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娄底一中语文组刘忠诚2018/11/23阿Q正传1阿Q正传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岁的鲁迅,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开始接触物理、数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并阅读外国文学与科学著作。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一种自强、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学,同时强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的危机。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两年后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遇到了藤野严九郎先生那样关心自己的老师,但也不时受到歧视;特别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著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推文艺。 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和朋友们热烈地讨论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人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并于1903年、1907年、1908年公开发表了第一批论文,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鲁迅于1909年回国后,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将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才在朋友的鼓动下,提笔写了《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这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发表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鲁迅一发不可收,连续写了多篇小说,后来编为《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分别于1923年和1926年出版。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诗《野草》(作于1924-1926年,1927年出版)。《朝花夕拾》是对生命的童年时代(“朝花”)的回忆与重提:民间传说中的“无常”,父亲的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幼时的保姆“长妈妈”,一生坎坷的老友范爱农,等等。鲁迅是怀着温馨的爱去回忆的,从中显露出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类散文,是“梦”的产物:全书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梦见”为开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奇诡的世界:夜半时分的幻觉中听见“吃吃”的声音(《秋夜》);“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来“告别”(《影的告别》);青白的冰谷中看见“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死火》);“狗”追着“人”,大声质问,“人”拼命“逃跑”(《狗的驳诘》)……鲁迅把他在儿时敷演童话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借以表达自己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与心理,对人的生命进行更深层次的哲理思考。鲁迅对别人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读者也因此有机会借《野草》去窥见鲁迅灵魂的深处。
鲁迅在进行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又在《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杂文。五四前后,他在北京期间所写的杂文, 编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的杂文主要收在《而已集》里。1927年底,鲁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最后十年”的生命历程,并以主要精力进行杂文创作。先后出版有《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等。 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奉献出了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或是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女娲(《补天》)、后羿(《奔月》)或是历史中的圣贤人物:孔子、老子等等鲁迅的笔下却全都抹去了英雄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写射日英雄后羿当年的赫赫战功,而竭力写他功成名就“以后”,成为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鸟兽全被射死,再无用武之地,只能整日为吃食而奔波;被人们冷落、遗忘不说,学生也来暗算自己了,最后连老婆(嫦娥)也远走高飞:这“先驱者的命运”的思考与表现,发人深省。整部《故事新编》充满了鲁迅式的幽默,而骨子里仍然藏着固有的悲凉;此时的鲁迅正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身心交瘁之中,却能写出如此从容、洒脱的文字,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与艺术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这位本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 “民族魂”1、《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简介2、在《呐喊》这部小说里还塑造了哪些形象?明确:《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小城镇中的人物形象。如: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鲁迅的遗嘱 在现代所有的中国人中,鲁迅无疑是最为深刻而且最为独特的一个,他的遗嘱也是最为独特的一封。下面是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2018/11/23阿Q正传13鲁迅阿Q正传2018/11/23阿Q正传14《阿Q正传》的成因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2018/11/23阿Q正传152018/11/23阿Q正传16 “阿Q”已成了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嘲或讽刺他人的用语。《阿Q正传》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2018/11/23阿Q正传17第一章
鲁迅给阿Q作传,感到“万分的困难”。速读本章,想一想,为什么给阿Q作传是一件难事?2018/11/23阿Q正传181、“序”中交代了哪几个问题?
(1)文章的名目
(2)立传的通例
(3)阿Q的名字怎么写
(4)阿Q的籍贯2018/11/23阿Q正传192、第一节“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
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画出国人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揭出病根,唤醒沉睡的民众。出于责任感,不写出来,心里不得安生。
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018/11/23阿Q正传203、第二节:作者所引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本义是什么?作者取的是什么意思?
原意思是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作者取的是名目没有取出来,就难以下笔成文。
4、为何不厌其烦地罗列“传”?
人物低贱,所用文体卑下。
(批判“正名论”,讽刺主张保存“国粹”的遗老遗少们。) 2018/11/23阿Q正传215、“立传的通例”中赵太爷的神态、语言、动作如何?(分角色朗读、描述画面)
6、作者写赵太爷的一“抢”一“跳”,有何表现作用?
“抢”字表现出他的盛气凌人;“跳”字既显出他的恼怒、霸道的丑态,又突出了他内心浓重的封建等级观念。 2018/11/23阿Q正传227、 “你怎么会姓赵!”“你怎么配姓赵!”两句话的意思有何不同?
前者强调对方的地位身份低,后者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高,两句话中都包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
8、赵太爷是怎样的形象?
横行乡里、光天化日之下行凶打人、凶残横暴、骄横霸道、猖狂蛮横。 2018/11/23阿Q正传239、从行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主人公取名阿Q,其用意何在?
(1)提倡洋字,向“国粹”论挑战;
(2)“Q”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具有深刻的讽刺性。2018/11/23阿Q正传2410、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2018/11/23阿Q正传25第一章小结
第一章介绍了什么内容?
写阿Q的政治地位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
( “四无”: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 )
为何作传?
暴露国民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
给何人作传?
地位卑微、卑贱的普通国民。(典型人物)2018/11/23阿Q正传26 阿Q不属于任何可以归结的阶级,他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物,被列入“另册”的人物,不属于任何阶级的‘‘这一个”,是无法命名的人物。2018/11/23阿Q正传27第二章
1、“优胜记略”中“优胜”指什么?
隐含精神上的胜利,将小丑当英雄,具讽刺意味。——精神胜利法
2、阿Q “行状” “渺茫”在哪里?体现什么?
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
地位低下,无可依靠,处境悲惨,是一个流浪雇农,是社会中被压迫、被污辱的最底层的人。2018/11/23阿Q正传28 3、“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2018/11/23阿Q正传294、第四节:阿Q“又很自尊”,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矛盾心态?
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注意三个“可笑”)2018/11/23阿Q正传305、1-4节是对阿Q的总体介绍,第二章后面具体介绍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什么?
关于癞疮疤;赌博。
6、 “癞疮疤”事件中,为何讳?
对于 “口讷的骂” “力气小的打”“怒目而视”的态度体现什么?
自尊自负、欺软怕硬、圆滑无赖2018/11/23阿Q正传317、“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这样的话文中还有很多,试找出来)2018/11/23阿Q正传328、“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2018/11/23阿Q正传339、“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2018/11/23阿Q正传3410、“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如何做到转败为胜的?
自我摧残,病入膏肓、无可救药
11、“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12、学习了第二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讨论) 2018/11/23阿Q正传35第三章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2018/11/23阿Q正传36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趋炎附势。
3、“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
趋炎附势,奴性十足。中国人从来如此,他们景仰强暴,视人压迫人为当然。 2018/11/23阿Q正传37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可悲的结局,实际上是可悲的变态的奴性。
4、快速浏览下面的文字,记了阿Q哪些事?
(1)败在王胡手下;(2)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3)调戏小尼姑。 2018/11/23阿Q正传385、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是为什么?
这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6、“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
总处于被打的地位,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2018/11/23阿Q正传397、“君子动口不动手”体现什么?
无赖无能又一本正经,滑稽可笑。
8、“生平第一件的屈辱”是指什么?
败在王胡手下。
“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又是指什么?
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2018/11/23阿Q正传409、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懦弱卑怯
10、“轻松”“高兴”体现什么?
健忘、麻木2018/11/23阿Q正传4111、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12、“勋业”有什么意味?
小词大用、庄词谐用。体现对女性态度上的肮脏灵魂。 2018/11/23阿Q正传4213、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2018/11/23阿Q正传43阿Q性格十大方面: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阿Q性格十大方面:6、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8、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虚幻的幻想,用来自欺欺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处在优胜的地位来获得生存的精神支柱。
具体表现:
(1)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2)自尊自负,自卑无赖;
(3)比丑;
(4)受尽凌辱又凌辱别人;
(5)善于忘却。阿Q形象的意义:
像阿Q这样一个穷得只剩下万万不可脱的裤子的人,尚且有“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作为自己愚昧无知、保守落后的借口,那么其他一切境况略比阿Q好一点的人,就更有骄傲的资本,更可以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作为反对改革的理由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Q正传》震动了整个文坛和社会,那些穷极无聊的官僚、地主、政客,惶惶不可终日,疑心阿Q写的是自己;而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从中得到警醒,得到觉悟,从而得到疗救。作业1、请根据课本内容依次分析以下人物形象:
赵太爷
赵秀才
假洋鬼子
2、给“精神胜利法”下个完整的定义,并举两到三个现实生活中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