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1874年,英国探险家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两枚汉代新疆地区的“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如摹写图)。其钱面上的马的形象则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解作汉文篆字“元”)。该钱币的发现,可以印证汉代( )
A.篆体字在西域的流行 B.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
C.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
2.如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唐代造型各异的胡商俑。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文化繁荣且兼收并蓄
B.胡人生活普遍汉化
C.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D.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3.如图为敦煌唐墓出土的砖刻《胡人引驼图》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唐朝( )
A.异域文化受到青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 D.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4.汉代甘肃敦煌郡的悬泉置遗址,是古代邮驿接待机构。这里发掘出的有字简牍中,有大量中西使节及人员往来及接待的记录。还有简牍记载,乌孙、莎车王使者进贡橐佗(骆驼);安息王“以大鸟(鸵鸟)卵及黎轩善眩人(魔术师)献于汉”。这说明汉代甘肃( )
A.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 B.邮驿道路系统较完备
C.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 D.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
5.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
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6.某学者叙述到,日本、朝鲜、中亚、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制瓷风格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畅销,欧洲人在室内、家具设计领域融入了中国艺术和文化因子。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瓷器( )
A.制作技术深受西学东渐影响
B.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
C.生产方式采用了工场手工业
D.成为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
7.西汉时期,政府从中原地区招募军士、自耕农到西域。此后,成熟的、系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在西域逐渐推广,小麦出现在了西域各绿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口粮。这体现( )
A.军民屯戍促进地区开发
B.物种交流改善生态环境
C.政府推动丝绸之路开通
D.小麦经西域传入了中原
8.如图是明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利玛窦被誉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他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童真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这表明明朝时期( )
A.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传教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C.儒学地位再次受到了严重削弱
D.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
9.如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 (清)张宗法《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A.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
B.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
D.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10.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双方曾在细节上产生一些争执,如礼仪之争,最终英国使节以单膝跪地的方式拜见了乾隆皇帝。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的双向交融 B.折中是一种外交智慧
C.礼节是中英交流障碍 D.中英技术文明的差距
11.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讲的是一个佛教故事,下列相关解读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
A.唐朝佛教十分兴盛
B.唐朝市民文化繁荣
C.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D.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12.10世纪时阿拉伯人麦哈黑尔东游写的《游记》中说到中国都城名为新达比尔(Sindabil),亨利·玉尔认为“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马可·波罗游记》作新的府(Sindifu)。而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当时西南丝路的存在
B.中阿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C.中印丝绸贸易规模大
D.中国与南亚贸易的频繁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
唐代,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有着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周边的部族和国家都在主动而心悦诚服地汲取唐文化的营养,“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之花最为盛开、最为灿烂夺目的唐代文化,犹如高处向低处流淌的水流,流向周围各个国家。”茶文化是唐代文化制度输出的具体形态。
——摘自刘礼堂、宋石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1874年,英国探险家在新疆和田意外地收集到两枚汉代新疆地区的“汉佉二体钱”——和田马钱(如摹写图)。其钱面上的马的形象则源自大夏(今阿富汗一带),马图外围有一圈佉卢文(古印度文字),背面图案中间为一符号(解作汉文篆字“元”)。该钱币的发现,可以印证汉代( )
A.篆体字在西域的流行 B.中央政府统一了货币
C.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儒家文化圈已经形成
【答案】A
2.如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唐代造型各异的胡商俑。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文化繁荣且兼收并蓄
B.胡人生活普遍汉化
C.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
D.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答案】C
3.如图为敦煌唐墓出土的砖刻《胡人引驼图》影印图。图中胡人穿波斯装,一手执缰引驼,一手拄手杖跋涉。类似内容的砖刻在唐墓多有发现。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唐朝( )
A.异域文化受到青睐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敦煌成为工商业市镇 D.陆上丝绸之路畅通
【答案】D
4.汉代甘肃敦煌郡的悬泉置遗址,是古代邮驿接待机构。这里发掘出的有字简牍中,有大量中西使节及人员往来及接待的记录。还有简牍记载,乌孙、莎车王使者进贡橐佗(骆驼);安息王“以大鸟(鸵鸟)卵及黎轩善眩人(魔术师)献于汉”。这说明汉代甘肃( )
A.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 B.邮驿道路系统较完备
C.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 D.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D
5.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
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答案】C
6.某学者叙述到,日本、朝鲜、中亚、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制瓷风格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畅销,欧洲人在室内、家具设计领域融入了中国艺术和文化因子。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瓷器( )
A.制作技术深受西学东渐影响
B.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物品
C.生产方式采用了工场手工业
D.成为中华文明传播的重要载体
【答案】D
7.西汉时期,政府从中原地区招募军士、自耕农到西域。此后,成熟的、系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在西域逐渐推广,小麦出现在了西域各绿洲,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口粮。这体现( )
A.军民屯戍促进地区开发
B.物种交流改善生态环境
C.政府推动丝绸之路开通
D.小麦经西域传入了中原
【答案】A
8.如图是明朝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的代表利玛窦与中国士大夫进行交流。利玛窦被誉为中国天主教开拓者,他在传播天主教过程中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童真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这表明明朝时期( )
A.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传教是中西交流的主要方式
C.儒学地位再次受到了严重削弱
D.西学传播需要适应中国传统
【答案】D
9.如表是有关我国明清时期农业方面的记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过洋者移入百越,故因此名。初时为果,今湖田沙地遍植。 (清)张宗法《三农记》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中国用桔槔,大费人力。西人有龙尾车,妙绝……又以风车转之,则数百亩田之水,一人足以致之,大有益于农事。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
A.中外农业技术在交流中互鉴
B.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C.我国积极引进西方农业成果
D.对外交流利于我国农业发展
【答案】D
10.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中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双方曾在细节上产生一些争执,如礼仪之争,最终英国使节以单膝跪地的方式拜见了乾隆皇帝。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的双向交融 B.折中是一种外交智慧
C.礼节是中英交流障碍 D.中英技术文明的差距
【答案】B
11.吴道子是唐朝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讲的是一个佛教故事,下列相关解读你认为最准确的是( )
A.唐朝佛教十分兴盛
B.唐朝市民文化繁荣
C.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加强
D.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答案】C
12.10世纪时阿拉伯人麦哈黑尔东游写的《游记》中说到中国都城名为新达比尔(Sindabil),亨利·玉尔认为“此名似阿拉伯人讹传之印度城名”,实际应指成都,《马可·波罗游记》作新的府(Sindifu)。而最初经印度传播到阿拉伯人手中的丝绸正是成都生产的。这可以用来佐证( )
A.当时西南丝路的存在
B.中阿之间缺乏直接联系
C.中印丝绸贸易规模大
D.中国与南亚贸易的频繁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
唐代,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有着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周边的部族和国家都在主动而心悦诚服地汲取唐文化的营养,“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之花最为盛开、最为灿烂夺目的唐代文化,犹如高处向低处流淌的水流,流向周围各个国家。”茶文化是唐代文化制度输出的具体形态。
——摘自刘礼堂、宋石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茶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答案:(1)特点:是中华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代表;是唐代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突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传播形式多样,和平交流;以优秀文化辐射影响周边国家。
(2)意义:促进周边部族和国家发展;促进日本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解析:(1)特点:据材料“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茶叶及茶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时期”可知,唐代是中华茶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代表;据材料“该时期茶叶传播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沟通与交流,而非商品贸易活动。茶文化的传播不仅仅是茶叶这一消费品的外输,更是与茶有关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的输出”可知,茶文化是唐代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突出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据材料“无论是寺院僧侣间的交流,官方的赏赐赠与,还是民间的互动,处处都流淌着浓厚的友情”可知,唐代茶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和平交流;据材料“唐代,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有着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占据着文化的制高点,周边的部族和国家都在主动而心悦诚服地汲取唐文化的营养”可知,唐代以优秀文化辐射影响周边国家。(2)意义: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周边部族和国家发展;促进日本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有利于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等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