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5分钟 65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
【解析】选B。九品中正制创立于曹魏时期,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故选B;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察举制度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3分)(2024·天津高一检测)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强化了儒学独尊
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解析】选A。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科举制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排除B;九品中正制并未强化儒学地位,且科举制实行之初并非以儒学为主要考试内容,排除C;科举制使门第观念淡化,排除D。
3.(3分)(2023·云南合格考)下列史料反映的是 ( )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隋朝时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即科举制度,在唐朝时期有所发展,并对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刻影响,D正确;世袭制与“进士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等不符,排除A;察举制是两汉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B;唐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已废除,排除C。
【补偿训练】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制度是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该诗句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诗人通过科举考试高中之后的得意神态,故选D;军功爵制的选官标准是军功,与科举考试无关,排除A;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家世、门第的高低,排除C。
4.(3分)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这 ( )
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
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
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
【解析】选C。“选人不论出身”说明科举考试扩大了选官范围,让不同门第、地域、行业的人都有机会入仕,扩大了统治基础,C正确;材料主旨是科举制的选官范围,而非选官标准,排除A;“避免了……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消除了……弊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5.(3分)(2024·佛山高一检测)某学习小组在研究隋唐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 ( )
内容 隋 唐
中央官制 三省体制 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 创立科举制 武则天发展完善科举制
宰相议事 与三省长官、副长官参掌朝政 知政事官与政事堂制度
A.制度的传承 B.隋唐的盛世
C.官吏的选拔 D.权力的运行
【解析】选A。表格中涉及的是中央官制、选官制度和宰相议事制度从隋到唐的变化,这体现出上述制度是唐朝在隋朝基础上的发展,所以体现的是制度传承这一主题,故选A;题干并不能完整体现出盛世的表现,排除B;C不能完整概括表格信息,属于以偏概全,排除C;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并不能看出权力的运行,排除D。
6.(3分)贞观年间,如果要在地方上开展一次大型赈灾工作,要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按照当时的政治制度规定,其运作流程应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解析】选B。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
【补偿训练】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隋唐时期,负责政令审核的是 (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解析】选C。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故选C;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排除A;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B;枢密院管理军事,排除D。
7.(3分)史学界认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以下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
A.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B.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品位较低官员担任宰相
D.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
【解析】选A。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从而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得以完善,所以这最能说明隋朝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央官制走向成熟的表现,故选A;六部直接对尚书省负责,排除B;担任宰相的官员都是品位较高的,排除C;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是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排除D。
8.(3分)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 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 )
A.导致了冗官问题 B.强化了君主权力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完善了监督机制
【解析】选B。唐朝前中期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利用相权之间的相互牵制来加强皇权,削弱了相权,因此强化了君主权力,故选B;群相制度涉及的群体数量有限,并不会导致冗官问题,排除A;宰相之间相互牵制也容易导致推诿现象,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群相制属于中央官制,他们没有监察权,排除D。
9.(3分)北魏政府对户口极为重视,经常下达检查户口的指令。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
A.井田制的恢复 B.分封制的推行
C.租调制的施行 D.科举制的创立
【解析】选C。北魏时期实行租调制征收赋税,征收的标准是人丁,经常下达检查户口的指令是为了清点户口以征收赋税,C正确;北魏实行的是均田制,不是井田制,排除A;北魏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B;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排除D。
10.(3分)(2024·沧州高一检测)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 )
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解析】选A。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A;租庸调制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耕种,也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C;租庸调制使得政府的赋税收入得到了保障,但没有增加兵源,排除D。
11.(3分)(2024·十堰高一检测)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
【解析】选D。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户数逐渐减少,导致财政运转困难,780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以缓解财政困难,故选D;抑制土地兼并无法解决财政困难,排除A;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排除B;精简政府机构着重于政府政治体制改革,与缓解财政困难关系不大,排除C。
【深化点拨】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标准征税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
12.(3分)(2024·保定高一检测)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已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的目的是 ( )
A.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
B.适应均田制发展的需要
C.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解析】选A。材料表明,唐宪宗下诏,三年定一次两税,不论土著客居,都要按照资产交税,说明扩大了交税对象,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而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故选A;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时,均田制就已经无法推行了,排除B;唐宪宗推行“三年一定两税”的目的是增加税收,巩固统治,不能体现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两税法的实施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长沙高一检测)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 ( )
A.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解析】选D。察举制是先考察后推举,地方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力大,而科举选官的用人权在中央,因此,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体现了选官权力从地方到中央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在封建等级社会中公平公正无法完全实现,排除A;君主专制的强化是相对于相权而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中央取得了绝对的用人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与主旨不符,排除B;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
【拓展延伸】科举制的特点
(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考试。
14.(3分)唐代在科举中形成了座主、门生及同年的纽带关系。门生不仅敬事座主,还要以实际行动对座主报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座主的子弟加以照顾。这说明当时 ( )
A.选官制受地缘意识制约
B.宗法观念主导政治生活
C.社会秩序趋于和谐稳定
D.选官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解析】选D。唐代科举制容易使官员结成以同乡、同年等形式的团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选D;地缘意识指的是互相之间来自相同的地域而产生的关系,科举考试中的主试官和门生有籍贯回避制度,选官制受地缘意识制约与主旨不符,排除A;宗法观念强调血缘关系,而科举选官制度强调以才学为标准,宗法观念主导政治生活与史实不符,排除B;关系网会影响社会的公正性,因此无法得出社会秩序趋于和谐稳定的结论,排除C。
15.(3分)(2022·广东选择考·T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解析】选D。图示内容显示南北朝时期北齐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A;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隋唐政府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政令的执行效率,排除C。
16.(3分)(2023·绵阳高一检测)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不得不把未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 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当时 ( )
A.君主专制削弱 B.文官政治发达
C.皇权受到制约 D.三省的一体化
【解析】选C。唐代没有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诏令是违法的,因此出现了斜封诏敕,这种现象说明当时的中书门下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选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宋代文官政治发达,排除B;政事堂设立,体现三省逐渐一体化,而材料强调的是中书门下对皇权的限制,排除D。
17.(3分)(2024·贵州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实施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解析】选A。随着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政府已经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这说明唐朝的赋税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A正确;隋唐时期,随着科举制的推行,门阀势力削弱,已经不能对政府统治构成威胁,排除B;材料所给的信息是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与重农抑商的政策无关,排除C;材料中未涉及土地兼并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排除D。
18.(14分)(2024·郴州高一检测)隋唐时期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表现为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的知识,从对皇权与相权关系、行政效率、政务决策和对后世等角度分析其影响。
第(2)题科举制的作用可以从对统治基础、官员素质、中央集权、读书人和思想控制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3)题第一问内容,由材料三中“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概括作答。第二问作用,从税种、税收标准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影响:①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逐渐完备,有利于加强皇权;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④对此后历朝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2)作用:①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笼络了天下读书人;⑤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积极作用:①简化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基础全面练】
1.(3分)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世卿世禄制
2.(3分)(2024·天津高一检测)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隋唐时期则实行了科举制。两种制度的创立都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
C.强化了儒学独尊
D.使人们的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3.(3分)(2023·云南合格考)下列史料反映的是 ( )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补偿训练】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制度是 (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3分)隋唐时期科举考试设科招考,不论门第、地域、行业等出身,开创了选人不论出身的传统。这 ( )
A.开启了以才选人制度
B.避免了任人唯亲的腐败
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消除了怠于政事的弊病
5.(3分)(2024·佛山高一检测)某学习小组在研究隋唐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 ( )
内容 隋 唐
中央官制 三省体制 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 创立科举制 武则天发展完善科举制
宰相议事 与三省长官、副长官参掌朝政 知政事官与政事堂制度
A.制度的传承 B.隋唐的盛世
C.官吏的选拔 D.权力的运行
6.(3分)贞观年间,如果要在地方上开展一次大型赈灾工作,要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按照当时的政治制度规定,其运作流程应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补偿训练】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隋唐时期,负责政令审核的是 (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7.(3分)史学界认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以下史实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
A.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B.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C.品位较低官员担任宰相
D.社会中下层参与政权
8.(3分)武则天称制及称帝二十一年,前后任宰相者达75人;唐中宗时,曾有19 人同时为相。唐朝群相制的实施 ( )
A.导致了冗官问题 B.强化了君主权力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完善了监督机制
9.(3分)北魏政府对户口极为重视,经常下达检查户口的指令。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
A.井田制的恢复 B.分封制的推行
C.租调制的施行 D.科举制的创立
10.(3分)(2024·沧州高一检测)唐初某税制规定:“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由此可知,该税制 ( )
A.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B.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C.抑制了唐代社会土地兼并的现象
D.增加了政府的赋税和兵源
11.(3分)(2024·十堰高一检测)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
【深化点拨】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标准征税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
12.(3分)(2024·保定高一检测)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已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的目的是 ( )
A.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
B.适应均田制发展的需要
C.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长沙高一检测)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 ( )
A.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拓展延伸】科举制的特点
(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考试。
14.(3分)唐代在科举中形成了座主、门生及同年的纽带关系。门生不仅敬事座主,还要以实际行动对座主报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对座主的子弟加以照顾。这说明当时 ( )
A.选官制受地缘意识制约
B.宗法观念主导政治生活
C.社会秩序趋于和谐稳定
D.选官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15.(3分)(2022·广东选择考·T3)图1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16.(3分)(2023·绵阳高一检测)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不得不把未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 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当时 ( )
A.君主专制削弱 B.文官政治发达
C.皇权受到制约 D.三省的一体化
17.(3分)(2024·贵州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实施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18.(14分)(2024·郴州高一检测)隋唐时期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