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后小测 (含答案)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后小测 (含答案)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7: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
A.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B.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C.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D.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2.位于伊拉克东北部的郎莫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墙壁以陶土构筑,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屋顶可能是平的,上铺芦苇,并涂一层厚泥。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地区印第安人的居所则为圆形式公共居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民族凝聚力大小
C.自然与人文因素差异 D.社会关系的演进
3.据考古发现,古代上、下埃及民居所筑造材料和建筑方式有明显不同:上埃及多用卵石筑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而下埃及则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  )
A.宗教的信仰程度 B.社会的等级观念
C.文化习俗的不同 D.自然环境的影响
4.有学者把明清的中国城市分为“开封型城市”“苏杭型城市”“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其中,“开封型”城市属传统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苏杭型”城市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属于“群芳争艳”。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B.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已分离
C.南北方城市发展呈现不同态势
D.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
5.如图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
C.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
6.观察如图图片,影响民居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  )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湖南湘西吊脚楼 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
A.当地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制度导向 D.商品贸易需要
7.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
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
8.“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与中国古代封建城市不同”。其“不同”表现在,西欧中世纪城市初建时(  )
A.是商业中心但并非政治中心
B.享有一定自治权
C.布局严整且基础设施较完备
D.具有较大的规模
9.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评析重建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士麦那城时称:该城的建设者们在“铺设街道时并没有为排水渠留出空间。于是污物盖满整个街道,尤其是雨水横流之时”。这说明,当时的士麦那城(  )
A.忽视基础设施建设 B.城市规划存在局限
C.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D.居民住宅环境恶劣
10.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11.如图是半坡原始村落复原图,图中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
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
12.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  )
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
C.封建骑士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
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
《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 原因。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指出,古希腊罗马城市建立的合法性及其神圣性是在神庙前围绕祭坛与坛火所举行的公共活动中确立起来的,城市的神庙和诸神与城市是休戚与共的关系。这说明在古代西方(  )
A.城市经济功能在不断地削弱
B.城市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C.城市发展受神权的重要影响
D.城市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答案】C
2.位于伊拉克东北部的郎莫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墙壁以陶土构筑,每座房屋由数个小间组成,屋顶可能是平的,上铺芦苇,并涂一层厚泥。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地区印第安人的居所则为圆形式公共居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民族凝聚力大小
C.自然与人文因素差异 D.社会关系的演进
【答案】C
3.据考古发现,古代上、下埃及民居所筑造材料和建筑方式有明显不同:上埃及多用卵石筑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而下埃及则以木材为墙基,上面造木构架,以芦苇束编墙。这些差异主要是基于(  )
A.宗教的信仰程度 B.社会的等级观念
C.文化习俗的不同 D.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D
4.有学者把明清的中国城市分为“开封型城市”“苏杭型城市”“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其中,“开封型”城市属传统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苏杭型”城市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属于“群芳争艳”。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城市与乡村的差距在逐渐拉大
B.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已分离
C.南北方城市发展呈现不同态势
D.经济发展助推城市布局调整
【答案】D
5.如图是古罗马复合式公寓的图片,这一类型建筑在古罗马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古希腊文化的影响 B.适应气候类型的特点
C.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D.缓解人口剧增的需要
【答案】D
6.观察如图图片,影响民居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  )
古代两河流域民居(复原图) 古罗马高层住宅模型 湖南湘西吊脚楼 印第安人居住的圆锥形帐篷
A.当地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政治制度导向 D.商品贸易需要
【答案】A
7.14世纪后,意大利一些繁荣的城市里,诸如市政厅、学校、市场和育婴堂之类的公共建筑日益成为城市中心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甚至市政厅的底部不仅供等候办事的市民休息,还供市民集会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流
B.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规模扩大
C.宗教建筑已被公共建筑所取代
D.人文理念影响城市建筑取向
【答案】D
8.“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古罗马城市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与中国古代封建城市不同”。其“不同”表现在,西欧中世纪城市初建时(  )
A.是商业中心但并非政治中心
B.享有一定自治权
C.布局严整且基础设施较完备
D.具有较大的规模
【答案】A
9.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评析重建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的士麦那城时称:该城的建设者们在“铺设街道时并没有为排水渠留出空间。于是污物盖满整个街道,尤其是雨水横流之时”。这说明,当时的士麦那城(  )
A.忽视基础设施建设 B.城市规划存在局限
C.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D.居民住宅环境恶劣
【答案】B
10.殷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往往看不到整齐规划的城市布局,更像一个有围墙的农村。而到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之风盛行,随着商业的发展往往成了交换的中心城市。这反映了(  )
A.城市的经济功能加强
B.城市不再具备政治、军事职能
C.分封制崩溃的必然结果
D.建筑技术的进步
【答案】A
11.如图是半坡原始村落复原图,图中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
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
【答案】B
12.有史学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的领导者是(  )
A.手工业者和商人
B.农民和手工业者
C.封建骑士和商人
D.地主和手工业者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
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
《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 原因。
答案:(1)图一是北美大平原地区印第安人的帐篷,图二是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公共居所。
(2)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商业发达,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
(3)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