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3分)如图所示事件标志着 (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补偿训练】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符号,将其中景观的象征意义深入地传达给普通大众。这一构建 ( )
A.表明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B.意在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C.讽刺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D.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2.(3分)1932年1 月3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表示:“兹者政府为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不受暴力胁迫起见,已决定移驻洛阳办公。”国民政府决定移驻洛阳的直接原因是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3.(3分)(2024·龙岩高一检测)1936年8月,毛泽东在一封电文中指示:“目前阶段(对蒋)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毛泽东作出这一指示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共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B.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国民党抗战态度的转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3分)(2024·淮安高一检测)北平大中学校学生数千人冒着凛冽的寒风举行了示威游行。他们高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等口号。该运动发生的直接背景是 ( )
A.西安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5.(3分)下表中的史实反映了当时 ( )
1932年,全国民众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1933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组建,并坚持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抗击入侵日军; 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A.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正式实现
D.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6.(3分)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战的阶段过渡了。”该学者评述的是 ( )
A.国联的国际共管方案
B.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补偿训练】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表示:“……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该“事变”发生于 ( )
A.1931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37年 【拓展延伸】促成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因素
(1)决定因素: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3)主导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4)重要因素:中国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由不抵抗政策到开始抵抗日本侵略。
7.(3分)(2024·佛山高一检测)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一号召(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C.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D.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8.(3分)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哪一次会议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一大 【补偿训练】
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动员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治原则下共同抗日的方针。1938年,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这些方针和举措 ( )
A.完善了边区政府组织建设
B.推动了土地革命顺利开展
C.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D.提高了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9.(3分)(2024·张家口高一检测)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这表明日本侵略者推行 ( )
A.“以战养战”的政策
B.“以华制华”的方针
C.“治安强化运动”
D.“囚笼政策” 10.(3分)德国人拉贝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该段日记反映的是 ( )
A.日军实施“三光”政策
B.重庆大轰炸
C.日军推行“囚笼”政策
D.南京大屠杀 【补偿训练】
一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士兵,在其日记里将占领抢夺驻扎地民房写成“部落宿营”或“进入部落宿舍”,且撤离时直接烧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是日本“以华制华”的政治方针体现
B.是日军遵守国际法表现
C.是日本“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行为
D.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11.(3分)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超过1万人,绝大多数为平民。日军进行重庆轰炸的目的是 ( )
A.造成重庆巨大恐慌
B.加紧对中国进行战略进攻
C.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D.造成中国平民的大量伤亡 【深化点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12.(3分)(2024·茂名高一检测)1931年末,东北抗日英雄马占山的事迹唤起了无数国人的爱国之心,中国福昌烟草公司迅速将马占山像放在香烟广告上,并隆重推出“马占山将军”香烟。这反映了 ( )
A.国产香烟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B.广告成为烟草促销主要方式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D.商品销售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补偿训练】
20世纪30年代,经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塑造,岳飞的形象从古代的抗金名将、晚清的民族主义者、民国前期爱国忠孝的国家英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一形象塑造旨在 ( )
A.最大限度追求历史的真实
B.全面挖掘人物的历史价值
C.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
D.激发国人的民族抗争意识 13.(3分)1934年4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不提推翻国民党,也放弃了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它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还提出要建立全国抗战的总领导机关——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这表明当时 ( )
A.共产党始终支持东北抗日运动
B.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C.中国共产党力促全民团结抗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14.(3分)(2024·淄博高一检测)1935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指出:“富农之土地,除以封建性之高度佃租出租于佃农者,应以地主论而全部没收之外,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中国共产党对于富农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革命力量的壮大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统一战线的建立 【补偿训练】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亲爱的同胞们……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这一宣言 ( )
A.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形成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
C.适应了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D.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5.(3分)(2024·北海高一检测)1938年,伪华北临时政府发行联银券,实行联银券与日元等价的政策。伪华北临时政府财政部总长汪时璟指出,联银券对“产业之开发与振兴,民生之安定与利便均有直接关系”。在发行后的短短两年内,联银券的发行量就达到5亿元。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B.加紧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
C.配合日本进行经济侵略
D.确保沦陷地区的金融稳定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借胶州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真正捍卫领土完整。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
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8分)二十二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30分钟 60分)
1.(3分)如图所示事件标志着 ( )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B.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解析】选A。图片事件为“日军炮击东北军营”,结合所学可知是九一八事变,这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故选A;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七七事变,而不是九一八事变,排除B;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广州、武汉的失陷,而与东北无关,排除C;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排除D。
【补偿训练】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符号,将其中景观的象征意义深入地传达给普通大众。这一构建 ( )
A.表明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B.意在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C.讽刺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D.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
【解析】选B。抗战歌曲《松花江上》通过对“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富含地区特性景观意象的书写,塑造了东北“美丽富饶”的形象,意在唤醒国人家园意识和民族情感,推动抗日救亡运动,故选B;材料主要针对《松花江上》这一首歌曲展开论述,未提及其他方面的抗日救亡运动情况,仅凭此不能看出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排除A;《松花江上》主要内容是控诉侵略、唤醒国人,而非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排除C;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排除D。
2.(3分)1932年1 月3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表示:“兹者政府为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不受暴力胁迫起见,已决定移驻洛阳办公。”国民政府决定移驻洛阳的直接原因是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解析】选B。1932年1月28日本武装侵略上海,威胁到在南京的国民政府,为此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故选B;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沦陷,是日本侵华的开端,排除A;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的一系列侵华事件,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是日本侵华步伐加快的表现,排除C;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排除D。
3.(3分)(2024·龙岩高一检测)1936年8月,毛泽东在一封电文中指示:“目前阶段(对蒋)实行他不来攻,我不去打;他若来攻,则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毛泽东作出这一指示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共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B.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国民党抗战态度的转变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解析】选B。据材料“1936年”“一面坚决作战,一面申请议和”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史实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联合国民党抗日,故选B;毛泽东选择与国民党议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国内矛盾的变化,与国共双方实力对比无关,排除A;此时国民党态度仍然是攘外必先安内,排除C;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
4.(3分)(2024·淮安高一检测)北平大中学校学生数千人冒着凛冽的寒风举行了示威游行。他们高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等口号。该运动发生的直接背景是 ( )
A.西安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解析】选B。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全国武装起来,保卫华北”等口号可知,这指的是华北事变之后发生的一二·九运动,所以其直接背景是华北事变,故选B;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等爱国将士面对民族危机所作出的艰难选择,与北平大中学校的学生无关,排除A;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全国抗战的开始,在此之前国共就已经停止了内战,排除C;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破坏抗战的典型事件,排除D。
5.(3分)下表中的史实反映了当时 ( )
1932年,全国民众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战; 1933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组建,并坚持抗战; 1933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抗击入侵日军; 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
A.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正式实现
D.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解析】选B。据材料“1932 年,全国民众积极支援十九路军抗战;1933 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组建,并坚持抗战;1933 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抗击入侵日军;1935 年,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史实反映了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选B;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A;第二次国共合作得以正式实现是在1937年9月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排除C;全面抗战路线形成在1937年8月洛川会议,排除D。
6.(3分)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时局,有学者评述说:“尽管局势发展中还有跌宕起伏,但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历史的潮流已不可逆转地向着实行团结抗战的阶段过渡了。”该学者评述的是 ( )
A.国联的国际共管方案
B.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
【解析】选C。据材料“国内政治问题中心的一环——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故选C;国联的国际共管方案是国联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没有使“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排除A;北平学生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但没有使得“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排除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已经使“停止内战——已经实现,国共重新合作的大局已定”,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的发表在时间上晚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D。
【补偿训练】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表示:“……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该“事变”发生于 ( )
A.1931年 B.1935年
C.1936年 D.1937年
【解析】选D。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故选D;1931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排除A;1935年发生了华北事变,排除B;1936年发生了西安事变,排除C。
【拓展延伸】促成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因素
(1)决定因素: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推动因素: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3)主导因素: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
(4)重要因素:中国国民党政策发生转变,由不抵抗政策到开始抵抗日本侵略。
7.(3分)(2024·佛山高一检测)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一号召( )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C.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D.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析】选B。由材料“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可知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鼓舞和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故选B;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A;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排除C;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排除D。
8.(3分)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全面抗战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哪一次会议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一大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1937年8月下旬,为了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洛川会议召开,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故选C;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排除A;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排除B;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补偿训练】
1937年8月,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动员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治原则下共同抗日的方针。1938年,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有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这些方针和举措 ( )
A.完善了边区政府组织建设
B.推动了土地革命顺利开展
C.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需要
D.提高了少数民族文化水平
【解析】选C。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中国全国抗战由此开始,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再根据题干信息“动员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治原则下共同抗日的方针”可知,党的这些方针和举措旨在动员各族人民团结抗日,顺应了民族革命战争需要,故选C;本题主旨为“团结少数民族共同抗日”,而边区政府组织建设与材料无关,排除A;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调整了土地政策,实行“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土地革命在根据地暂停,排除B;题干材料主要涉及团结抗战,而未涉及文化教育,不能体现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
9.(3分)(2024·张家口高一检测)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这表明日本侵略者推行 ( )
A.“以战养战”的政策
B.“以华制华”的方针
C.“治安强化运动”
D.“囚笼政策”
【解析】选B。据材料“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可知,日本在华扶植的伪政权,体现其“以华制华”的方针,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故选B;“以战养战”的政策是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此来扩大战果 ,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治安强化运动”是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和加强在华北的统治,强迫推行的一种屠杀与怀柔相结合的政策和措施,排除C;“囚笼政策”是采用以“铁路为主、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方法,企图把华北抗日根据地分割成块,在军事上实行分区“扫荡”的政策,排除D。
10.(3分)德国人拉贝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该段日记反映的是 ( )
A.日军实施“三光”政策
B.重庆大轰炸
C.日军推行“囚笼”政策
D.南京大屠杀
【解析】选D。拉贝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秉承人道主义的精神,成立安全区,保护了大量的中国人,拉贝的日记是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文献资料,另外题干引用他的日记,其中提到“下关”,可知发生地在南京,故选D;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东北实行“三光”政策,1939年以后日军又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1938年2月-1943年8月日军对国民政府的战时陪都重庆进行战略大轰炸,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囚笼”政策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时采取的一项政策,排除C。
【补偿训练】
一名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士兵,在其日记里将占领抢夺驻扎地民房写成“部落宿营”或“进入部落宿舍”,且撤离时直接烧毁。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
A.是日本“以华制华”的政治方针体现
B.是日军遵守国际法表现
C.是日本“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行为
D.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
【解析】选D。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军士兵在日记中记载将占领抢夺驻扎地民房写成“部落宿营”或“进入部落宿舍”和撤离时直接烧毁,这本身就是日军侵华罪行的铁证,故选D;题干中的信息明显是日军侵华的罪行,与日本的“以华制华”政治方针无关,排除A;日军将在中国所谓“部落宿营”直接烧毁,是反人类的行为,是破坏国际法的表现,而不是遵守国际法的表现,排除B;题干中日军的行为属于直接侵略的证据,而不是“以战养战”的经济掠夺行为,排除C。
11.(3分)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超过1万人,绝大多数为平民。日军进行重庆轰炸的目的是 ( )
A.造成重庆巨大恐慌
B.加紧对中国进行战略进攻
C.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D.造成中国平民的大量伤亡
【解析】选C。材料核心信息是日军对战时陪都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战略轰炸是出于军事需要,无差别轰炸制造社会恐慌,两者相结合迫使中国投降是其最主要目的,故选C;造成重庆巨大恐慌是大轰炸的影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此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排除B;造成平民死伤是轰炸造成的结果,不是目的,排除D。
【深化点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12.(3分)(2024·茂名高一检测)1931年末,东北抗日英雄马占山的事迹唤起了无数国人的爱国之心,中国福昌烟草公司迅速将马占山像放在香烟广告上,并隆重推出“马占山将军”香烟。这反映了 ( )
A.国产香烟的质量大幅度提高
B.广告成为烟草促销主要方式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D.商品销售与爱国主义相结合
【解析】选D。据材料“东北抗日英雄马占山的事迹唤起了无数国人的爱国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占山将军”香烟推出背景的介绍,体现了这一时期中国福昌烟草公司将商品销售的广告形式与爱国主义相结合,这是一种宣传方式,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爱国意识,故选D;材料仅涉及烟草公司针对国人的爱国之心来对产品进行包装与销售,没有明确国产香烟的质量情况,排除A;材料仅涉及广告一种宣传方式,没有将其与烟草促销的其他方式进行比较,故“主要”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补偿训练】
20世纪30年代,经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合力塑造,岳飞的形象从古代的抗金名将、晚清的民族主义者、民国前期爱国忠孝的国家英雄,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这一形象塑造旨在 ( )
A.最大限度追求历史的真实
B.全面挖掘人物的历史价值
C.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
D.激发国人的民族抗争意识
【解析】选D。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转变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即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和社会各界合力将岳飞塑造成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旨在激发国人民族抗争意识,故选D;岳飞形象的改变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并不是学术研究和追求历史真实的结果,排除A;“全面挖掘人物的历史价值”属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内容,而材料中岳飞形象的塑造处于民族危机的情况下,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做出的改变,排除B;仅有岳飞个人形象的变化不足以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排除C。
13.(3分)1934年4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不提推翻国民党,也放弃了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它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还提出要建立全国抗战的总领导机关——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这表明当时 ( )
A.共产党始终支持东北抗日运动
B.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C.中国共产党力促全民团结抗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解析】选C。据材料“不提推翻国民党……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全国抗战的总领导机关”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不断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力促全民团结抗日,故选C;材料强调中共力促全民团结抗日,与共产党始终支持东北抗日运动无关,排除A;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排除B;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D。
14.(3分)(2024·淄博高一检测)1935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指出:“富农之土地,除以封建性之高度佃租出租于佃农者,应以地主论而全部没收之外,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中国共产党对于富农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革命力量的壮大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1935年中国共产党调整对富农的政策,结合所学华北事变的史实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超越国共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即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更广泛的抗战力量而调整对富农的政策,故选A;富农并不属于革命力量,而是革命的对象,排除B;184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性质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1937年9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
【补偿训练】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亲爱的同胞们……现在为求得与国民党的精诚团结……我们准备把这些诺言中在形式上尚未实行的部分,如苏区取消,红军改编等,立即实行,以便用统一团结的全国力量,抵抗外敌的侵略。”这一宣言 ( )
A.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形成了全面抗战的路线方针
C.适应了民族抗战形势的需要
D.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15日全国抗战已经爆发,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采取取消苏区、改编红军等措施,有助于适应当时的抗战形势,表达抗日决心,故选C;1936年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排除A;1937年洛川会议形成全面抗战的路线,排除B;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排除D。
15.(3分)(2024·北海高一检测)1938年,伪华北临时政府发行联银券,实行联银券与日元等价的政策。伪华北临时政府财政部总长汪时璟指出,联银券对“产业之开发与振兴,民生之安定与利便均有直接关系”。在发行后的短短两年内,联银券的发行量就达到5亿元。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民族工业发展困境
B.加紧对敌后根据地的封锁
C.配合日本进行经济侵略
D.确保沦陷地区的金融稳定
【解析】选C。据材料“联银券与日元等价的政策”可知,伪华北临时政府发行联银券,与日元等价,其目的就是掠夺中国物资财富,配合日本进行经济侵略,为日本“以战养战”服务,故选C;联银券的发行,掠夺了沦陷区的物资财富,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使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排除A;材料是对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与封锁敌后根据地无关,排除B;联银券的大量发行,不利于沦陷地区的金融稳定,排除D。
1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借胶州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真正捍卫领土完整。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
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8分)
【解析】第(1)题内容:据材料“将失地、 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概括。特征:据材料中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以及“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进行分析。第(2)题因素:据材料“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进行分析。意义:据材料“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真正捍卫领土完整”“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分析。
答案:(1) 内容:失地;丧权;版图;国防。(任意三点)
特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对象从学生到民众(不断扩大)。
(2) 因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日本侵华加剧);思想解放;政府推动;有识之士倡导。
意义:唤醒民众国家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资源。(任意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