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解析】选A。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5 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精美的黑陶为其代表器物,A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陶器,排除B;红山文化的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
2.(2023·广东合格考)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 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
A.阶级分化明显
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
C.社会经济繁荣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解析】选A。良渚文化墓葬中随葬品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当时出现贫富差别,阶级分化明显,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玉器是墓葬的随葬品,无法体现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经济繁荣,排除C;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没有贫富差别,氏族成员过着平等的生活,排除D。
3.西周实行“策名委质”制度,即臣子一旦经由周王“册命”便与王建立了“仇匹”关系,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之后王进行“申命”。这一制度 ( )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
B.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
C.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
D.维护了集权专制体制
【解析】选C。材料表明臣子经王册命后,身心俱付于周王,则臣子必然会在最大程度上效忠于周王,则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C;西周时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A;材料中的制度并非在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是独立于宗法分封制之外巩固周王统治的制度补充,因此不能说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排除B;西周时期还未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排除D。
4.(2023·云南合格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
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名字之前,反映了宗族血缘色彩浓厚,D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方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
【补偿训练】
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的礼制,“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解析】选B。祭祀祖先和祖先崇拜体现的是对血缘传承的重视,这和宗法制紧密相连,B正确;禅让制不涉及血缘传承,排除A;世袭制是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材料无关,排除C;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行政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
5.据考古发现,在龟甲的贮藏和使用方面,商周两代极为相似,且商代文字与周代文字同属一个系统。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
A.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B.文化管理趋向于成熟
C.甲骨文已普遍使用
D.文明传承具有连续性
【解析】选D。甲骨文这一成熟的文字形态的定型,并非一日之功,其发展、演进和变化自有承续和规律可以遵循,无疑说明其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D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未体现国家对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排除A、B;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甲骨文使用的普遍性,排除C。
6.(2024·烟台高一检测)史书记载,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郑国讨伐滑国,周襄王派使者劝和,郑国却将前来劝和的王室使者囚禁了起来。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郑国确立霸权地位 B.周王室作用丧失
C.宗法观念趋于崩溃 D.分封制遭到破坏
【解析】选D。材料“周襄王派使者劝和,郑国却将前来劝和的王室使者囚禁了起来”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衰微,分封制被破坏的历史信息,故选D;霸权地位的确立需进行诸侯会盟,材料没有诸侯会盟的信息,排除A;“周王室作用丧失”与史实不符,排除B;宗法观念侧重于血缘关系,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并且宗法观念依旧存续,并未趋于崩溃,排除C。
7.(2024·泸州高一检测)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正确。
8.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解析】选B。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得到推广,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B正确;公田变为私田只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排除A;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并没有实现统一,排除C;“封建制度的确立”属于上层建筑的变化,其属于经济基础变化的产物,即铁犁牛耕出现的产物,排除D。
【拓展延伸】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
(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逐渐在各国确立。
9.下表中呈现战国变法运动措施的共同点是 ( )
魏国李悝变法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
楚国吴起变法 封君子孙无功者,“三世而收爵禄”
秦国商鞅变法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A.建立军功爵制
B.剥夺贵族特权
C.维护宗法制度
D.分封亲戚爵位
【解析】选B。从材料中“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三世而收爵禄”“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以看出,战国变法剥夺了贵族世袭职位的特权,B正确;A符合商鞅变法,但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没有明确交代是否是按军功授予爵位,排除A;战国变法剥夺了贵族世袭职位的特权,破坏了宗法制度,排除C;战国时期的变法均废除世卿世禄制,分封制走向崩溃,排除D。
10.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 ( )
A.地方分权制衡
B.刑罚尤为严酷
C.监察机制健全
D.吏治管理严格
【解析】选D。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有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吏治管理相当严格,D正确;材料未显示地方分权制衡,排除A;材料表明秦朝吏治管理严格而不是刑罚尤为严酷,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吏治管理严格不是监察机制健全,排除C。
11.(2024·浙江1月选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老子提出,意思是人类的生活行为的运行是以地球物理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地球的运行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为法则,宇宙的运行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简言之,道的运作是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体现了朴素唯物观,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拓展延伸】“仁”和“礼”的关系
(1)“仁”是内在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而“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和外在表现。
(2)“仁”是“礼”的基础,“仁”强调自觉与自律,而“礼”强调约束与他律,基本上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12.(2024·恩施高一检测)战国时期,荀子认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同时强调“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
A.克己复礼 B.人性本恶
C.隆礼重法 D.有教无类
【解析】选C。据本题材料“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可知,荀子主张治理社会需要礼制与刑罚相结合,说明其主张隆礼重法,C正确;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排除A;“人性本恶”并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B;“有教无类”属于孔子的教育主张,排除D。
13.(2024·襄阳高一检测)如图所示。秦朝统一文字 ( )
A.巩固了秦朝大一统统治
B.大大促进秦国发展强大
C.表明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D.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解析】选A。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令李斯统一文字,这有利于人民增强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巩固秦朝的大一统统治,A正确;统一文字是在秦朝,而不是秦国,排除B;甲骨文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文字发展成熟,排除C;秦朝时期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D。
14.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皇帝侍从、卫尉负责宫廷警卫……宗正负责皇家宗族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 ( )
A.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管理皇室事务,这反映出“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突出了秦朝中央官制“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突出特征,D正确;材料未涉及决策问题,排除A;材料未体现“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排除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15.下表是有关秦朝历史的叙述。这些叙述说明,秦朝 ( )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汉]司马迁《史记》
“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 [清]朱彝尊《秦始皇论》
A.忽视传统文化传承
B.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C.以法家为治国思想
D.焚书坑儒的合法性
【解析】选B。秦朝焚烧讽刺秦的书籍,禁止“百家之邪说”,坑杀“乱道之儒”,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巩固统治,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秦朝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也无法看出秦朝以法家为治国思想,也不能说明焚书坑儒的合法性,排除A、C、D。
16.贾谊认为,华、夷既自成一体又有明确的上下之分,汉朝天子为“首”,蛮夷戎狄则是“足”,对于初步实现了“天下一统”的汉王朝而言,只有“首足具备”“华夷一体”且“上下有别”,才称得上完整意义的“中国”。这一认识 ( )
A.表明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
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思想
D.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解析】选D。根据“华、夷既自成一体又有明确的上下之分”可知,贾谊主张华夷一体,包含民族平等的意味,这就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D正确;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开始确立,排除A;汉朝时期并没有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贾谊生活的时期在董仲舒之前,并不是继承发展董仲舒的思想,排除C。
17.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前,在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续了秦朝的制度,但是在统治思想和政策上又有重大的改变。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刺史制 D.三公九卿制
【解析】选B。材料描述的是西汉初年,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能反映这个特点的制度是汉初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所采取的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B正确;郡县制、三公九卿制是汉承秦制的表现,不能体现统治思想和政策上有重大的改变,排除A、D;汉武帝时划天下为十三州部,设立刺史,由皇帝选派亲信担任,到地方监察郡守和王国,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汉武帝的独创,排除C。
【深化点拨】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有利于西汉初期政治局势的稳定,有利于汉初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
18.(2024·邵阳高一检测)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的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 ( )
A.削弱丞相的权力
B.构建以礼入法的体制
C.提高儒臣政治地位
D.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
【解析】选D。据材料“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可知,汉武帝对朝廷官吏与诸侯的关系作了严格规定,目的是削弱诸侯与朝廷官吏的联系,从而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D正确;汉武帝此举意在打击地方诸侯,而不是削弱丞相权力,排除A;材料不涉及“构建以礼入法的体制”,排除B;“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的目的不是提高儒臣的政治地位,排除C。
19.(2024·杭州高一检测)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
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流
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解析】选C。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更多的西域物产进入汉代,故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故选C;材料未涉及整个社会的喜好,排除A;材料的主旨并非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流,排除B;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排除D。
【补偿训练】
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公元前138年,他派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宣扬国威 B.共击匈奴
C.经济交流 D.开辟丝绸之路
【解析】选B。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因此张骞出使西域是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B正确,排除A、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属于其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D。
20.汉和帝继位时年仅十岁,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兄弟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
A.外戚专权 B.君主专制
C.政治腐败 D.皇帝年幼
【解析】选B。材料“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体现的是外戚干政,而外戚干政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正确;A是表现并非根源,排除;外戚干政会导致政治腐败,这是结果,不是根源,排除C;D是表面现象,不是根源,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
21.(14分)(2024·泉州高一检测)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影响。(4分)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秦朝推行了新的地方制度,请简要概括秦朝新地方制度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和材料二“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影响。
第(2)题结合所学可知,在郡县制度下,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第(3)题根据材料三“(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分析原因。根据材料三“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1)影响:扩展了疆域,加强了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后期诸侯国势力壮大,兼并争霸战争不断。
(2)影响:①秦朝实行郡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不得世袭,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原因:政权初建,皇室子弟年少;有感于秦亡的教训。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稷下学宫时期,人们开始调和儒、法的积极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法治主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使礼与法这两种基本的治国手段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这种儒法互补的政治理论模式在荀子那里得到了最终完成。
——摘编自白奚《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部分中小奴隶主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允许奴隶在土地上劳作,交出大部分劳动产品,自己可以留下一部分产品,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满足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移。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鞍变法和王安石
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学术思想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必然性。(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这种儒法互补的政治理论模式在荀子那里得到了最终完成”,可知百家争鸣中各派学术思想取长补短,各学派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逐步形成了共识,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综合的趋势。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本身、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等角度分析影响。第(2)题,依据材料二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部分中小奴隶主开始改变生产方式……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移”“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逐条概括。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中法家思想、秦国希望富国强兵也是推动改革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各派学术思想取长补短,呈现出交融、趋同、综合的趋势。
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发展,削弱了奴隶制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变法革新;秦国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两次支持商鞅变法。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
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秦朝到汉朝(中国)。首先,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如根据材料“‘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可拟定观点:秦朝是“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期或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其次,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论述“大一统”理念。最后,总结升华。
答案:示例一:观点:秦朝是“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一统天下,真正意义上推动了“大一统”理念从理论到整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实践。秦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首创皇帝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建立三公九卿制的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推行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辖。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思想文化上,书同文,加强思想控制。
上述措施都是秦朝对“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有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这些制度和措施符合历史潮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是“大一统”的初步形成期。
示例二: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
两汉国家政权在形式上基本延续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汉代的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经济上通过盐铁官营等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在民族关系上,汉代加强对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设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经过两汉的努力,基本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捍卫了领土,保护了农耕文明,体现了“大一统”关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要求。
“大一统”理念成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董仲舒将“大一统”思想系统化,形成一个全面、严整的理论。主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思想定于一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由此可见,两汉从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大一统”理念,而“大一统”理念的内涵也在汉代得以系统化,所以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单元形成性评价(一)(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 )
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 2.(2023·广东合格考)上海良渚文化墓葬群出土了许多玉饰品,如T27M2 墓墓主几乎从头到脚都被玉饰品包裹起来了。但是大量同时期的成年死者墓中,没有任何随葬品。这表明当时 ( )
A.阶级分化明显
B.玉器已成为常用器物
C.社会经济繁荣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3.西周实行“策名委质”制度,即臣子一旦经由周王“册命”便与王建立了“仇匹”关系,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之后王进行“申命”。这一制度 ( )
A.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
B.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
C.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
D.维护了集权专制体制 4.(2023·云南合格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 )
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补偿训练】
祠堂主要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对祖先的崇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祭祀祖先是最重要、最严肃的礼制,“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5.据考古发现,在龟甲的贮藏和使用方面,商周两代极为相似,且商代文字与周代文字同属一个系统。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 )
A.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B.文化管理趋向于成熟
C.甲骨文已普遍使用
D.文明传承具有连续性 6.(2024·烟台高一检测)史书记载,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郑国讨伐滑国,周襄王派使者劝和,郑国却将前来劝和的王室使者囚禁了起来。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郑国确立霸权地位 B.周王室作用丧失
C.宗法观念趋于崩溃 D.分封制遭到破坏 7.(2024·泸州高一检测)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8.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拓展延伸】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具体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
(2)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法改革,使封建制度逐渐在各国确立。
9.下表中呈现战国变法运动措施的共同点是 ( )
魏国李悝变法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
楚国吴起变法 封君子孙无功者,“三世而收爵禄”
秦国商鞅变法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A.建立军功爵制
B.剥夺贵族特权
C.维护宗法制度
D.分封亲戚爵位 10.考古发现的湖南里耶秦简显示,江陵县丞暨于公元前226—前225年之间因职务上的过失、差错等,先后八次受到追责的时间、原因及具体事实等都一一清晰记载。这表明秦朝 ( )
A.地方分权制衡
B.刑罚尤为严酷
C.监察机制健全
D.吏治管理严格 11.(2024·浙江1月选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 (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拓展延伸】“仁”和“礼”的关系
(1)“仁”是内在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而“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手段和外在表现。
(2)“仁”是“礼”的基础,“仁”强调自觉与自律,而“礼”强调约束与他律,基本上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12.(2024·恩施高一检测)战国时期,荀子认为“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同时强调“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 )
A.克己复礼 B.人性本恶
C.隆礼重法 D.有教无类 13.(2024·襄阳高一检测)如图所示。秦朝统一文字 ( )
A.巩固了秦朝大一统统治
B.大大促进秦国发展强大
C.表明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D.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14.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皇帝侍从、卫尉负责宫廷警卫……宗正负责皇家宗族事务、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家财政。秦朝中央官制的突出特征是 ( )
A.决策严谨,提升效率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15.下表是有关秦朝历史的叙述。这些叙述说明,秦朝 ( )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汉]司马迁《史记》
“彼之所深恶者,百家之邪说,而非圣人之言。彼之所坑者,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 [清]朱彝尊《秦始皇论》
A.忽视传统文化传承
B.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C.以法家为治国思想
D.焚书坑儒的合法性 16.贾谊认为,华、夷既自成一体又有明确的上下之分,汉朝天子为“首”,蛮夷戎狄则是“足”,对于初步实现了“天下一统”的汉王朝而言,只有“首足具备”“华夷一体”且“上下有别”,才称得上完整意义的“中国”。这一认识 ( )
A.表明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
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思想
D.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17.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前,在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续了秦朝的制度,但是在统治思想和政策上又有重大的改变。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刺史制 D.三公九卿制 【深化点拨】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有利于西汉初期政治局势的稳定,有利于汉初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
18.(2024·邵阳高一检测)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的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 ( )
A.削弱丞相的权力
B.构建以礼入法的体制
C.提高儒臣政治地位
D.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 19.(2024·杭州高一检测)汉代精英阶层喜爱西域物产与生活方式。《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
A.贵族喜好决定社会审美取向
B.西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相互交流
C.丝路的畅通丰富了社会生活
D.统治阶层的生活日益腐朽堕落 【补偿训练】
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公元前138年,他派使者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A.宣扬国威 B.共击匈奴
C.经济交流 D.开辟丝绸之路 20.汉和帝继位时年仅十岁,其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兄弟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
A.外戚专权 B.君主专制
C.政治腐败 D.皇帝年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共40分)
21.(14分)(2024·泉州高一检测)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西汉初年)以海内初定,子弟少(年少),激秦孤立亡(无)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镇)天下。
——班固《汉书·高五王传》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西周分封制的影响。(4分)
(2)为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秦朝推行了新的地方制度,请简要概括秦朝新地方制度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汉初“大封同姓”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此制度的影响是什么。(6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稷下学宫时期,人们开始调和儒、法的积极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法治主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使礼与法这两种基本的治国手段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这种儒法互补的政治理论模式在荀子那里得到了最终完成。
——摘编自白奚《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部分中小奴隶主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允许奴隶在土地上劳作,交出大部分劳动产品,自己可以留下一部分产品,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满足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需求。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移。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鞍变法和王安石
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学术思想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必然性。(6分) 2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到汉朝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两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
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提取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演进过程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的秦朝或者汉朝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