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过程性评价·核心概念专练
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35分钟 65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南昌高一检测)“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了绝对化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中国已发现最早学会用火的古人类( )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B.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从事渔猎和采集
D.制作精美的玉器
【解析】选C。学会用火是旧石器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人类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故选C;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属于新石器时代,与材料不符,排除B;制作精美的玉器,也属于新石器时代,与材料不符,排除D。
【补偿训练】
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捡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由此可知 ( )
A.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提高了劳动效率
C.人类尚不懂得制造工具
D.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解析】选A。材料“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捡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反映的是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故选A。
2.(3分)如图是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 ( )
A.小麦 B.稻米
C.大豆 D.玉米
【解析】选B。河姆渡遗址处于中国长江流域,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所以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稻米,B正确;小麦的原产地是西亚,且小麦多种植于中国北方地区,排除A;大豆主要种植在中国北方地区,与材料不符,排除C;玉米是明朝时期才引入我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3.(3分)与下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是 ( )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出土了大量彩绘陶器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解析】选A。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了仰韶文化时期,其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故选A。
4.(3分)下图是发现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它应属于 ( )
A.旧石器时代 B.“万邦”时代
C.奴隶制国家 D.封建制国家
【解析】选B。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陶寺遗址是“万邦”时代的典型代表,故选B;旧石器时代没有阶级分化,排除A;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排除C;封建制国家具备完整的国家形态,而不是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D。
5.(3分)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 )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解析】选B。所示为“万邦”时代的相关史料记载。“置万国”“执玉帛者万国”“诸侯万国”“黄帝时万诸侯”等都表明当时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故B正确;题干没有“多元一体”的相关信息,A错误;当时尚未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C错误;题干也没有“家国同构”的信息,D错误。
6.(3分)(2024·上海高一检测)《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它是 ( )
A.井田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解析】选D。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由此可知,与“选贤与能”相关的是禅让制,D正确;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世袭制是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的传承,排除B;分封制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
7.(3分)商朝是依靠一系列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统治者创立了 (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解析】选B。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故选B;禅让制是夏朝以前的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排除A、C、D。
8.(3分)2024年2月26日,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全景式展示了商代的伟大成就。这一时期(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出现了成熟的文字
C.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D.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解析】选B。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一种成熟的文字,故选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发生在夏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极少,排除A、C、D。
9.(3分)(2024·大连高一检测)研究发现,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大量出现商王“受年”“受禾”“求雨”“省黍”等字样。这反映了商代 ( )
A.王权至高无上 B.农业的重要性
C.占卜主题多样 D.甲骨文的成熟
【解析】选B。材料中“年”“禾”“雨”“黍”等与农业相关的词语,说明了此时的农业生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材料反映了商代农业的重要性,B正确;材料中没有商代王权至高无上的相关论述,排除A;材料中卜辞主题均集中在农业,无法看出主题多样,排除C;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甲骨文成熟的结论,排除D。
【补偿训练】
(2023·昆明高一检测)商朝在中央专设司土一职,主要负责划分土地种类、审定税赋等级。由此可知,商代 ( )
A.小农经济得到了发展
B.重视对农业的管理
C.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解析】选B。商朝设立司土一职,负责划分土地种类、审定税赋等级,这表明商朝重视对农业的管理,B正确;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A;商代尚未确立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商朝设立司土一职并不能证明商代农业经济高度发达,排除D。
10.(3分)(2023·江苏合格考)史书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 ( )
A.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不相干
B.因诸侯立家,故诸侯永远是小宗
C.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D.“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反映了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故D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错误;诸侯相对于卿大夫来说是大宗,故B错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故C错误。
11.(3分)下表为《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表,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
晋 成王弟叔虞
卫 武王弟康叔
鲁 武王弟周公旦
齐 功臣姜尚
宋 殷商后代微子
燕 武王弟召公
A.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B.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
C.实现统治权的高度集中
D.以王室为主要分封对象
【解析】选D。据《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表中信息可知,分封的诸侯国的类型有亲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从数量上看,分封以同姓亲族为多,故选D;题中信息不能体现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排除A;分封的目的是巩固统治,而不是维护礼乐秩序,排除B;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强的独立性,“实现统治权的高度集中”与史实不符,排除C。
12.(3分)(2024·武汉高一检测)《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 ( )
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
【解析】选B。材料描述了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同养公田”体现了井田制下的经营方式,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故选B;铁农具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材料未体现以血缘亲疏为核心的宗法制,也未涉及手工业经营方式,排除C、D。
【深化点拨】正确认识井田制度
(1)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其出现于商朝,西周时发展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苏州高一检测)“琮琮”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它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身上的纹理形态取自良渚稻作文化中的稻穗,头饰的“神人兽面纹”取自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这一设计 ( )
A.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B.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
C.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解析】选A。“琮琮”的角色设计来自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这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A正确;“兼收并蓄”表现了中华文明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多元一体”指的是中华文明存在多个来源同时形成统一的文化共同体,但是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14.(3分)《吴越春秋》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 ( )
A.宗法制逐步形成 B.分封制雏形形成
C.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
【解析】选D。据材料“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城郭,且城郭具有防卫和居住功能,这表明当时国家机器雏形产生,故选D;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形成于西周,排除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鲧时期夏朝尚未建立,禹建立夏朝,排除C。
15.(3分)(2023·百色高一检测)下表为《诗经》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诗经》 ( )
内 容 编 目
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 《诗经·大雅·文王》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诗经·大雅·生民 之什》
此令(意即好或善)兄弟,绰绰有余。不令兄弟,变相为癒(意即害) 《诗经·小雅·角弓》
A.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
B.主张削弱诸侯势力
C.对诸侯争霸进行劝导
D.主张约束民众行为
【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诗经》宣扬宗族观念、大宗观念,提倡宗族内部兄弟和睦,由此可知其受宗法观念影响,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削弱诸侯势力,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宗族观念,与诸侯争霸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提及约束民众,排除D。
16.(3分)(2024·漳州高一检测)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地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 ( )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解析】选C。据题干“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可知,代表神权势力的卜、巫也是政府官员,表明神权与政权相结合,故选C;“原始民主色彩”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决策带有神秘色彩,排除A;“高度集中”不合史实,商周时期君主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权力,排除B;“矛盾尖锐”不合史实,应为“相互依存”,排除D。
17.(3分)(2023·全国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解析】选C。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正确;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
——吕克勤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制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
(1)据材料一,说明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的史料价值。(8分)
(2)据材料二,概述夏代中国经济的历史信息。(6分)
【解析】第(1)题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藏及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等;遗物指遗留下的各种工具、武器、日用器物及装饰等。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大汶口文化已出现不平等现象。第(2)题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我国奴隶制农业已经产生并发展,由出土文物佐证历史结论,可得出农业在夏代的地位以及当时农业工具等信息。
答案:(1)随葬品多少与种类的差异表明大汶口文化已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也可能产生了阶级压迫现象。
(2)奴隶制经济繁荣,农业是当时主要生产部门,工具主要是木、石、骨等材质,粟、黍是主要农作物,家畜饲养业发达,六畜俱全。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基础全面练】
1.(3分)(2024·南昌高一检测)“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了绝对化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中国已发现最早学会用火的古人类( )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B.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C.从事渔猎和采集
D.制作精美的玉器
【补偿训练】
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捡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由此可知 ( )
A.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提高了劳动效率
C.人类尚不懂得制造工具
D.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2.(3分)如图是1973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猪纹陶钵,这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该器具最有可能盛放 ( )
A.小麦 B.稻米
C.大豆 D.玉米
3.(3分)与下图叙述的特征相符的是 ( )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出土了大量彩绘陶器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4.(3分)下图是发现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它应属于 ( )
A.旧石器时代 B.“万邦”时代
C.奴隶制国家 D.封建制国家
5.(3分)下表是古代文献对“万邦”时代的相关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万邦”时代 ( )
记载 出处
(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庄子》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
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
黄帝时万诸侯,而神灵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史记》
A.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
D.出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模式
6.(3分)(2024·上海高一检测)《礼记·礼运篇》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包含着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它是 ( )
A.井田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7.(3分)商朝是依靠一系列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统治者创立了 (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8.(3分)2024年2月26日,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全景式展示了商代的伟大成就。这一时期(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出现了成熟的文字
C.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D.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9.(3分)(2024·大连高一检测)研究发现,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大量出现商王“受年”“受禾”“求雨”“省黍”等字样。这反映了商代 ( )
A.王权至高无上 B.农业的重要性
C.占卜主题多样 D.甲骨文的成熟
【补偿训练】
(2023·昆明高一检测)商朝在中央专设司土一职,主要负责划分土地种类、审定税赋等级。由此可知,商代 ( )
A.小农经济得到了发展
B.重视对农业的管理
C.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济高度发达
10.(3分)(2023·江苏合格考)史书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 ( )
A.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不相干
B.因诸侯立家,故诸侯永远是小宗
C.分封制和宗法制都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
D.“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11.(3分)下表为《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表,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
晋 成王弟叔虞
卫 武王弟康叔
鲁 武王弟周公旦
齐 功臣姜尚
宋 殷商后代微子
燕 武王弟召公
A.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B.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
C.实现统治权的高度集中
D.以王室为主要分封对象
12.(3分)(2024·武汉高一检测)《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 ( )
A.铁农具牛耕的使用
B.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C.注重血缘的宗法制
D.手工业经营基本方式
【深化点拨】正确认识井田制度
(1)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其出现于商朝,西周时发展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苏州高一检测)“琮琮”是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它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身上的纹理形态取自良渚稻作文化中的稻穗,头饰的“神人兽面纹”取自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这一设计 ( )
A.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B.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兼收并蓄
C.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14.(3分)《吴越春秋》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这表明当时 ( )
A.宗法制逐步形成 B.分封制雏形形成
C.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
15.(3分)(2023·百色高一检测)下表为《诗经》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诗经》 ( )
内 容 编 目
文王孙子,本(宗)支(子)百世 《诗经·大雅·文王》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诗经·大雅·生民 之什》
此令(意即好或善)兄弟,绰绰有余。不令兄弟,变相为癒(意即害) 《诗经·小雅·角弓》
A.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
B.主张削弱诸侯势力
C.对诸侯争霸进行劝导
D.主张约束民众行为
16.(3分)(2024·漳州高一检测)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地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 ( )
A.具有原始民主色彩
B.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神权与政权相结合
D.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17.(3分)(2023·全国新课标卷)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汶口发掘的133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多达14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74座墓葬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随葬品却达58件之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
——吕克勤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制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
(1)据材料一,说明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的史料价值。(8分)
(2)据材料二,概述夏代中国经济的历史信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