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8:11:19

文档简介

十六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35分钟 65分)
1.(3分)(2024·曲靖高一检测)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是 (  )
A.天京事变 B.《北京条约》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解析】选C。据材料“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通过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故选C;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京条约》是清政府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材料不符,排除B;《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与材料不符,排除D。
【补偿训练】
某史学家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解析】选A。农民最关注的是土地问题,因此平均分配土地对农民最具吸引力,故选A,B、C、D与主旨不符,排除。
2.(3分)(2024·临沂高一检测)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者都 (  )
A.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反对外来势力侵略
D.因脱离现实而无法实施
【解析】选D。《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资政新篇》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因为战乱环境无法实施,故选D;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只有《资政新篇》,排除A;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的只有《资政新篇》,排除B;反对外来势力侵略只在《资政新篇》中有提及,排除C。
【拓展延伸】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来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农民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3.(3分)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
A.发展资本主义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行男女平等
【解析】选A。《资政新篇》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小农经济理想天国的体现,故选A;《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有田同耕”,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中无论是土地的分配还是选官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排除D。
4.(3分)1864 年,两江、直隶、陕甘、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巡抚等都出自湘淮系。这反映了 (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
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1864年,很多地区的总督、巡抚都出自湘淮系,结合所学太平天国的史实可知,由于清政府允许汉族地主阶级组织地方团练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镇压,壮大了李鸿章淮军和曾国藩湘军的力量,即汉族官僚集团崛起,故而督抚多出自湘淮系,故选D;材料强调督抚多出自湘淮系,体现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系的作用,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无关,排除A;推行洋务新政与大量地区督抚出自湘淮系无关,排除B;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中国并未出现地方割据局面,排除C。
5.(3分)近代清廷开展的某一运动,企图在适合和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来实现发展近代生产方式的历史任务。可见,该运动实质上是清廷的 (  )
A.“自强”运动 B.“自救”运动
C.近代化运动 D.“求富”运动
【解析】选B。据材料“企图在适合和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来实现发展近代生产方式的历史任务”可以判断该运动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故选B;“自强”只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并非其实质,排除A;洋务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是其客观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C;“求富”也是洋务运动的口号,并非实质,排除D。
【补偿训练】
晚清时期,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开办洋务新政的初衷是 (  )
A.维护封建统治    B.实现制度变革
C.挽救民族危局 D.增强自身实力
【解析】选A。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制度,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6.(3分)(2024·天津高一检测)李鸿章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弱的现状,“必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  )
A.天津机器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解析】选B。洋务运动在“求富”的思想下创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中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民用企业的代表,故选B;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及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在“自强”思想下创办的官办军事工业,排除A、C、D。
【补偿训练】
洋务新政时期的一则宣传材料这样描述:“西人来,轮船开,华人局面从此推,官商协力广招徕。轮飙往复江海隈,局中气象何崔巍,利权独揽钦奇才。”下列企业中,属于“官商协力”开办的是 (  )
A.福州船政局 B.天津机器局
C.上海轮船招商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解析】选C。据本题材料“官商协力”可知,强调的是官商合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采用的形式是官商合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排除A;天津机器局是官办军用工业,排除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排除D。
7.(3分)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
A.改变了封建统治
B.促进了政治民主化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推动了经济工业化
【解析】选D。洋务运动发展近代交通,有利于商品流通、贸易发展、近代工业的进步,故选D;“改变了”不合史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A;“政治民主化”不合史实,洋务运动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实现了”不合史实,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
8.(3分)(2024·福州高一检测)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关注的历史事件是 (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解析】选C。据材料“筹边”“湖湘子弟满天山”可知,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率兵赶走了英国支持的、入侵新疆的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故选C;A、B、D均与“天山”“玉门关”无关,排除。
9.(3分)1885年,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建立台湾省。这一举措体现了清政府 (  )
A.适应战时的需要 B.统治危机的加深
C.主权意识的增强 D.边疆危机的解除
【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法军进攻台湾后被击溃。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对台湾的管辖,表明清政府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权意识增强,故选C;台湾建省时中法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清政府在台湾设省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B;这时期仍然存在边疆危机,排除D。
【补偿训练】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次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当时 (  )
A.清朝统治由盛转衰   B.边疆危机严重
C.地方势力膨胀 D.鸦片走私猖獗
【解析】选B。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故选B;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后期衰象更为明显,排除A;晚清地方势力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D。
10.(3分)康有为说“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与此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解析】选C。《马关条约》中有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的规定,故选C;《南京条约》中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没有割让台湾的规定,排除A;《北京条约》规定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无“割台”之事,排除B;《天津条约》没有割地的内容,排除D。
【深化点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开始变革军事制度。
11.(3分)1895年,日本侵入台湾,留台清军与台湾义勇军一起,展开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留台的清军将领是 (  )
A.林则徐 B.刘永福
C.邓世昌 D.左宗棠
【解析】选B。1895年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武装抗日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故选B;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办译馆,汇译《四洲志》等书稿,排除A;邓世昌是北洋舰队“致远舰”的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排除C;左宗棠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企业,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排除D。
12.(3分)19世纪末,英国与清政府达成一项照会,不得将长江流域租给他国。其后英国又与俄国在瓜分铁路利权上达成协议:“英在扬子江一带承办铁路之事,俄不阻隔;俄在长城以北承办铁路之事,英不阻隔。”这反映了 (  )
A.清朝政府完全丧失了主权
B.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C.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D.列强在华利益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B。题干体现的是19世纪末英、俄强租租借地,且英、俄相互认同对方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故选B;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拥有一定的主权,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排除C;题干讲的是英、俄相互认同彼此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排除D。
13.(3分)(2024·北海高一检测)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三点原则:第一,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第二,不能全盘否定;第三,注重其推动历史的作用。下列史事符合第一条原则的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抗击英法洋枪队执行反帝的任务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解析】选D。《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符合材料中的第一条原则,故选D;《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鲜明的近代风格,是农民阶级的产物,排除A;抗击英法洋枪队执行反帝的任务,符合材料中的第三条原则,排除B;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属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符合材料中的第三条原则,排除C。
【深化点拨】《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14.(3分)1866年,左宗棠在《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中指出,福州船政局创办后“比及五年,成船稍多”,即可布置沿海各省,“遥卫津沽”;无事之时,可以用来转运漕粮,发展贸易。据此可知,左宗棠 (  )
A.具有富国强兵意识
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C.着手创办民用企业
D.筹划解决西北边疆危机
【解析】选A。据材料“可以用来转运漕粮,发展贸易”可知左宗棠主张发展海运事业,具有富国意识,由材料“比及五年,成船稍多”“即可布置沿海各省”可知左宗棠主张加强海防,强化海军军事实力,具有强兵意识,所以左宗棠具有富国强兵意识,故选A;左宗棠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排除B;福州船政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C;材料内容与洋务运动有关,与解决西北边疆危机无关,排除D。
15.(3分)(2024·汕尾高一检测)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  )
A.使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对政治制度有所突破
C.找到了强国正确道路
D.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解析】选D。据材料“洋务运动……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选D;“普遍觉醒”不合时空,洋务运动时民族意识不浓厚,排除A;“有所突破”不合史实,应为“没有突破”,排除B;“正确道路”不合史实,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其失败是必然的,排除C。
【补偿训练】
1899年,开平矿务局技术顾问、美国工程师胡佛调查发现,矿务局为内部每位官员都配备马匹,花费巨大但实际上很少用得上,中国职员也决不同意任何减薪,只因为这样很“丢面子”。这从侧面反映出 (  )
A.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技术
B.洋务企业未采用现代化经营方式
C.晚清近代化转型极其艰难
D.洋务运动将面临失败的必然结局
【解析】选C。据材料分析可知,近代中国官办企业管理方式和薪资分配方面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大,侧面反映出晚清近代化转型极其艰难,故选C;材料只是强调美国工程师胡佛调查发现的开平矿务局企业管理内容,不涉及技术问题,排除A;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企业在管理上仍然沿用封建衙门式的体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具有腐朽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1895年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
16.(3分)《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请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日军在攻台战役中,感叹“有全台皆兵之感”。材料反映出台湾人民 (  )
A.强烈民族认同感 B.同情清廷战败
C.斗争取得了胜利 D.内部矛盾激烈
【解析】选A。据材料“台湾人民……请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可知,台湾人民强烈反对台湾被割让,不愿脱离祖国,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故选A;“同情清廷战败”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台湾被割让后,台湾人民“哭声震天”,排除B;“斗争取得了胜利”不合史实,台湾最终被日本割占,排除C;“内部矛盾激烈”不合题意,与题干“有全台皆兵之感”,共同反对日本相悖,排除D。
【补偿训练】
《马关条约》一签订,割台消息便传到台湾,台湾人民相继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湾绅民还联名发布檄文,声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材料表明,台湾人民 (  )
A.民族意识觉醒 B.反抗取得胜利
C.旨在推翻清政府 D.维护了领土完整
【解析】选A。台湾人民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发布檄文,表示宁可战死也不愿拱手将台湾让给日本,这表明台湾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A;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意,排除B;由“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可知,这是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决心,而不是要推翻清政府,排除C;由于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并未成功,所以并未能维护领土完整,排除D。
17.(3分)(2024·天津高一检测)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  )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列强相互勾结,就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获取铁路筑路权等问题达成协议,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英国未在1896年和1898年发动侵华战争,排除A;材料不仅涉及山东,只提及列强图谋瓜分云南、四川等地,排除C;日本图谋将福建作为“势力范围”,并未放弃参与瓜分中国,排除D。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阳铁厂于1891年8月开始兴建,1894年6月28日开炉。 开工之初,汉阳铁厂生产不畅,1895年仅生产铁4 360吨、钢680吨。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廷财政困难,提出招商承办。汉阳铁厂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办。 官督商办后,为解决燃料和钢质量问题,汉阳铁厂决定改采江西萍乡煤矿,并改造和扩建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于1907年改造完成,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长,除向芦汉、正太等铁路提供钢轨外,还向美国、日本和南洋群岛出口产品。1915年,汉阳铁厂从德国引进1座日产生铁250吨的高炉(4号高炉),并于1917年建成。一战期间生产最忙碌时,汉阳铁厂开日产250吨高炉2座、日产100吨高炉2座、日产30吨平炉7座,每日约产生铁700吨、钢200吨。 1917年汉阳铁厂铁钢达最高产量,合计192 582吨。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汉阳铁厂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21年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致使近5万吨钢轨报废,炼钢、炼铁先后停炉,至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
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1)根据材料,指出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阳铁厂最终“全部停产”。(10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开工之初,汉阳铁厂生产不畅,1895年仅生产铁4 360吨、钢680吨”“1917年汉阳铁厂铁钢达最高产量,合计192 582吨。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汉阳铁厂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进行分析。第(2)题从中国当时的产业、人才储备、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农业文明的特点等角度分析。
答案:(1)发展历程:办厂之初规模小,官督商办之后规模扩大,出口盈利,到1917年产量达到最高,一战后亏损并至1924年停产。
(2)简评:当时中国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制度均不能支持近代钢铁企业的发展;当时的社会性质难以保障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人士在中国农业文明和以手工小作坊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希望建立大机器工业和近代化的生产方式,并不现实。十六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3分)(2024·曲靖高一检测)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是 (  )
A.天京事变 B.《北京条约》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补偿训练】
某史学家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2.(3分)(2024·临沂高一检测)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者都 (  )
A.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反对外来势力侵略
D.因脱离现实而无法实施
【拓展延伸】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1)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提不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来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农民具有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3.(3分)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
A.发展资本主义
B.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行男女平等
4.(3分)1864 年,两江、直隶、陕甘、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巡抚等都出自湘淮系。这反映了 (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
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5.(3分)近代清廷开展的某一运动,企图在适合和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来实现发展近代生产方式的历史任务。可见,该运动实质上是清廷的 (  )
A.“自强”运动 B.“自救”运动
C.近代化运动 D.“求富”运动
【补偿训练】
晚清时期,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开办洋务新政的初衷是 (  )
A.维护封建统治    B.实现制度变革
C.挽救民族危局 D.增强自身实力
6.(3分)(2024·天津高一检测)李鸿章认为,要改变中国贫弱的现状,“必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  )
A.天津机器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补偿训练】
洋务新政时期的一则宣传材料这样描述:“西人来,轮船开,华人局面从此推,官商协力广招徕。轮飙往复江海隈,局中气象何崔巍,利权独揽钦奇才。”下列企业中,属于“官商协力”开办的是 (  )
A.福州船政局 B.天津机器局
C.上海轮船招商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7.(3分)张之洞掌管湖北期间,建设长江中游交通网;左宗棠掌管福建期间,大力发展当地沿海区域的航海业。据此可知,洋务运动 (  )
A.改变了封建统治
B.促进了政治民主化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推动了经济工业化
8.(3分)(2024·福州高一检测)有诗云:“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关注的历史事件是 (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中俄签订《伊犁条约》
C.左宗棠收复新疆
D.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
9.(3分)1885年,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建立台湾省。这一举措体现了清政府 (  )
A.适应战时的需要 B.统治危机的加深
C.主权意识的增强 D.边疆危机的解除
【补偿训练】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次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当时 (  )
A.清朝统治由盛转衰   B.边疆危机严重
C.地方势力膨胀 D.鸦片走私猖獗
10.(3分)康有为说“已而东师大辱,遂有割台补款之事”。与此有关的近代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深化点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开始变革军事制度。
11.(3分)1895年,日本侵入台湾,留台清军与台湾义勇军一起,展开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侵略的坚强意志。留台的清军将领是 (  )
A.林则徐 B.刘永福
C.邓世昌 D.左宗棠
12.(3分)19世纪末,英国与清政府达成一项照会,不得将长江流域租给他国。其后英国又与俄国在瓜分铁路利权上达成协议:“英在扬子江一带承办铁路之事,俄不阻隔;俄在长城以北承办铁路之事,英不阻隔。”这反映了 (  )
A.清朝政府完全丧失了主权
B.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C.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D.列强在华利益之间的矛盾
13.(3分)(2024·北海高一检测)学者张海鹏提出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三点原则:第一,不能将其看作传统的农民起义,要关注其鲜明的近代风格;第二,不能全盘否定;第三,注重其推动历史的作用。下列史事符合第一条原则的是 (  )
A.《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分配社会财富
B.抗击英法洋枪队执行反帝的任务
C.席卷半个中国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
D.《资政新篇》提出新社会经济政策
【深化点拨】《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14.(3分)1866年,左宗棠在《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中指出,福州船政局创办后“比及五年,成船稍多”,即可布置沿海各省,“遥卫津沽”;无事之时,可以用来转运漕粮,发展贸易。据此可知,左宗棠 (  )
A.具有富国强兵意识
B.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C.着手创办民用企业
D.筹划解决西北边疆危机
15.(3分)(2024·汕尾高一检测)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  )
A.使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B.对政治制度有所突破
C.找到了强国正确道路
D.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补偿训练】
1899年,开平矿务局技术顾问、美国工程师胡佛调查发现,矿务局为内部每位官员都配备马匹,花费巨大但实际上很少用得上,中国职员也决不同意任何减薪,只因为这样很“丢面子”。这从侧面反映出 (  )
A.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技术
B.洋务企业未采用现代化经营方式
C.晚清近代化转型极其艰难
D.洋务运动将面临失败的必然结局
16.(3分)《马关条约》签署后,台湾人民“涌入衙署,哭声震天”,请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向清政府转达台湾属倭“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惨至极!”日军在攻台战役中,感叹“有全台皆兵之感”。材料反映出台湾人民 (  )
A.强烈民族认同感 B.同情清廷战败
C.斗争取得了胜利 D.内部矛盾激烈
【补偿训练】
《马关条约》一签订,割台消息便传到台湾,台湾人民相继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湾绅民还联名发布檄文,声称:“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材料表明,台湾人民 (  )
A.民族意识觉醒 B.反抗取得胜利
C.旨在推翻清政府 D.维护了领土完整
17.(3分)(2024·天津高一检测)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这表明 (  )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阳铁厂于1891年8月开始兴建,1894年6月28日开炉。 开工之初,汉阳铁厂生产不畅,1895年仅生产铁4 360吨、钢680吨。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廷财政困难,提出招商承办。汉阳铁厂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办。 官督商办后,为解决燃料和钢质量问题,汉阳铁厂决定改采江西萍乡煤矿,并改造和扩建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于1907年改造完成,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增长,除向芦汉、正太等铁路提供钢轨外,还向美国、日本和南洋群岛出口产品。1915年,汉阳铁厂从德国引进1座日产生铁250吨的高炉(4号高炉),并于1917年建成。一战期间生产最忙碌时,汉阳铁厂开日产250吨高炉2座、日产100吨高炉2座、日产30吨平炉7座,每日约产生铁700吨、钢200吨。 1917年汉阳铁厂铁钢达最高产量,合计192 582吨。一战后,钢铁价格剧跌,国内军阀混战,汉阳铁厂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21年民国政府改变钢轨标准,致使近5万吨钢轨报废,炼钢、炼铁先后停炉,至1924年汉阳铁厂全部停产。
——摘编自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
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1)根据材料,指出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阳铁厂最终“全部停产”。(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