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下表为1965年,卫生部党委关于卫生技术人员分布和卫生事业经费使用的报告内容。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城市占比 农村占比
高级卫生技术人员 69% 31%
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57% 43%
卫生事业经费 30%用于以工业部门和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的公费医疗 27%用于农村《其中仅16%用于县以下的单位》
A.乡村医生提升农村医疗水平
B.医疗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成效显著
D.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2.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面对灾情如表信息说明我国( )
中央财政拨付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专项资金10.02亿元,调拨血液、消杀药品、水质检测设备等各种抗疫物资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一部署,发挥军地协商优势,建立了会商、信息通报、措施联动等运行机制
四川省政府提出了科学规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的十项措施
灾后19个对口支援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到汶川开展灾后重建
①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完善政府的社会治理
②已建立起了最完备的卫生防疫工作机制
③实现灾后规代医疗保障体系上的全覆盖
④形成抗震救灾精神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特别是将国产新冠肺炎治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4.建国初期,中共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当时有群众由衷地发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治好了我的血吸虫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感叹。由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治( )
A.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社会基础
B.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
C.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
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
5.如图所示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被提及。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A.预防重大传染病 B.和睦亲子关系
C.提高幼儿的智力 D.宣传卫生知识
6.1965年,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乡村医生大量涌现,形成了深入每个村镇的医疗网。这说明我国( )
A.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B.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在扩大
C.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D.消除了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7.(2023·漳州)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后,英国修建众多济贫院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19世纪70年代后,济贫院医院的条件大为改善,开始从济贫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济贫法医院,并向非贫民开放。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 )
A.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持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防范了社会流行疾病的传播
8.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 )
A.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C.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9.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
①得益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物质支持
②体现了党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
③缓解了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
④对保障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18世纪,英国伦敦出现一批私人捐助的慈善药房,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医疗服务。19世纪,一些医学界人士也通过慈善药房对劳动人民提供专业医疗。这反映出( )
A.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加强
B.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完善
C.社会财富增加推动医学进步
D.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突出
11.如图为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政策内容梳理。这说明我国( )
A.重视西方医疗技术的引入
B.改革开放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C.医疗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
D.人民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12.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C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地方病的防与治
病种 部署 法律 成就
血吸虫病 1955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发出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会上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领导小组,统抓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指示的通知。 《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暂行办法》《防治鼠疫规定》《防治布氏杆菌病暂行办法》等 1958年江西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成为我国“送瘟神”的光辉典范。至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前夕,我国广东、上海、福建、广西4省市区已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全国373个流行县中,有141个达到消灭标准,122个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到1988年,全国累计治愈1000多万病人,治疗110多万头病牛,灭螺面积114多亿平方米。
地甲病 狠抓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富民政策,把防病治病与脱贫致富相结合作为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 到1989年,全国有27个省市区普及了碘盐,供应量达328万吨,有3.6亿人吃上了碘盐,占病区人口85%以上。全国治愈现症病人2500多万。继1980年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基本控制地甲病后,黑龙江、天津等17个省市区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的标准。
——摘编自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
《我国防治地方病的辉煌40年》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一、选择题
1.下表为1965年,卫生部党委关于卫生技术人员分布和卫生事业经费使用的报告内容。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城市占比 农村占比
高级卫生技术人员 69% 31%
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57% 43%
卫生事业经费 30%用于以工业部门和城市居民为主要对象的公费医疗 27%用于农村《其中仅16%用于县以下的单位》
A.乡村医生提升农村医疗水平
B.医疗服务体系日渐完善
C.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成效显著
D.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
【答案】D
2.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面对灾情如表信息说明我国( )
中央财政拨付抗震救灾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专项资金10.02亿元,调拨血液、消杀药品、水质检测设备等各种抗疫物资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一部署,发挥军地协商优势,建立了会商、信息通报、措施联动等运行机制
四川省政府提出了科学规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的十项措施
灾后19个对口支援省市,带着700多亿元援建资金,到汶川开展灾后重建
①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完善政府的社会治理
②已建立起了最完备的卫生防疫工作机制
③实现灾后规代医疗保障体系上的全覆盖
④形成抗震救灾精神丰富中国精神的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3.2023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正式启用,其中纳入119种新药,价格平均下降50.64%,药品惠及的治疗领域广泛,特别是将国产新冠肺炎治疗药品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这表明中国政府( )
A.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B.注重强化全民卫生意识
C.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
D.建立全民免费医疗制度
【答案】C
4.建国初期,中共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当时有群众由衷地发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治好了我的血吸虫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感叹。由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治( )
A.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社会基础
B.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
C.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
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
【答案】A
5.如图所示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或被提及。此举的主要用意是( )
A.预防重大传染病 B.和睦亲子关系
C.提高幼儿的智力 D.宣传卫生知识
【答案】A
6.1965年,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积极为农民防病治病。乡村医生大量涌现,形成了深入每个村镇的医疗网。这说明我国( )
A.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B.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在扩大
C.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完善
D.消除了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
【答案】A
7.(2023·漳州)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后,英国修建众多济贫院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19世纪70年代后,济贫院医院的条件大为改善,开始从济贫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济贫法医院,并向非贫民开放。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 )
A.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持
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D.防范了社会流行疾病的传播
【答案】B
8.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个卫生防疫法规,197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1982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政府公共卫生支出从1990年的185.69亿元增加到383.09亿元。这些措施( )
A.推动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B.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C.使我国建立了健全的卫生防疫网络
D.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答案】D
9.20世纪60年代,我国已经把城镇工作人员纳入公费医疗系统;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全民病有所医。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
①得益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物质支持
②体现了党对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
③缓解了老少边穷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
④对保障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D
10.18世纪,英国伦敦出现一批私人捐助的慈善药房,为城市贫困人口提供免费医疗服务。19世纪,一些医学界人士也通过慈善药房对劳动人民提供专业医疗。这反映出( )
A.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加强
B.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国家完善
C.社会财富增加推动医学进步
D.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突出
【答案】A
11.如图为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政策内容梳理。这说明我国( )
A.重视西方医疗技术的引入
B.改革开放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C.医疗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
D.人民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D
12.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C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地方病的防与治
病种 部署 法律 成就
血吸虫病 1955年底在杭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发出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会上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领导小组,统抓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4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执行国务院指示的通知。 《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暂行办法》《防治鼠疫规定》《防治布氏杆菌病暂行办法》等 1958年江西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成为我国“送瘟神”的光辉典范。至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前夕,我国广东、上海、福建、广西4省市区已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全国373个流行县中,有141个达到消灭标准,122个达到基本消灭标准。到1988年,全国累计治愈1000多万病人,治疗110多万头病牛,灭螺面积114多亿平方米。
地甲病 狠抓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富民政策,把防病治病与脱贫致富相结合作为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 到1989年,全国有27个省市区普及了碘盐,供应量达328万吨,有3.6亿人吃上了碘盐,占病区人口85%以上。全国治愈现症病人2500多万。继1980年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基本控制地甲病后,黑龙江、天津等17个省市区达到基本控制地甲病的标准。
——摘编自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司
《我国防治地方病的辉煌40年》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加强法治建设是搞好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阐述: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该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善用法治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血吸虫病和地甲病,国家制定、颁布了《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条例》《食盐加碘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暂行办法》《防治鼠疫规定》《防治布氏杆菌病暂行办法 》等一系列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科学防治,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病和地甲病。我国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结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法治社会,有利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