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月迹》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月迹》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7 19:5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迹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月迹》,体察自然景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2.通过咀嚼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作者的天真之眼、凝视之眼。
3.通过对《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的梳理,体会审美心灵有着直觉、情感、愉悦等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通过咀嚼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体会作者的天真之眼、凝视之眼。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以下内容:
四季之 和谐之致感、宁静之眼
榕树之 生命之美 细腻、热切之眼
月迹之 象征之美 ( )之眼
回顾引读:阅读清少纳言描写的——(生齐读:四季之景),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生齐读:和谐之美),透过四季之景,让我们发现了一双——(生齐读:敏感、宁静之眼)。
阅读巴金描写的—(生齐读:榕树之景),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生命之美),透过榕树之景,让我们发现了一双——(生齐读:细腻、热切之眼)。
阅读贾平凹描写的——(生齐读:月迹之景),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生齐读:象征之美),那么,透过月迹之景,我们又将发现一双怎样的眼睛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贾平凹的散文——(生齐读:月迹)。
(二)品读月迹,体会描写
师:第一次阅读《月迹》,给我们的最大感受是月迹无处不在。
活动一:在月迹的动态描写中发现作家的天真之眼。
1.生默读课文,画出有趣的地方,师巡视。
2.交流反馈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预设: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根据学情,随机组织讨论点拨。
(1)“溜进来”“长了腿”“爬着”“爬得高了”。当你聚焦这些有趣的动作时,你觉得这时的月亮还只是一个月亮吗 这时的月亮仿佛就是一个——(小孩、孩子、儿童)。
(2)这“小孩”,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小孩”,款款地爬呀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调皮、可爱、顽皮、淘气、机灵)
(3)除了聚焦这些有趣的动词,你还从哪儿读出了月迹的有趣呢 (白道儿、半圆、满盈)当你聚焦这些有趣的形状时,你有没有觉得月亮不仅仅是个调皮可爱的小孩子,还是一个随时都会变的(魔术师、神仙)。
情境引读:看,这位神奇的魔术师爬着那珠帘格儿,先变成一个——(生齐答:白道儿),再变成一个——(生齐答:半圆),爬呀爬呀,变呀变呀,居然变成了一个——(生齐答:满圆儿)。其实,联系下文,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神奇的魔术师还在变,满圆又变成了一个——(生齐答:半圆),半圆又变成了一个——(生齐答:白道儿),最后,居然连白道儿也变没了,只留下一个——(生齐答:空镜)。
师:多么调皮的月亮,多么神奇的月亮!谁来读一读,读出月亮神奇的变化、变化的神奇。(指名朗读)
讨论:透过月迹的有趣和神奇,你发现了作者有一双怎样的眼睛 (天真、活泼、富有童心、充满童趣、爱幻想)
活动二:在月迹的静态描写中发现作家的凝视之眼。
1.寻找静态描写。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2.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月光,你会用哪个词语 (明亮、皎洁、洁白、晶莹、纯洁、美丽)原文词语替换,对比感知词语之美:
满院子的白光,是皎洁的,晶莹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字数没有改变,但是,你觉得什么不一样了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理答,预设如下:
(1)“玉玉的”,有一种像“美玉”那样的温润;“银银的”,有一种像“白银”那样的光泽。
(2)“玉玉的”“银银的”,都是叠词,读起来特别好听,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3)“玉玉的”“银银的”平时很少读到,带有地方的乡土气息。
小结:像美玉一样皎洁,于是“月光”就有了温润的质感;像白银一样晶莹,于是“月光”就有了高贵的气息。而叠词的使用,读起来又是那么悦耳、动听!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指名朗读、齐读)
3.师生合作朗读以上两段文字。
(三)感悟月迹,明了心境
师:同学们,从中堂穿衣镜上的月亮,到院子里的月亮;从院子里的月亮,再到院子外的月亮。就这样,我们在奶奶的提醒和教导下,一路寻找,一路发现。
活动一:在字里行间发现月迹无处不在。
师:当“我”意识到眼睛里也会有月亮的时候,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叹
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创境引读:只要你愿意,月亮就有了哩。这是真的吗
师:这是真的!只要你愿意——(生齐读:竹窗帘儿里就有月亮);只要你愿意(生齐读:穿衣镜上就有月亮);只要你愿意——(生齐读:院子里就有月亮);只要你愿意——(生齐读:葡萄叶儿上就有月亮);只要你愿意——(生齐读:瓷花盆儿上就有月亮);只要你愿意(生齐读:爷爷的锨刃儿上就有月亮)只要你原意(生齐读:小河里就有月亮);只要你愿意(生齐读:弟弟妹妹的眼睛里就有月亮)。因为,月亮属于每个人,真正的月亮就在每个人的(生齐答:心里)。
活动二:由月迹的无处不在揣摩作者的心境。
师:同学们,这就是那个中秋的夜晚,在奶奶的提醒和教导下,我们在寻找月迹的过程中所获得的领悟。那么,同学们,我们心中的月亮又代表着什么呢 请你用“月亮”开头,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寄托和向往。(生写话)
组织全班交流。(希望、美好、幸福、圆满、快乐、天真、梦想……)
师:(音乐响起)是啊!寻找月迹,就是寻找梦想;寻找月迹,就是寻找天真;寻找月迹,就是寻找美好!因为,只要你愿意,梦想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天真无处不在;只要你愿意,美好无处不在。
师:正如作家贾平凹在《明月清泉自在怀》里所讲的那样:人之一生,苦也罢——(生齐读:乐也罢);得也罢(生齐读: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生齐读:不能没有月辉)。
(四)梳理发现,触摸心灵
师:透过清少纳言的四季之景,我们发现了一双——(生齐读:敏感、宁静之眼);透过巴金的榕树之景,我们发现了一双——(生齐读:细腻、热切之眼);这节课,透过贾平凹的月迹之景,我们又发现了一双—(生齐读:天真、凝视之眼)。
其实,眼睛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你们觉得,三位作家都拥有一颗怎样的心灵呢 (热爱自然、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敏锐的直觉、纯洁、干净、简单等)
小结:这样的心灵,就是审美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