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8 21: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天净沙 ·秋思
说起秋,似乎这样的季节很少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秋月仍圆夜,江 村独老身”的孤独;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 枫渔火对愁眠”的哀愁;有“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落寞。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秋天,你会用哪一个词
秋高气爽、黄叶纷飞、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瓜果飘香…… 一句诗里的秋天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
一首曲里的秋天,元曲里的秋天是何滋味
一个词里的秋天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元曲
2、反复诵读,品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
3、体会曲中所表达的悲愁情怀和思乡之情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及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曲中所表达的悲愁情怀和思乡之情
马致远(约1251—1321 以后),
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 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 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
家 ”,著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 《荐福碑》等。
走近作者
这首小 令选自《 全元 散 曲》。马致 远
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 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一生几 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 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他被后人称为“秋思 之 祖”。
背景资料
元 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
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
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文学常识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
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 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 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 牌,表示不同的谱 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 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 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 例外的。
文学常识
探究新知
任务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听 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 语速;把握感情基调。)
2. 自由朗读(根据听读的感悟读)
3. 互 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同 桌点评)
4. 分组赛读,做最美朗读者。
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
复朗读,带着感情读一读,做一 次最美朗读者。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 西风\瘦马 。 夕阳 \西下,
断肠人 \在\ 天涯。
探究新知
分组赛读,做最美朗读者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 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独立思考、猜测,再在小组交流。 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 映 出几 户)人家。
探究新知
天 净 沙 · 秋 思
游子思乡的愁绪
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 鸦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探究新知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 阳 西 下,
夕阳(已经朝着) 西方落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 还远)在天涯。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西 风 :秋风。 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示例:深秋的黄昏, 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
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 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 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
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 太阳就要落山了,
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探究新知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再次朗读这首小令,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这首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构成了怎样的画 面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2.简要分析诗歌前三句写法的妙处。
3.结尾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探究新知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1.这首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试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一下。
①前三句写景,罗列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九种形象鲜明的事物,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 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农家。
②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清雅、安适的农家 之景与萧瑟、苍凉的深秋古道氛围相映,使秋野旅人更加悲愁、凄苦。
探究新知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2.简要分析诗歌前三句写法的妙处。
运用白描手法,将九种景物纳入一个画面,且用表现各 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生动地描绘出 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为 下文写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做铺垫。
3.结尾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夕阳已经西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 在天涯。“断肠人”指悲伤到几点的人, 作者以断肠人自比,写出了羁旅游子内心 的惆怅、悲凉,其对家乡的思念给人以刻 骨铭心之感。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作者寄情于景,把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
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当作者把这 些景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景物便被赋予感彩,同人 的感情融为一体了。这首曲中罗列的九种事物本事极其常见的普通之景, 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在一个图景中时,便成为使人“断肠”的 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这便是诗歌中的意境。
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诵读白朴的《天净沙 ·秋》,谈一谈此曲与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所营造的氛围有何异同
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
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 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 清丽了。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 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拓展延伸,对比赏析
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在荒凉的古道上,瑟瑟
的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往 何地,都不得而知。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了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却将游子心中浓重的乡愁与忧思描绘得淋漓精致,著名词评 家王国维曾这样评价这首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这首 诗也凭仅仅28个字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秋思之祖”流传至今。
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小令,进入这意蕴深远,诗意浓郁的绝妙 秋景。
课时小结
1.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默写
(1)写秋天农村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95
(2)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95
【答案】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
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抢答:比比谁的速度快
2.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游子的
悲哀。
B. “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 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 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情。
C.有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直接抒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离 家的悲凉心情;“没有一句直接抒情”错误;
抢答:比比谁的速度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