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7 14:5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理解文章大意,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3. 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积累文言词汇,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 理解各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体会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为人处世之道。
- 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2.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某些语句的深层含义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意义。
- 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 讲解法:讲解重点字词和文言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归纳法:引导学生归纳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用法,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孔子讲学的视频片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 提问学生对孔子的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介绍(7 分钟)
1. 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 20 篇。
(三)朗读指导(15 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标注出生字词的读音。
3.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以下字词的读音:
- 愠(yùn) 三省(xǐng) 传(chuán) 逾(yú)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肱(gōng) 笃(dǔ)
4. 指导学生划分句子的节奏,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读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四)字词讲解(20 分钟)
1. 通假字
- 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 古今异义
-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古义:温习、实习;今义:学习)
-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 饭疏食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一切液体)
3. 一词多义
- 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
- 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 而:学而时习之(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 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5. 文言句式
-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了“之”)
- 判断句: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五)文意理解(30 分钟)
1.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遇到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
2. 教师抽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句子: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引导学生理解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强调学与思要相结合,才能学有所成。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明白在与他人相处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培养学生虚心向他人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帮助学生领会广泛学习且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启发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坚定的信念,同时注重实践和思考。
3. 引导学生概括各章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强调了学习要按时温习,从而获得新的体会和乐趣,表达了学习的愉悦感。
- 第二章:阐述了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从为人谋事、与朋友交往、学习等方面进行反思。
- 第三章:表明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 第四章:提出了学习和思考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第五章:指出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 第六章:体现孔子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
- 第七章:强调要珍惜时间,不断进取。
- 第八章:讲述君子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 第九章:表明对待富贵应有的正确态度。
- 第十章:提倡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远大的抱负。
- 第十一章:强调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 第十二章:体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仁德的内涵。
4. 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
-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探讨孔子所倡导的“学”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 分析孔子对于道德和品德的要求,如“仁”“义”“礼”“智”“信”等在各章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将这些道德观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 探讨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如与朋友、师长、家人相处的原则和方法。
- 让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是否仍然具有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智慧。
(六)课堂讨论(15 分钟)
1.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 孔子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如何理解“仁”在《论语》中的含义?
-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包括文学常识、文言词汇、文意理解等。
2. 强调孔子思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孔子的教诲。
(八)布置作业(5 分钟)
1. 背诵《论语十二章》。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写一篇关于孔子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的短文,不少于 300 字。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论语十二章》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经典的内涵。创设情境和配乐诵读帮助学生培养了语感,初读、精读和研读的过程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意。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文言字词的讲解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对文章内涵的探讨不够深入,学生可能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表面化。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我举例不够生动具体,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共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突出重点,加强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挖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经典与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发挥其教育和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