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7 16:2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人文主题 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阅读要素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先弄清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等12个字。
2.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伟大形象,表达对周恩来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关注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探究任务一:学习生字词(10分钟) 一、揭示课题,理解“崛起”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指读课题) 2.通过课前预学,谁来说说崛起的意思。 题目中的“崛起”是振兴,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再读课题。 二、梳理归类生字词 1.课前预学时,同学们整理了容易读错的字和容易写错的字,有这些:(出示整理好的词语) (1)指名读,一起读 (2)几乎每个孩子都觉得肃容易写错,谁来提醒大家?(2个孩子) 预设点评:你关注了下半部分的笔画,你关注了笔顺 肃的笔顺尤其要注意,跟老师写 第二笔横要出头,先左右,后中间,竖撇 垂露竖 短撇与点相呼应 圈出赞、顾,这两个字也有很多同学觉得容易写错,哪个地方容易错?评价:为了避让,两个字中的竖弯钩都变成了竖提,学习时,把有相似特点的字词可以一起关注。 故事离我们有近一百多年,所以有很多同学提出了不理解的词语,四 班的孩子特别会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来看这三个 光耀门楣 为之一振 先读,交流,引导学生讲清用了什么方法理解。 振字不好理解,出示字典中的解释,选择振:振奋、振作。 有志者当效此生!这是一百多前魏校长说的话,现在应该怎么说?(有志向的人应当效仿、学校这个学生)
探究任务二:勾连旧知,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15分钟) 这篇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讲了哪几个故事?请同学默读课文。 (一)指导 概况第一件事 1.写了几个故事? 预设:两件事 追问:有不同看法吗?预设 三件事 师:同学说两件事,有同学说三件事,课文都有写作顺序,我们先来找找课文中出现了几个时间,找找圈圈(3),每个时间都有相应的事件发生,所以写了3个故事。预设:你时怎么一下子找到三件事的?(板书:新学年开始了 十二岁那年 一个星期天) 过渡:3个故事分别写了什么呢。 2.复习旧知: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可以怎样来概况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来概况。追问: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么概况的?(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点评:这样可以清楚概况一件事情的主要内容。 预设:梳理人物关系图。 预设:借助题目。点评: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一个题目就是一个故事。 3.这篇课文有三个故事组成,又应该怎么概况?单元导语给了我们提示: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板书:主要人物 事件)圈出主要任务和事件。 3.我们先看第一个故事,默读课文,圈出主要任务和概况主要人物事件的关键句。 魏校长 问 周恩来 答 (追问:问了什么,答了什么) 把时间,主要人物和事件连起来,谁能说一说。(如果学生仅仅回答新学年开始了,魏校长问了 一个问题,周恩来回答 老师引导,老师没听明白魏校长问了什么,周恩来答了什么,你能再说清楚些吗? 如果学生说清楚了,表扬,借助关键词,讲得很清楚)指名2名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简洁,要及时引导借助关键词来概况。 总结: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抓住关键词,把这个故事将清楚了。 (二)由扶到放,运用方法概括另外两件事 课文还写了两个故事,请你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完成学习单。 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况第二件事(圈出关键人物和关键词) 1.十二岁那年,周恩来来到奉天,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周恩来疑惑不解 预设:第二件事,主要事件容易讲不清,拿两张学生的学习单,比较,伯父告诉周恩来不能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和伯父告诉周恩来中华不振,哪个是主要事件? 2.一个星期天,周恩来看见女人哭诉,真正体会中华不振的深刻意义。 预设:第三件事,主要人物容易错,拿学生学习单,主要事件概况准确,主要人物出错。这个故事有很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女人 周恩来) 抓住主要人物事件,弄清了每件事讲了什么,接下来,把三件事连起来,我们就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预设:新学年开始,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二岁那年,伯父告诉他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一个星期天,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诉,真正体会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 评价:语言简洁,讲述流畅。(提醒讲完整,课文主要讲了……)
探究任务三:理解“中华不振”,理清三件事关系,再次概况主要内容(15) 1.梳理问题清单,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1)罗列学生问题,这么多问题,有针对内容提问,有针对写法提问,我们来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2)筛选出: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1.谁知道中华不振的意思?理解振的意思 中华不奋起、不振作到底是什么意思? 3.默读文章11-17自然段,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划出来,写写你的批注。 (1)中国的地方被外国占据,自己不能随便去,都是外国人。这样的地方叫租界。师:据统计,自1845年至1902年,当时的中国前后共有27块租界,都是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国土被占,这就是中华不振。 (2)被外国人欺负后,中国的巡警不但不给撑腰,反而要训斥中国人。 师:国人被欺,这也是中华不振 (3)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4)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和别的地方大不一样,热闹非凡。师:当时中国的东北爆发了鼠疫,灾情持续6个月,6万多人失去了生命,国家军阀混乱,处于混乱灭亡之际。外国人却在我们的国家过得热闹非凡,逍遥自在。这就是中华不振 4.你们课前还课前查阅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能来交流一下吗? 师:军事实力不强,政府软弱无能,国力不强,就些都是是中华不振。 5.现在你知道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 6.再来看课文的三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原来第二第三件事是原因,第一件事是结果。 把结果写到前面去了,这叫倒叙(板书:倒叙)。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吗?这样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立志是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内容。 再次概况主要内容 理清了三件事的关系,我们再来把三件事连起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你可以按照我们梳理的表格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得更加简洁,你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起因,再说结果,也可以按照课文的倒叙顺序,先说结果,再说起因。 指名3位学生回答。 总结:今天我们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况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我们理解了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课后请同学们去读一读青年周恩来的这首诗,你会进一步理解他立志的原因。
布置作业 1917年,青年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临行前,写下这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借助资料,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倒叙 时间 主要人物 事件 新学年 魏校长 提问 周恩来 回答 十二岁那年 大伯 中华不振 周恩来 疑惑不解 一个星期天 女人 哭诉 周恩来 体会沉重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