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8:29:32

文档简介

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保定高一检测)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这些举措 (  )
A.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
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D.增强了治理南方地区的实力
【补偿训练】
(2023·南通高一检测)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设立云南郡,派官员进行管理,他们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蜀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任用当地原住民治理地方。这些措施 (  )
A.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B.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C.开创了中央管理云南的先河
D.稳固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2.(3分)有学者指出:董卓的军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据此可知 (  )
A.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
B.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主导
C.汉族文化呈现游牧特征
D.割据战争促进民族交融
3.(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 (  )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4.(3分)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
A.羌族 B.匈奴
C.氐族 D.女真族
5.(3分)如图反映了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的情况
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  )
A.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B.江南士族垄断政权
C.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
D.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6.(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 (  )
A.北魏 B.北齐 C.南齐 D.元
7.(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赵翼《廿二史劄记》记载:“江左诸帝乃皆出自素族……其他立功立事,为国宣力者,亦皆出于寒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东汉军阀割据 B.西晋分封宗族
C.东晋门阀专权 D.南朝士族衰落
【补偿训练】
南朝宋、齐时期,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同时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这反映了 (  )
A.寒人成为治国核心
B.考试选官制正式确立
C.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D.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8.(3分)(2024·无锡高一检测)据谭其骧先生估计,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约160年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来自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疆域开拓 B.社会环境动荡 
C.南方得到开发 D.人地矛盾突出
9.(3分)(2024·德州高一检测)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这一局面的出现 (  )
A.强化了南北对峙
B.为士族专权提供了助力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10.(3分)下列措施反映了 (  )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鼓励与汉族通婚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玄宗改革 D.王安石变法
【深化点拨】鲜卑统治者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政治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3分)下图是河西地区魏晋墓葬壁画中的采桑图。该图可以直接佐证 (  )
A.孝文帝改革的举措 B.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 D.当地的丝织业发达
12.(3分)(2024·广州高一检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胡饼深受南北方人们喜爱,王羲之曾“坦腹东床啮胡饼”,晋朝王长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
A.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B.民族交融加强
C.南北饮食习惯相同
D.对外交流频繁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洛阳高一检测)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人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
A.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迁徙到边疆
B.西晋的史料记载缺乏客观
C.内迁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已经完成
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14.(3分)(2024·新疆适应性测试)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  )
士族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颍川 庾氏 庾峻、庾纯、庾阐 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
颍川 钟氏 钟繇、钟会 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河东 裴氏 裴驷、裴子野 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
琅琊 王氏 王敦、王导、王羲之 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
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
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
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15.(3分)(2024·郑州高一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矿冶、丝织、制瓷、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由此推知,当时(  )
A.南方民族交融成效更为明显
B.经济重心已明显向南方转移
C.北方各项建设均落后于南方
D.人口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拓展延伸】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使得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战乱、分裂的局面下,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占主体地位。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6.(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数量增多,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当时北魏 (  )
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
B.农耕文化取得主导地位
C.游牧文化逐渐消亡
D.吸取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17.(3分)据史料记载,北魏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而同一时期的南朝,政府已转向以铜钱为主要的征税形式。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
A.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
C.北方社会分裂局势动荡
D.南北方商品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18.(14分)(2024·济南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此后,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
——李文梁《孝文改制及其对北方民族
大融合的影响》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时期北魏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过程中呈现的特点。(4分)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35分钟 65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保定高一检测)刘备入川后,恢复盐铁官营,发展水利事业,实行屯田制;孙权立足江东后,推广两牛一犁的“耦耕法”,广行屯田,与“海外交往范围辽阔”。这些举措 (  )
A.扩大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
B.推动了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C.加剧了南方地区的人地矛盾
D.增强了治理南方地区的实力
【解析】选D。东汉末年,刘备入川后发展农业和水利事业与孙权立足江东后,发展农业、贸易及工商业,这都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南方地区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D正确;北方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A;这些举措的出现是在三足鼎立局面形成之后推行的,排除B;当时南方地广人稀,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排除C。
【补偿训练】
(2023·南通高一检测)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设立云南郡,派官员进行管理,他们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蜀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任用当地原住民治理地方。这些措施 (  )
A.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B.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C.开创了中央管理云南的先河
D.稳固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解析】选B。诸葛亮设立云南郡,改进了云南地区的农业技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北方的战争与动荡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材料并未提及,排除A;“开创……先河”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D。
2.(3分)有学者指出:董卓的军队主要来自羌族,刘备、曹操部队中有大量幽州乌桓胡骑。据此可知 (  )
A.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
B.少数民族文化占据主导
C.汉族文化呈现游牧特征
D.割据战争促进民族交融
【解析】选D。东汉末年许多汉族军阀的军队中有少数民族的士兵,说明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D正确;材料未反映文化认同,排除A;东汉末年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占据主导,汉族文化也没有呈现游牧的特征,排除B、C。
3.(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 (  )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解析】选C。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西晋,C正确;北魏不是统一王朝,排除A;东晋在西晋之后,而且偏安南方,排除B;前秦不是统一王朝,排除D。
4.(3分)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在内迁的少数民族中灭掉西晋的是 (  )
A.羌族 B.匈奴
C.氐族 D.女真族
【解析】选B。匈奴建立的前赵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B正确;羌族、氐族和女真族并没有灭掉西晋,排除A、C、D。
5.(3分)如图反映了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的情况
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  )
A.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B.江南士族垄断政权
C.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
D.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解析】选A。与西晋时期相比,在东晋时期,出身高门士族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比例有很大程度增加,反映出高门士族对中央决策影响力的增大,这从侧面说明此时期专制皇权势力的削弱,故选A;题干扇形图述及的是高门士族,而并不是特指江南士族,排除B;题干并没有述及他们与皇权之间的“制衡”关系,排除C;题干扇形图述及的是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情况,而不是“分权”,排除D。
6.(3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 (  )
A.北魏 B.北齐 C.南齐 D.元
【解析】选C。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其中空格是南齐,C正确;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后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东魏被北齐取代,排除A、B;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排除D。
7.(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赵翼《廿二史劄记》记载:“江左诸帝乃皆出自素族……其他立功立事,为国宣力者,亦皆出于寒人。”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东汉军阀割据 B.西晋分封宗族
C.东晋门阀专权 D.南朝士族衰落
【解析】选D。当时帝王都不是士族出身,而功臣也多出自寒族,说明当时士族逐渐衰落,故选D;材料反映的不是军阀割据,不属于分封宗族,也不是专权,排除A、B、C。
【补偿训练】
南朝宋、齐时期,寒人充当中书舍人,专掌军国机要,夺取了至关重要的中书省大权,同时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这反映了 (  )
A.寒人成为治国核心
B.考试选官制正式确立
C.中央机构权力失衡
D.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解析】选D。南朝宋、齐时期,寒人的地位得到提升,冲击了门阀政治,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D正确。世家大族影响力依然很大,故寒人成为治国核心不符合魏晋时期的特征,排除A;此时的选官制度仍为九品中正制,排除B;材料涉及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任职变化,与中央机构权力失衡无关,排除C。
8.(3分)(2024·无锡高一检测)据谭其骧先生估计,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约160年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来自北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家疆域开拓 B.社会环境动荡 
C.南方得到开发 D.人地矛盾突出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促进了南方开发,故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国家疆域不可能开拓到南方,排除A;南方得到开发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此时北方连年战乱,造成人少地多,“人地矛盾突出”说法错误,排除D。
9.(3分)(2024·德州高一检测)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这一局面的出现 (  )
A.强化了南北对峙
B.为士族专权提供了助力
C.消除了民族矛盾
D.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解析】选D。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故选D。“强化了南北对峙”不符合史实,民族交融可以缓和南北方的矛盾,排除A;北魏孝文帝改革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可知北方士族刚出现,没有形成士族专权,排除B;民族交融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不是消除了民族矛盾,排除C。
10.(3分)下列措施反映了 (  )
迁都洛阳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鼓励与汉族通婚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玄宗改革 D.王安石变法
【解析】选B。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说汉语、穿汉服,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B正确;商鞅变法、唐玄宗改革以及王安石变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
【深化点拨】鲜卑统治者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政治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3分)下图是河西地区魏晋墓葬壁画中的采桑图。该图可以直接佐证 (  )
A.孝文帝改革的举措 B.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C.北方农耕经济发展 D.当地的丝织业发达
【解析】选C。河西地区魏晋墓葬壁画中的采桑图,反映了河西地区丝织生产的发展情况,体现出北方农耕经济发展,C正确;孝文帝改革的举措主要是汉化措施,与材料不符,排除A;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主要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B;材料未体现该地与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得出当地的丝织业发达,排除D。
12.(3分)(2024·广州高一检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胡饼深受南北方人们喜爱,王羲之曾“坦腹东床啮胡饼”,晋朝王长文“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这反映出这一时期 (  )
A.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B.民族交融加强
C.南北饮食习惯相同
D.对外交流频繁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方人都可以吃到胡饼,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发展和对外交流,也无法得出南北饮食习惯相同,排除A、C、D。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洛阳高一检测)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人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
A.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迁徙到边疆
B.西晋的史料记载缺乏客观
C.内迁各少数民族封建化已经完成
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解析】选D。魏晋时期频繁的人口迁徙和激烈的民族冲突使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使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制度、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故选D;魏晋时期民族迁徙主要以少数民族内迁为主,排除A;鲜卑人、匈奴人对华夏文化的认可符合魏晋时期民族交融的社会阶段特征,排除B;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涉及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文化认同和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排除C。
14.(3分)(2024·新疆适应性测试)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  )
士族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颍川 庾氏 庾峻、庾纯、庾阐 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
颍川 钟氏 钟繇、钟会 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河东 裴氏 裴驷、裴子野 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
琅琊 王氏 王敦、王导、王羲之 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
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
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
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解析】选A。据材料“儒学造诣很深”“山水诗之先驱”“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文章为后世所推崇”“工于书法……文学修养甚高”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在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故选A;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士族门阀政治,不属于贵族政治,“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促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材料主要涉及士族在思想和文学领域的成就,并没有关于削弱了皇帝的权威的描述,D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3分)(2024·郑州高一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政权更替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土地大量开垦,农业发展迅速,矿冶、丝织、制瓷、造船等手工行业也有较大进步。由此推知,当时(  )
A.南方民族交融成效更为明显
B.经济重心已明显向南方转移
C.北方各项建设均落后于南方
D.人口流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选D。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促使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南方经济发展,故选D;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此时南方经济初步发展,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B;“均落后于南方”说法错误,排除C。
【拓展延伸】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迅速开发,中原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使得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战乱、分裂的局面下,商品经济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占主体地位。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同时也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6.(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数量增多,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当时北魏 (  )
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
B.农耕文化取得主导地位
C.游牧文化逐渐消亡
D.吸取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解析】选D。北魏早期墓葬壁画反映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后期墓葬壁画则更多描绘汉族生活场景,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学习汉族制度文化,大力推动民族交融,鲜卑民族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壁画内容也越来越多地描绘汉族生活场景,故选D;材料未体现墓葬壁画风格多元,也无法说明农耕文化取得主导地位,排除A、B;“消亡”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
17.(3分)据史料记载,北魏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而同一时期的南朝,政府已转向以铜钱为主要的征税形式。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
A.北方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比较明显
C.北方社会分裂局势动荡
D.南北方商品经济水平存在差异
【解析】选D。南北朝时期,货币在南北方财政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南朝政府已大量使用铜钱交税,而北方交税则主要是粮与布两种形式,这一差异反映了当时南方商品经济水平高于北方,故选D;当时北方依然是全国经济重心,故排除A、B;北魏统一了北方,排除C。
18.(14分)(2024·济南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此后,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
——李文梁《孝文改制及其对北方民族
大融合的影响》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时期北魏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过程中呈现的特点。(4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及地图信息可知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第(2)题据材料二“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可知,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封建化以及民族融合;据材料二“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可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第(3)题据材料图片内容可知,胡人身着汉服,汉人制作胡食,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彼此交融;材料图片涉及饮食、服饰方面,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涉及面多。
答案:(1)变化:迁都。
(2)影响: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封建化以及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3)特点:相互学习,彼此交融;涉及面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