法令是十九世纪社会立法的开始,……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二
时间(年) 法律名称 主要内容(节选)
1802 第一部《工厂法》 规定车间的卫生条件,童工工作时间,工厂应承担儿童的教育。
1833 新的《工厂法》 进一步改善工厂劳动条件。
1842 《矿井法》 禁止妇女和10岁以下儿童井下工作,改善矿工恶劣的劳动条件。
1847 《十小时工作法》 实行“工厂巡查员制度”,派人依法监督工人的劳动条件;
1848 《公共卫生保障法》 通过立法手段对公共卫生领域进行干预,法案在供水、排污、垃圾处理、住房等问题上规定了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1867 《改革法》 扩大工人的选举权;
1870 《初等教育法》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摘编自赵虹《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社会立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开始社会立法的主要原因。
(2)根据上表,指出上述法律的实施起到的主要作用。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发展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亚洲 国家/区域 内容
中国 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战争,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印度尼西亚 共产党领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民族党实行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
印度 甘地和国大觉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伊拉克 民族独立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材料二 一战期间,交战各国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工商业获得相对有利的环境,得以较快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壮大,更加强烈地要求摆脱殖民主义和本国的封建统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们的参战经历,使他们扩大了眼界,感受到了新思想的影响。十月革命还将马列主义传播到亚非拉各国,鼓舞了那里的先进分子,他们开始用新的世界观来观察世界和本国的命运,寻求新的解放道路。
——摘编自黄正柏主编《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时,对20世纪上半叶世界历史知识的梳理。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民族解放合力改变了世界 一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与雅尔塔体系
战争引发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探索
战争激起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任一或整体信息,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总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C A B C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A C C B A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A C C C B A D C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总共40分.)
31. (1)人口增长过快;工业化发展,工厂日益集中;贫富差距扩大;生存环境恶化。
(2)有利于改善工厂的卫生条件;为二战后国家干预提供了借鉴;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推动教育的发展;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32. (1)特点:地域广泛,遍及亚洲;领导主体多样,既有资产阶级政党,也有无产阶级政党;斗争方式多样,既有武装斗争,又有和平运动;目标多元,出现了社会主义奋斗目标。
(2)一战使欧洲殖民国家开始衰落;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工业发展和进步政治力量的壮大。
33. 示例:两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对民族解放运动影响巨大。 一战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元气大伤,无力掌控众多殖民地。俄国十月革命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斗志,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二战则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进程。战争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削弱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亚非拉众多地区的人民在战争中觉醒,掀起更为猛烈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例如,亚洲的印度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自治,非洲的埃及开展华夫脱运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使一大批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冲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