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小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小测(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7: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隋朝前期,已有中国数学家将二次内插法运用到天文数据计算当中;近乎同时,古印度的《历算书》(《婆罗摩历算书》)中也出现了使用二次内插法计算三角函数的案例。但直到19世纪,才有中国人通过《历算书》的英译本对该书内容有所了解。这说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明的发展具有(  )
A.继承性与发展性 B.独立性与相似性
C.同源性与封闭性 D.扩展性与创新性
2.甲骨文因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代表。它能够(  )
A.说明文字演变规律 B.表明国家开始出现
C.印证商朝历史状况 D.反映生产工具水平
3.先秦时期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孔子反对“巧言令色”,告诫弟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庄子则说“名者,实之宾也”;墨子更是指出“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由此可见,这些思想家具有(  )
A.敢于担当的情怀 B.求真务实的精神
C.兼济天下的风范 D.追求卓越的品质
4.明代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为十八卷,在文章排列顺序中,作者将关系农业的《乃粒》置于卷首,且在农业生产篇章中耗费了大量笔墨。这主要体现了作者(  )
A.以农为本的理念 B.注重实验与总结
C.格物致知的精神 D.重道轻技的思想
5.《论语 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对何谓“大臣”的论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强调以道事君主,将忠天下放在首位,而不再是国君。荀子也认为臣子应以道事君,遇君不符“君道”,臣则“从道不从君”。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道结合的治国理念
B.反映了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C.显示了儒家学者的理性精神
D.蕴含了朴素的民主政治理想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五行对》中说:“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 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这一主张意在(  )
A.重塑“天人感应”的思想
B.瓦解传统礼乐制度
C.确立儒家思想独尊地位
D.强化封建伦理秩序
7.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B.包容性
C.独特性D.凝聚性
8.顾炎武指出,“刘石乱华(即刘渊与石勒在八王之乱后反叛),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据此可知,顾炎武(  )
A.否定孔孟学说的正统地位
B.倡导弃虚蹈实的学风
C.代表市民社会发展的需求
D.批判八股取士的僵化
9.宋初,儒家学者认为礼源于俗,故从俗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循礼。而程颐认为从俗需要符合义理,若不害义理,即可从俗。如拜扫之礼,有人问其何据,程颐曰:“此礼古无,但缘习俗,然不害义理。”程颐的这一解释(  )
A.突出了义理核心地位 B.抵制了社会趋利风气
C.完善了封建等级秩序 D.开启了儒学的世俗化
10.北齐名儒颜之推指出:“内典(佛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儒书)仁义五常符同。”《魏书 释老志》云:“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正统价值观丧失理论基础
B.儒学语义出现较大变化
C.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
D.思想纷呈且有融合之势
1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变化说明周朝的统治(  )
A.具有民为邦本的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D.依赖尚贤节俭
12.西周初年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周公旦在代表王室封其弟康叔于卫时说:“天畏(威)棐(非)忱(诚、信),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安)。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周公的主张体现了(  )
A.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
B.选贤任能的传统美德
C.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
D.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隋朝前期,已有中国数学家将二次内插法运用到天文数据计算当中;近乎同时,古印度的《历算书》(《婆罗摩历算书》)中也出现了使用二次内插法计算三角函数的案例。但直到19世纪,才有中国人通过《历算书》的英译本对该书内容有所了解。这说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明的发展具有(  )
A.继承性与发展性 B.独立性与相似性
C.同源性与封闭性 D.扩展性与创新性
【答案】B
2.甲骨文因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代表。它能够(  )
A.说明文字演变规律 B.表明国家开始出现
C.印证商朝历史状况 D.反映生产工具水平
【答案】C
3.先秦时期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孔子反对“巧言令色”,告诫弟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庄子则说“名者,实之宾也”;墨子更是指出“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由此可见,这些思想家具有(  )
A.敢于担当的情怀 B.求真务实的精神
C.兼济天下的风范 D.追求卓越的品质
【答案】B
4.明代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为十八卷,在文章排列顺序中,作者将关系农业的《乃粒》置于卷首,且在农业生产篇章中耗费了大量笔墨。这主要体现了作者(  )
A.以农为本的理念 B.注重实验与总结
C.格物致知的精神 D.重道轻技的思想
【答案】A
5.《论语 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对何谓“大臣”的论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强调以道事君主,将忠天下放在首位,而不再是国君。荀子也认为臣子应以道事君,遇君不符“君道”,臣则“从道不从君”。这些主张(  )
A.体现了儒道结合的治国理念
B.反映了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
C.显示了儒家学者的理性精神
D.蕴含了朴素的民主政治理想
【答案】C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五行对》中说:“故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谓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 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这一主张意在(  )
A.重塑“天人感应”的思想
B.瓦解传统礼乐制度
C.确立儒家思想独尊地位
D.强化封建伦理秩序
【答案】D
7.愚公移山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B.包容性
C.独特性D.凝聚性
【答案】D
8.顾炎武指出,“刘石乱华(即刘渊与石勒在八王之乱后反叛),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据此可知,顾炎武(  )
A.否定孔孟学说的正统地位
B.倡导弃虚蹈实的学风
C.代表市民社会发展的需求
D.批判八股取士的僵化
【答案】B
9.宋初,儒家学者认为礼源于俗,故从俗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循礼。而程颐认为从俗需要符合义理,若不害义理,即可从俗。如拜扫之礼,有人问其何据,程颐曰:“此礼古无,但缘习俗,然不害义理。”程颐的这一解释(  )
A.突出了义理核心地位 B.抵制了社会趋利风气
C.完善了封建等级秩序 D.开启了儒学的世俗化
【答案】A
10.北齐名儒颜之推指出:“内典(佛典)初门,设五种之禁,与外书(儒书)仁义五常符同。”《魏书 释老志》云:“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据此可推知,当时(  )
A.正统价值观丧失理论基础
B.儒学语义出现较大变化
C.中华传统文化辐射力增强
D.思想纷呈且有融合之势
【答案】D
1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变化说明周朝的统治(  )
A.具有民为邦本的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D.依赖尚贤节俭
【答案】A
12.西周初年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周公旦在代表王室封其弟康叔于卫时说:“天畏(威)棐(非)忱(诚、信),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安)。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周公的主张体现了(  )
A.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
B.选贤任能的传统美德
C.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
D.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