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历史真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2:28: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考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第Ⅰ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第1至15题为道德与法治试题,第16至30题为历史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 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 强化经济管理 B. 实行思想控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防止外戚专权
2. 《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 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 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 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3. 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图1 图2
A. 利用运河发展经济 B. 学习北方畜牧经验
C. 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D. 善于推广犁耕技术
4. 隋唐时期大书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得到了持续开发 B.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C. 书法开始成为专门的艺术 D.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
5. 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等人多次座谈,向他们介绍十月革命,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轮廓”。这反映( )
A. 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兴起 B. 中共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6.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秋收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到《黄河大合唱》的传唱。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
C.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7. 据南通籍老战士陈雪章回忆,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他将参与的“战争”是( )
A. 百团大战 B. 淮海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抗美援朝
8. 下图是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体现( )
A. 土地革命取得巨大的成就 B. 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志向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D. 包产到户激发农民的热情
9. “邓小平著作发行量巨大,经济学著作、教材热销,国外科学著作大受欢迎。这些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景象。”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1949年~1956年 B. 1957年~1966年 C. 1966年~1976年 D. 1982年~1989年
10. 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关统计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项目 2002年 2012年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6300元 16674元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22.8平方米 32.9平方米
国内旅游人次 8.8亿人次 29.6亿人次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B. 新发展理念的贯彻
C.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D. 现代化强国的建成
11. 早在罗马共和国末年,中国就有大宗丝绸运往罗马,执政官凯撒曾向罗马人展示了一大批丝绸织物。此时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 )
A. 汉朝 B. 西晋 C. 隋朝 D. 唐朝
12. 1793年,雅各宾派发出动员令之后,全国就很快征召了120万军队,比最显赫的路易十四时代的军队还多五倍,新的军队奔赴救国的前线。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的独立战争 D. 凡尔登战役
13. 1873年12月,英国伦敦持续大雾使人们感到呼吸艰难,有强烈的窒息感,周平均死亡人数比正常死亡人数多出了700人。引发伦敦大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B. 垄断组织的产生
C. 汽车流水线出现 D. 贫富分化的加剧
14. 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在于双方误解了对方外交政策的目标。国际局势的两极对立与国内的压力,使美苏之间的误解不断加深,并进一步导致了两国的过度反应。以下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
A.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B.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C.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较高。新加坡、韩国等也起步较早,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材料反映( )
A. 近代自然科学得到广泛运用 B. 苏联模式的推广
C. 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D. “新经济”扩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第Ⅱ卷共4小题,第31、32题为历史试题,第33、34题为道德与法治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16. 20世纪30年代,史学家围绕历史上英雄人物撰写著作,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斩首五万余级,收黄河以南土地置朔方郡,这样功劳不算小罢!张骞冒万死为朝廷效力,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西南方各民族开始接触。考察张骞成就大功的原因,只要看他被匈奴拘留十多年,逃脱虎口后却依然向西奔去。谁及得他,谁就能做他的事业!
——摘编自范文澜《大丈夫》(1936年)
材料二 在当前的民族危机之下,我们需要的是正在受教育的爱国青年,复兴民族的责任在他们身上。我们希望因为《大丈夫》这本书的出现,刺激出版界,多编印同性质的书,普及历史知识,助力国人建立功业,以适应时代要求。
——摘编自《读书》(1937年第1卷第1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位英雄人物主要事迹,并概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可贵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史学家撰写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概括《大丈夫》等著作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17. 下列材料摘自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简史》第十章的目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 6.苏维埃创造奇迹 2.社会主义的兴起 7.开天辟地慨而慷 3.分赃的巴黎和会 8.法西斯主义兴起 4.民族解放运动 9.第二次世界大战 5.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史实。
(2)请选择材料中两个相关联的子目,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列出子目,表述准确,条理清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中考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第Ⅰ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第1至15题为道德与法治试题,第16至30题为历史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 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的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和考核。秦朝推行这一制度意在( )
A. 强化经济管理 B. 实行思想控制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防止外戚专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属于秦朝的政治制度,不属于经济措施,比如统一货币,因此,无法强化经济管理,排除A项;秦朝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排除B项;材料属于秦朝地方管理制度,与外戚专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 《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 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 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 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 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可知孝文帝认为并未完成统一,因此并未举行封禅,说明孝文帝胸怀国家统一大志,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关于封禅的内容,无法得出学习汉族政治制度,排除A项;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导致北方人口南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稳定,并未促进北方人口南迁,排除B项;唐朝中后期才出现藩镇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
3. 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
图1 图2
A. 利用运河发展经济 B. 学习北方畜牧经验
C. 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D. 善于推广犁耕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生产工具图片可知分别为曹魏时期的翻车和唐朝时期的筒车,翻车可以连续将低处的水提升到高处,便利灌溉;遇到涝灾,也可以用来排水,是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长期使用的一种灌溉工具。筒车是唐代的灌溉工具,说明古代劳动人民重视农田水利灌溉,C项正确;材料中生产工具是劳动人民利用自然河流进行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排除A项;材料属于水利灌溉,不属于畜牧,排除B项;犁耕技术主要表现在耕地工具,而材料属于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4. 隋唐时期大书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得到了持续开发 B.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C. 书法开始成为专门的艺术 D. 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大书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可知,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因此大书法家中南方的比例较高,A项正确;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供人们欣赏的艺术了,排除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 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等人多次座谈,向他们介绍十月革命,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轮廓”。这反映( )
A. 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兴起 B. 中共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D.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等人多次座谈,向他们介绍十月革命”和所学可知,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与李大钊等人多次座谈,有利于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理解,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与材料“1920年春”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的结论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6.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秋收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到《黄河大合唱》的传唱。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
A.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
C. 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D. 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秋收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到《黄河大合唱》的传唱”可知材料中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因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B项正确;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C项;1946-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中的相关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据南通籍老战士陈雪章回忆,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他将参与的“战争”是( )
A. 百团大战 B. 淮海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抗美援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可知,1950年开始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抗美援朝开始,因此陈雪章在辽宁安东参加训练,D项正确;百团大战主要在华北地区,与辽宁安东关系不大,排除A项;淮海战役发生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不包括辽宁安东,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与辽宁安东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图是1954年出版宣传画。该作品旨在体现( )
A. 土地革命取得巨大的成就 B. 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志向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D. 包产到户激发农民的热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把智慧和力量贡献给国家” 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正处于一五计划时期,画中两位青年的神情表达了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热情,体现了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志向,B项正确;土地革命1952年完成,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包产到户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邓小平著作发行量巨大,经济学著作、教材热销,国外科学著作大受欢迎。这些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景象。”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
A. 1949年~1956年 B. 1957年~1966年 C. 1966年~1976年 D. 1982年~1989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邓小平著作发行量巨大,经济学著作、教材热销,国外科学著作大受欢迎。这些畅销书出版传播呈现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景象。”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一系列有关经济改革的理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因此最有可能发生在1982年~1989年,D项正确;1949年~1956年、1957年~1966年、1966年~1976年这三个时间段毛泽东的著作受到广泛欢迎,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 下表是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关统计数据。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项目 2002年 2012年
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6300元 16674元
城镇人均住房面积 22.8平方米 32.9平方米
国内旅游人次 8.8亿人次 29.6亿人次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B. 新发展理念的贯彻
C.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D. 现代化强国的建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2002年和2012年反映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关统计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2年和2012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于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与题干时间“2002年和2012年”不符,排除B项;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这一目标分为两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 在这个阶段, 中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个时期, 中国的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 社会各方面制度将更加完善, 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将更加宽裕。 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 即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 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早在罗马共和国末年,中国就有大宗丝绸运往罗马,执政官凯撒曾向罗马人展示了一大批丝绸织物。此时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 )
A. 汉朝 B. 西晋 C. 隋朝 D. 唐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早在罗马共和国末年,中国就有大宗丝绸运往罗马,执政官凯撒曾向罗马人展示了一大批丝绸织物”和所学可知,执政官凯撒是罗马共和国(今地中海沿岸等地区)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生于公元前100年7月,公元前44年遭到暗杀身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故此时中国正处于汉朝时期,A项正确;综上所述,罗马共和国末年时,中华文明的发展正处于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1793年,雅各宾派发出动员令之后,全国就很快征召了120万军队,比最显赫的路易十四时代的军队还多五倍,新的军队奔赴救国的前线。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独立战争 D. 凡尔登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93年,雅各宾派发出动员令之后,全国就很快征召了120万军队,比最显赫的路易十四时代的军队还多五倍,新的军队奔赴救国的前线”可知,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了救国委员会,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平息了国内叛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B项正确;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排除C项;1916 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873年12月,英国伦敦的持续大雾使人们感到呼吸艰难,有强烈的窒息感,周平均死亡人数比正常死亡人数多出了700人。引发伦敦大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B. 垄断组织的产生
C. 汽车流水线的出现 D. 贫富分化的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73年12月,英国伦敦的持续大雾使人们感到呼吸艰难,有强烈的窒息感,周平均死亡人数比正常死亡人数多出了700人”可知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空气污染,因此引发伦敦大雾,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产生,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流水线出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空气污染,与贫富分化加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在于双方误解了对方外交政策的目标。国际局势的两极对立与国内的压力,使美苏之间的误解不断加深,并进一步导致了两国的过度反应。以下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
A.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B. 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C.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在于双方误解了对方外交政策的目标”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反映出苏、美、英特别是苏美两国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上的不同意图和矛盾,对战后国际格局有着重大影响,使美苏之间的误解不断加深,导致了冷战形成,A项正确;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表现,题干表述的是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排除B项;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改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较高。新加坡、韩国等也起步较早,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材料反映( )
A. 近代自然科学得到广泛运用 B. 苏联模式的推广
C. 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D. “新经济”的扩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较高。新加坡、韩国等也起步较早,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方案。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盟、新加坡、韩国、中国、印度等国家加强建设信息化,反映了“新经济”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D项正确;信息化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不属于近代然科学内容,排除A项;苏联模式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且1991年苏联已经解体,排除B项;从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第Ⅱ卷共4小题,第31、32题为历史试题,第33、34题为道德与法治试题。答案请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16. 20世纪30年代,史学家围绕历史上英雄人物撰写著作,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斩首五万余级,收黄河以南土地置朔方郡,这样功劳不算小罢!张骞冒万死为朝廷效力,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西南方各民族开始接触。考察张骞成就大功的原因,只要看他被匈奴拘留十多年,逃脱虎口后却依然向西奔去。谁及得他,谁就能做他的事业!
——摘编自范文澜《大丈夫》(1936年)
材料二 在当前的民族危机之下,我们需要的是正在受教育的爱国青年,复兴民族的责任在他们身上。我们希望因为《大丈夫》这本书的出现,刺激出版界,多编印同性质的书,普及历史知识,助力国人建立功业,以适应时代要求。
——摘编自《读书》(1937年第1卷第1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位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并概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可贵品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史学家撰写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概括《大丈夫》等著作所发挥的历史作用。
【答案】(1)事迹:卫青:出击匈奴,开拓疆土,特别是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使其西迁,为汉朝大一统作出重大贡献。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苦难,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品质: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敢于探索,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等。
(2)背景:抗战爆发,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作用:普及历史知识,推动全国抗战;唤醒人民觉悟,鼓舞抗战热情。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迹:卫青:根据材料一“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斩首五万余级,收黄河以南土地置朔方郡”和所学可知,卫青的事迹主要是出击匈奴,开拓疆土,特别是在漠北战役中大败匈奴,使其西迁,为汉朝大一统作出重大贡献。张骞:根据材料一“张骞冒万死为朝廷效力,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西南方各民族开始接触”和所学可知,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苦难,促进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品质:根据材料一“卫青七次出击匈奴,斩首五万余级,收黄河以南土地置朔方郡”“张骞冒万死为朝廷效力,西到波斯,南通印度,从此中国与西方、西南方各民族开始接触。考察张骞成就大功的原因,只要看他被匈奴拘留十多年,逃脱虎口后却依然向西奔去。谁及得他,谁就能做他的事业!”和所学知识可知,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可贵品质主要是英勇顽强,不屈不挠,不怕牺牲,敢于探索,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等。
【小问2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二“在当前的民族危机之下,我们需要的是正在受教育的爱国青年,复兴民族的责任在他们身上”“(1937年第1卷第1期)”和所学可知,20世纪30年代史学家撰写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是抗战爆发,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作用:根据材料二“我们希望因为《大丈夫》这本书的出现,刺激出版界,多编印同性质的书,普及历史知识,助力国人建立功业,以适应时代要求”“(1937年第1卷第1期)”和所学可知,《大丈夫》等著作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普及历史知识,推动全国抗战;唤醒人民觉悟,鼓舞抗战热情。
17. 下列材料摘自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世界简史》第十章的目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 6.苏维埃创造奇迹 2.社会主义的兴起 7.开天辟地慨而慷 3.分赃的巴黎和会 8.法西斯主义兴起 4.民族解放运动 9.第二次世界大战 5.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史实。
(2)请选择材料中两个相关联的子目,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列出子目,表述准确,条理清楚。)
【答案】(1)史实: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苏联完成工业化建设,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子目: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观点: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说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德国社会矛盾激化;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推动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野心膨胀,在1939年突袭波兰导致二战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英法等国家自顾不暇,对德国法西斯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所以,经济危机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解析】
【小问1详解】
史实:根据材料中“两次世界发展时期的世界”相关历史事件中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苏维埃创造奇迹”可知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苏联完成工业化建设,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小问2详解】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从材料目录中选择两个相关联的字母,如子目: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合经济危机的影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可以拟定观点: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然后结合经济危机爆发对德国的影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以说明: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德国社会矛盾激化;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推动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野心膨胀,在1939年突袭波兰导致二战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英法等国家自顾不暇,对德国法西斯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最后进行总结:所以,经济危机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