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专项复习二:古诗词鉴赏(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 专项复习二:古诗词鉴赏(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7 16:5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古诗词鉴赏
(一)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①(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②。
念天地之悠悠③,独④怆然而涕下⑤!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
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
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现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
典型的社会意义。
①题解: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
在今北京西南。
②含义+情感:“古人”指古代爱惜人才的贤君明主,“来者”是指以后
的贤君明主。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的感慨,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诗人
的心情非常苦闷。诗人俯仰古今,揭示了自己失意的境遇,抒发了寂寞苦
闷的思想感情。
③炼字:“悠悠”是辽阔、遥远的意思,展现了诗人登楼所见天地的辽阔、
苍茫,表达了诗人的沧桑感。
④炼字:“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
不禁潸然泪下。
⑤内容+情感:诗人登台远眺,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
寂寞,悲从中来,伤心落泪,这是他内心极度悲哀的反映,再现了诗人慷
慨悲壮的形象。
望岳①(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③。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⑤。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不怕
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①题解+炼字:岳,高大的山。杜甫共写了三首“望岳”,分别是东岳、
西岳和南岳。这首是咏东岳泰山的。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
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
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之精妙奇绝。
②修辞+写法:以设问的方式展开全篇,自问自答中突出泰山的绵延和
高大。写远望之所见,借齐鲁两地烘托出泰山之高峻。
③炼字+修辞:“钟”在这里是“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割”
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泰山南北两面明暗对比强烈,突出了泰山巍内
容+情感: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④由静转动,具体写远望的实景,“曾云”衬托出山高。表达了诗人对大
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⑤情感+哲理: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去攀登,才能俯视
一切的哲理。
登飞来峰①(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②塔,闻说鸡鸣见日升③。
不畏浮云④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⑤。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勇气和决心。
①题解: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建有应天塔,故
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②修辞:“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之高。
③内容:点明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抒怀作铺
垫。
④炼字+修辞:“不畏”道出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浮云”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⑤情感+哲理: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道出了“不畏浮云”的原因,抒发
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升华了全诗的主旨,也蕴含着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游山西村①(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③。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④。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⑤。
主旨:诗人通过描写江南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民风习俗,既表现了
对古老淳朴的乡土民俗的赞美,也表现了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
了诗人虽然被弹劾罢官回归故里,但是并未丧失信心,相信总有一天会否极
泰来的乐观心境。
①题解:山西村,诗人故乡山阴的一个村庄。
②内容+炼字:首联两句写了农家的好客习俗。“莫笑”二字表现了乡民
的淳朴,“足”字表现了乡民待客的盛情,体现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
③炼字+哲理:“重”“复”写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
绿柳的繁茂浓密,“明”字则写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这两句不仅写出了
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蕴含着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可能会出现豁然开朗
的转变的深刻哲理。
④内容+情感: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抒发了诗人对乡
民的淳朴和热情好客的赞美之情。
⑤内容+情感:写出了主人殷勤、客人留恋的情景,表达了他们之间的
深厚友谊,抒发了诗人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①。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②。
主旨:这首诗将诗人的个人志向和政治抱负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
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
效力的坚强性格和奉献精神。
①炼字+情感:“浩荡”一词除了说明愁绪之浓,还蕴含着诗人对当时社
会和当政者的不满、对人民生活的担忧等复杂的思想感情。“白日西斜”
和“广阔天涯”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
豪放洒脱的气概。
②修辞+写法+情感:“落红”即“落花”,在这里诗人用以自比脱离官
场,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面上写“落花”,实际上是借此表露诗
人的情怀,寄托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
忘报国的情怀。
(二)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今对译:月夜,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
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只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思想感情:这首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
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
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古今对译: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悠扬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
满整个洛阳。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
深情。
思想感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
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古今对译: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两袖都沾湿了,眼泪依然不
干。途中与返京使者在马上相逢,想写信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
给我家人报个平安。
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疆,路逢返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
以宽慰悬望的家人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柔情和忠心报国的壮志。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古今对译:花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结束,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
斗艳。就连那没有才华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尽情飞舞,如同漫
天飞雪。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今对译:迷蒙的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江和小洲的白沙,夜晚我将船停泊在秦淮
河边,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歌女不知什么叫亡国之恨,还在对岸唱着《玉树
后庭花》。
思想感情:诗人夜泊秦淮,听到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不禁触景生情,感慨
万端。诗人借古讽今,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古今对译:汉文帝在宣室向被贬的贾谊征求意见,贾谊的政治才能是无人能
比的。可惜谈至深夜汉文帝移动座席靠近他,向他垂问的不是关切百姓的国
事,却是关于鬼神的事。
思想感情:这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嘲讽晚唐皇帝求仙访
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古今对译:不要说下山岭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当
你行走在万山深处,即使一座山“放过了你”,还有另一座山将你阻拦。
思想感情:诗人通过写山中行路的感受,说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我们最好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
困难,履险如夷。
约客(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古今对译: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细雨中,周围长满青草的池塘里,
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已过了半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打棋
子,震落了灯花。
思想感情: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来访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
怅惘与寂寞的心情。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