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前497年,55岁的孔子离开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行,历时14年而终不见用,于前484年68岁回到鲁国。回乡后孔子专修《春秋》之外还整理了《诗》、《书》、《礼》、《易》、《乐》,即通常所说的“六经”。此外,孔子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有名的有曾点、颜回、子贡、子路、冉有。 孔子生平孔子的思想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无标题,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论语》全书共20篇,每篇有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立身处世诸方面。
《论语》是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论语》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课前练习春秋语录20儒四书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B重点词语季氏将伐颛臾 讨伐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且在邦域之中矣 国家
危而不持 不稳定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是谁之过与 过错
君子疾夫舍曰…… 憎恨
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成语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使他来了,就要使他安心。现多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大动干戈:原指发动战争。现多比喻大张旗鼓地做不必要的事。
祸起萧墙: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经济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背景介绍王
(朝)诸侯
(国)大夫
(家)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前552年生,卒年不祥。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文中人物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权臣家臣(学生)老师
季氏冉有、季路孔子争权
夺利礼治
仁政文 谋 武 勇字词正音颛臾(zhuānyú) 冉(rǎn)有
社稷(shèjì) 彼相(xiàng)矣
虎兕(sì)出于柙(xiá) 椟(dú)
近于费(bì) 相(xiàng)夫子析题:季氏将伐颛臾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关键词语是: 将 、 伐以为东盟主:即“以之为”,把他封为(省略句)是社稷之臣:这,代词。
何(以)伐为:为什么讨伐它呢?(省略句) 有事、无乃…与、以为、是、何以…为、过有事于颛臾:有军事行动。今:有事情。”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一种表示 委婉推测的句式。“与”为语气词,“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谁之过与(名词,过错)
*无乃尔是过与(动词,责备)
*翻译下列句子并说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是 是社稷之臣也 疾 君之疾在腠理
不知木兰是女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无乃尔是过与
老臣病足,不能疾走。
止 陈力就力,不能者止。 过 无乃尔是过与?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谁之过与?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过故人庄》(这)(判断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停止不就职)(劝阻)(只,仅)(疾病)(憎恶)(快速) (责备)(过错)(拜访)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是社稷之臣也。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为什么要征讨它呢? 介宾倒置的倒装句
这是国家的臣子啊。 判断句*解释并掌握下列多义词夫夫颛臾:代词,那,句中位置。
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
代词。
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
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百家争鸣墨家《墨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儒家《论语》《左传》:《烛》
《国语》:《勾》
《战国策》:《邹》《触》先秦散文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三、研讨课文 1、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一人演冉有,一人演孔子,要求揣摩人物的表情,语气,动作)2、提问: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2)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3)是社稷之臣--不当伐3、一人演冉有,一人演孔子,朗读第二段。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表情、语气4、提问:孔子批评冉有、季路的过错时运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请分别找出相关语句
答案(1)引证法: 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说明在其位就要尽其职。若不能尽其职,就不要居其位。
(2)喻证法: 首先,以盲人与辅助盲人者的关系为喻。辅助者应以危而持,颠而扶为己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将焉用彼相矣?”
然后,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为喻,说明饲养员,保管员是不能辞其咎的。
5、请一人演冉有,一人演孔子。表演第三段课文。要表演出他们的神态、动作、语气。6、提问:冉有前后矛盾,遮遮掩掩,他的哪句话最后道出了
他的内心主张?他的内心主张是什么?答:“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他的主张是:支持这场战争。7、请从第三段中找出表明孔子政治主张的话。孔子的政治
主张是什么?集中表现在那几个词上?答:从“丘也闻”至“则安之”。 集中表现在:
均、安、和(对内)
修文德 (对外)
夺取地盘;篡夺国家政权8、季氏为何要伐颛臾呢?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9、孔子以德服人的 政治主张,是否适合当今世界?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10、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现实意义: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消极意义:容易走向被动。季 氏 将 伐 颛 臾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批评冉有 先王封国(不可伐)
邦域之中(不必伐)
社稷之臣(不当伐) 抨击季氏 夫子欲之
(为自己辩解) 引名言
焉用彼相
用比喻
谁之过 阐明为人立世的准则
追究二人过错 必为子孙忧
(为季氏开脱)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批评冉有
提出主张 师德人德 政德 善 良 正 直 爱 国 爱 民冉有 季路 孔子 板书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阅读、思考、讨论1、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阅读第一段,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时:
(1) 他的态度是什么?
(2)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
自己的态度?(1) 他的态度是什么?他的态度是反对讨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过:动词,责备(宾语前置)(2)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 自己的态度? 理由有三:
(1)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2)颛臾在鲁国境内
(3)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义正辞严
不容置辩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延伸巩固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是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无乃尔是过与疾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延伸巩固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曹刿请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延伸巩固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故尝与过宋将军过归纳总结——思想内容方面
写作技巧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对话体;
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语言含蓄、简练
成语: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反问、比喻句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道:引导。????????? 格: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