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3: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深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留存试卷,交回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如图是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平面图,遗址内分布着大型宫城、王族墓地、观象祭祀台、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等遗存。这反映了( )
A. 社会分工细化 B. 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 贫富分化的出现 D. 原始聚落的分布特点
2. 据《汉书》记载:韦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于学,兼能《礼》《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其子韦玄成以明经仕途畅达,邹鲁谚语有“遗子黄金满篙(箱笼),不如一经”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
A. 国家政策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 政治统一促进文化繁荣
C. 选官制度重视学子家世门第 D. 教育发展冲击义利观念
3. 唐开元以后,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兼任六部尚书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六部官员拜相出席政事堂会议的人数越来越多,原本由尚书省会议裁决的政务,也逐渐转移到政事堂裁决。这表明当时( )
A. 中书门下成为秘书侍从机构 B. 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
C. 中枢权力运作机制发生变化 D.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加强
4. 如图为南宋纸币“会子”钞版的拓本,据此推知当时( )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纸币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C. 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D. 政府重视规范纸币的发行
5. 明清之际,有学者认为“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事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这一主张( )
A.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B. 反映了对阳明心学的认同
C. 扭转了当时空疏的学风 D. 表达了对专制思想的批判
6. 江苏北部的沭阳县在晚清共建成防御性质的圩寨近200个,其中1860-1863年间就建有近90处。这体现了( )
A. 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 B. 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 列强军事侵略的深入 D. 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
7. 1905年,张謇创办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20世纪30-40年代,在蔡元培的倡导下,国立历史博物馆和国立中央博物馆相继开馆。这( )
A. 有利于提升国民的素养 B. 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
C. 完善了国家的课程体系 D. 沿用了传统的教育形式
8. 抗战后期,陕甘宁边区公营经济的物资供给量不断增加,已超过了当地群众交给边区政府的租税,私营工商业的资本总额也比抗战初期大幅增加。这反映了(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工农联盟理念的贯彻
C. 革命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D.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9. 1952年,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发表,随即传唱全国,歌词写道“烟囱像森林,钢水在沸腾 叫洪水听候使唤,叫沙漠盖上绿荫,我们的力量移山倒海,劳动的热情无比高涨,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这首歌曲( )
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 保障了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 有利于激发人民建设热情 D. 反映工人阶级的关键作用
10. 如图为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对以下说法选择意向的统计结果。这反映了( )
A. 土地所有制改变 B.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 城乡区域差别的消除
11. 自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参加公民大会的大多是富农或者商人,他们居住在城内,出租土地收取地租,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这反映了雅典( )
A.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B. 公民权利意识趋于单薄
C. 贵族垄断城邦政权 D. 城邦民主带有时代局限
12. 古代美洲某国以库斯科为都城;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该国( )
A. 发明“浮动园地”,耕种者每年收获多次
B. 建造了马丘比丘城,展现高超的建筑艺术
C. 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因葡萄牙入侵而衰落
D. 拥有丰富黄金资源,驯养了牛、马等牲畜
13. 如图是德国为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发行的邮票。图画中,挥舞着翅膀的大脑冲出了鸟笼,象征着思想冲破了外物的束缚。下列语录最贴近该画主旨的是( )
A.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B. “靠自己的信仰即可使灵魂得救”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D. “人生活在无处不在的枷锁之中”
14. 1791-1794年,英国出现了“运河热”现象,议会批准了81项修筑运河法案;之后的三十多年间,议会又颁布了三百多条准许修筑新运河的法令。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革命的完成 B. 民主制度的完善 C. 政府投资的提高 D. 交流需求的增加
15. 1957-1958年,多国政府支持举办“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通过“非凡的协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期间,美苏科学家都力图通过技术交流,推动本国首先发射卫星。这说明( )
A. 两极格局中出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B. 美国发动科技竞赛企图拖垮苏联
C. 美苏意图在国际合作中获得竞争优势
D. 东西方的关系因科学交流而缓和
16.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应对热带病的路线图,以解决疟疾等疾病给贫困地区造成的困境。世界银行等多个组织每年向世卫组织提供定向捐助资金。这些做法( )
A. 体现国际治理组织的互动 B. 实现了热带病的科学防治
C. 建立了现代医疗保障制度 D. 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在岭南地区增设郡县,官员既有中央委派的太守、县令等,也有来自当地的旧官员和部落首领。对这一地区,“仍其旧俗,不征其赋”。此外,两汉时期还把中原地区的儒家仪礼、法律制度、耕稼方法、婚丧习俗、钱币制度等推广到岭南,推动了岭南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过程。
——摘编自赵炳林《汉朝对岭南的经略和开发》
材料二 宋代有不少官员被贬居岭南,为了实现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们在岭南兴水利、垦荒田、崇教化、建学校、移风俗。苏轼、黄庭坚等谪宦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改变了岭南地区的社会面貌,广南西路梧州“衣冠礼度并同中州”,贺州“士知为学,民知力田”。这些谪宦文化素养较高,他们创作诗文描绘岭南优美的自然与人文,使岭南逐渐被中原人士了解与接纳。
——摘编自蔡龙威《从宋代谪宦诗文看岭南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
材料三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长期的海外贸易传统,岭南地区在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面对民族危难,一批岭南先进人物基于对中西文化的双向了解和世界发展大势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探索中华文化的改造之路。
——摘编自叶金宝等《关于岭南文化的整体性认知》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岭南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谪宦对岭南地区发展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简析岭南地区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后,伦敦人口急剧增长,很多家庭男女老幼挤在一起。19世纪40年代,伦敦出现了一种符合住房立法所规定的最低标准、适合工人租赁的新型住宅。这些住宅有非常具体的管理章程,比如租客不能乱扔垃圾,需要轮流清扫公共空间。1866年,英国政府开始向住房机构提供低息贷款,伦敦多家公司进军住房领域。这类房屋建筑植入了住房分隔理念,注重自然采光和通风,连接自来水和排水系统,重视公共卫生,配备公用厨房、洗衣间和卫生间,在当时被称为“模范住宅”。
——改编自张卫良《19世纪伦敦的“模范住宅”》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石库门住宅最早出现在上海租界内,是一种低层联排住宅。由于住宅出入口均采用石发券,因此俗称为“石库门房子”。石库门上的细部标志,如条石门框、黄铜门环等都属于本土化的中国元素,门上部的门楣,则雕刻各种西式花纹。石库门住宅吸收了西方住宅理念,既符合占地经济、设计合理、施工快捷、外观有序的原则,又需兼顾房屋买主、租户的审美情趣与消费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保留着传统合院式的居住观念。这类住宅最初多由移入租界躲避战乱的地主、富商、豪绅等江南富户居住,后也传到天津、汉口等开埠城市。
——摘编自吕俊华《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模范住宅”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上海石库门住宅的设计理念。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人类历史的这两条线在过往几千年中交织互动,推进历史的全面发展。它既不是完全的横向结构,也不是完全纵向结构,而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围绕人类历史“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A D A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D C 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1)特点:治理方式多样;实行特殊政策;加强文化融合。
(2)作用: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文化教育; 改变社会风俗;加强文化认同。
(3)岭南地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在近代前期,岭南地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涌现出了许多革命先驱和先进思想,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等,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变革和民族解放运动。在抗日战争中,岭南人民积极参与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中,岭南地区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成果,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8. (1)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进程,伦敦人口急剧增长,原有住房无法满足需求;工人阶级的壮大以及他们对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政府对住房问题的关注和支持,提供低息贷款鼓励住房建设;住房建设公司的商业推动,为追求利润而进军住房领域。
影响: 改善了工人阶级的居住条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推动了住房建设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评析:近代上海石库门住宅的设计理念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体现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和移民城市的独特文化特征。设计上既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又兼顾了审美和消费能力,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同时,这种住宅的出现也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这种住宅最初主要是为富人设计的,普通民众难以负担,因此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9. 示例:
论题:人类历史发展的横向、纵向相互作用促进整体世界形成
论述: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市场的开拓,航海技术的进步为开辟新的航路提供了条件。伴随着通达世界各大洲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连成一体。西欧国家向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加速了全球贸易、资源和人员的交流。通过主导全球贸易、操控世界市场和掠夺各地资源,集中了巨大财富,率先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欧各国的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时,广大的亚非拉地区被卷入全球联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各国和各地区的纵向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横向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它们在相对孤立状态下的社会发展进程受到极大冲击,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遭到殖民者的大肆掠夺与破坏,在世界殖民体系中处于被压迫、被宰割的地位;另一方面,西方一些物质文明和思想观念,也通过各种渠道传入这些地区,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可见,世界历史中纵向和横向之间的交互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