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7 19:5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古今词义的异同,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感悟朱熹主张读书方法中“心到”的重要性,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读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读懂古文的内容,初步体会古今词义的异同,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出示古人读书的插图猜内容: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孟母三迁
导入
古人们想办法学、向智者学、去好环境中学,这些故事都和读书有关,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对读书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本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也与读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人谈读书》中的第二则。
二、品味“三到”,感悟用“心”
(一)了解朱熹
关于作者朱熹,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朱熹,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晦庵词》等。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朱熹是唯一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十二哲者中的人。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所以,这朱文公、朱子这两个称号,就是对他成就的肯定啊。
过渡: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对于读书学习有他独到的见解。他是这样说的。
(二)诵读名言
1.(出示朱熹名言)上节课我们用了先读后悟的学习方法,那就先来读读吧。既然大家已经预习过了,来考考你们,能读会读了吗?请生朗读。余尝谓……读。
(1)断句指导。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 / 心到、眼到、口到。
决不能记,记 / 亦不能久也。
心 / 既到矣,眼口 / 岂不到乎?
注意节奏和停顿。我们在读文言文时,也可以从现代文中寻找语感,有些固定词语放一起读,这样一来,停顿自然就出来了。
最后一句“眼口 / 岂不到乎?” 是一个问句,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
(2)指导语气词,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关注“也”“矣”“乎”等语气词,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古文的韵味。
有三个字,一定要拖长音,要读满了,在文言文当中,这些字一般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叫做虚词,最多翻译成什么什么啊,什么什么呀,但是这些虚词却不是毫无用处的,他们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而且能把古文的韵味和节奏感给表达出来。所以要读成“……”,读。
3.好了,在刚刚的基础上整体速度再放慢一点儿,一切就都非常完美了,“余尝谓”,读。
预设:读到学生速度慢下来为止。
4.好的,既然已经读到这个程度了,我们开始增加难度,古代的文章都是竖着读的,还没有标点,现在你还会读吗?
师指导:关键是速度要慢,尤其是竖着读,一读快就容易错,“余尝谓……读。”
5. 真不错,去掉标点也能读得很好,那如果我们换成古人用的文字,尤其那些红色的字,全部都是繁体字我不知道你们还能不能像刚刚这样读好,余尝谓,起。
6.如此高难度,居然也能完成,实属不易了,我还有最后一招,还敢不敢挑战?
请看大屏幕,有没有点后悔?会读吗?好,我连头都不帮你们起了,预备,起!
7.好吧,这种文字他叫篆书,要是说你们把这些文字都认识了,那是吹牛的。你们之所以能完整的读下来,是因为你们已经把大部分的文字都记在心里了,这叫熟读成诵。
过渡:所以我们再来读这一段话,就非常的小儿科了。
读懂名言。
那么关于文言文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方法呢?
(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找工具书)
那我们就用所学的方法来理解这段话。
出示学习任务一:我用 的方法,读懂了 这一句的意思是 。
3.学生交流:
(1)余尝谓的余是什么意思?(我)对了。
古文中,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以后再文言文中要是看到“吾、予、愚”,也有“我”的意思。
(2)谓表示说,说在古文当中还可以写成子曰的曰、云和言。(3)这个尝和我们今天的尝意思有点不一样,是曾经的意思。这就是古今异义。
本文中哪一个字也是古今异义字?
对,急,这里的急是不是着急的意思呢?这里解释为要紧重要。
整句话的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师评:理解了关键句,整句话就容易懂了。
还有一个漫浪,书上也告诉我们了,是随意的意思。
师评:遇到注释中的新词,我们就要多读几遍,牢记意思。
师总评:余心甚慰,诸子聪慧也。
意思都清楚了?请来说说整篇文章的意思。
来,读懂了这段话,这时候再来读,相信你的感受又不一样了。齐读。
深入品读
1.朱熹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发表了很多关于读书的真知灼见。单元导读中要求我们要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我们来看这段文字,会发现这段文字就是一篇小小的议论文。这样的文章,一般作者在开头就会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们叫做论点。看看,朱熹的论点是什么?(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哪个最重要?(心到)
2.作者以为“心不在此”会有怎样的后果?生读句子2.
(1)漫浪诵读就是什么意思?那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漫浪诵读”的情况?(读书的态度很随意,读书的时候拖长调子,不认真地读)
(2)师:是啊,这样的读书学习可不就是心不在焉、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嘛。
3.是啊,心如果不到,眼口怎么能到呢?
下面请大家看学习单任务二:来写一写读书时心不在此的情况,然后再仿照这写一写“心若在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呢?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学生交流:
心若在此,(生接)则眼看仔细,心眼专一,既能认真诵读,决能记住,记亦久也。
刚才大家是用现代语言来说了心若在此的学习情况,能不能来挑战下用文言文的形式说呢?请大家写在学习单上。
(2)朱熹通过“心不在此”时眼口也不能到,来论证他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像这样通过举一个反面的例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就叫做——反面论证。老师让你们仿写的“心若在此”的情况就是——生答:正面论证。
4.课文中还有这一句也是正面论证心到最急,请女生来读一读?
出示句4: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生读,这句话是什么句?(反问句),意思就是?
5.朱熹强调心到的重要性,那么有谁知道,心到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怎么做?(高度专注)
6.学到这里,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得到了什么启发?)
读书要做到三到、要专注等。
7.拓展阅读
(1)朱熹关于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还有很多精妙的论述: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2) 请用简单的话来概括的说,朱熹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什么?
师巡视指导:对啊,正身体,对书册,决不漫浪诵读,你做到了。
呀!你已经能做到朱熹说的心到了,读书秘诀你已经学会了呢。
(3)这段话是和我们书上的那段文字其实是连在一起的,都是出自童蒙须知。它汇集了朱熹很多的读书智慧,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吧。
师评:断句清晰、诵读有韵味,你们真乃好学者也。
8.结语:其实,古人的读书智慧何止这些,还有很多人给我们留下了有用的读书方法:韩愈的经验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杜甫感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颜真卿劝诫我们——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下课后,希望同学们可以多走进古人的读书故事,多学习古人读书的智慧。
板书设计: 25 古人谈读书
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专一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我设计主要分三部分:读通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拓展链接。教学设计围绕一个“趣”字展开。
读通文言文板块,主要是以“闯关模式”来体现趣味性。从现代感的横着读,到古文式的竖着、没有标点读、再到繁体字读、最后小篆体读,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原来古文也是挺有趣的,原来背诵也是简单的,就是多读,自然成诵了。
理解文言文板块,因为本文内容较为简单,就是让学生趁热打铁,在上一节课学习方法的指导下,进行迁移运用,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以致用、学有成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同时抓住“心不在此”这一句进行仿写,采用先白话文说再用古文说的方式,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体会一把古人创作的小瘾,体现出学习文言文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拓展链接板块,选取的朱熹的《童蒙须知》部分内容,也是浅显易懂,在课堂上容易出反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与本文内容进行衔接,用上“三到”的学习方法进行点评,让“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内涵得到放大话,达到迁移学习的目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想法,还请卢老师和其他同行给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