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三课时《不懂就要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让学生明白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精神。
3. 学习文中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孙中山宁可挨打也要弄懂书里意思的精神。
- 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2. 教学难点
- 体会文中描写孙中山心理活动的语句,感受其勤学好问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通过听写或认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简要复述。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质
1. 默读课文第 1 - 2 自然段,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向先生提问?
-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这种情况的感受,从而体会孙中山的困惑和对知识的渴求。
- 追问:孙中山当时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孙中山内心的纠结和犹豫。
2. 自由朗读第 3 - 7 自然段,孙中山是怎样向先生提问的?
- 找出描写孙中山提问时的动作和语言的句子,如“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 重点分析“壮着胆子”一词,让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壮着胆子?他在害怕什么?
-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孙中山提问的情景,感受他提问时的紧张和勇气。
- 引导学生体会孙中山对知识的渴望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3. 默读第 8 - 9 自然段,思考先生的态度是怎样的?
- 找出先生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 让学生对比先生前后态度的变化,讨论先生态度转变的原因。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先生最初的严厉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后来被孙中山的好学精神所打动。
4. 小组讨论:孙中山宁可挨打也要提问,你觉得他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小组的观点和理由。
-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引导:孙中山这种不懂就要问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虽然可能面临挨打,但只有勇于提问,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断进步。这种精神对他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三)深入探究,体会写法
1.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表现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品质的?
-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总结:通过具体事例,即孙中山向先生提问这件事,以及对孙中山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展现他的品质。
2. 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不懂就要问的经历,仿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 总结课文内容,再次强调不懂就要问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
-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 搜集关于勤学好问的名人故事,下节课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体会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精神,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