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8:42:34

文档简介

十 辽夏金元的统治
【基础全面练】
1.(3分)上(宋神宗)谓辅臣曰:“……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材料中的“二敌”是指 (  )
A.辽、西夏 B.金、西夏
C.蒙古、大理 D.辽、吐蕃
2.(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
1.建立者为党项族首领元昊,1038年称帝,定都兴庆府。 2.先后与宋等成三国鼎立之势,被称为“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 3.崇尚儒学,尊崇佛教,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期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
A.辽朝 B.金朝
C.西夏 D.元朝
3.(3分)下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
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
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
【补偿训练】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
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4.(3分)(2024·扬州高一检测)由阿保机所创建的国家具有“双重”性质,在契丹人越来越融入汉人世界的同时,他们却又保留了其固有特色。契丹人所采取的体现这一理念的措施是 (  )
A.猛安谋克制 B.行省制度
C.女真进士科 D.南北面官制
【拓展延伸】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都是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都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与宋议和,接受宋给予的财物,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5.(3分)金朝某一民族管理系统,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该系统 (  )
A.提高了金朝的行政效率
B.形成了兵农合一的鲜明特色
C.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D.加速了契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6.(3分)金人曾明确指出辽金两国国家本位的差异:“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之临潢(今内蒙古地区)……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今北京地区)。”这一差异实质上反映了 (  )
A.辽国体制的落后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女真政权的封建化
D.国家都城的变迁
7.(3分)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D.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8.(3分)元朝,急递铺在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这一举措旨在 (  )
A.减轻急递铺的负担
B.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C.保证急递公文安全
D.保障政务信息畅通
9.(3分)图1、图2所示信息反映出中国古代 (  )
A.行政区划的变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中枢权力的弱化 D.郡县制度的消亡
【补偿训练】
它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地方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  )
A.标志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成熟
B.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环境
C.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立性
10.(3分)(2024·凉山高一检测)元朝在行省划分时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之内,形成了区域间犬牙交错,相互牵制的地理格局。这样做 (  )
A.彻底实现地区之间的和平
B.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C.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D.维持了地方原有划分
【补偿训练】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当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  )
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宣慰司 D.枢密院
11.(3分)元代实行“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应属于 (  )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汉人 D.南人
12.(3分)“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最能反映元朝时期 (  )
A.民族交融 B.因俗而治
C.民族同化 D.国家统一
【深化点拨】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推动各民族间迁移日益频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安庆高一检测)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 (  )
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
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4.(3分)(2024·湛江高一检测)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在猛安谋克内,军事首领和士卒间,尊卑不严,上至大元帅,下至百户,住食穿戴没有特殊差别。国有大事,适野环坐,画灰而论。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
A.具有军事民主精神
B.保留了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C.维护了金朝的统治
D.完全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15.(3分)(2024·龙岩高一检测)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归附人等提供便利,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
D.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16.(3分)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17.(3分)“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 (  )
A.缓和民族矛盾
B.体现“因俗而治”
C.维护国家统一
D.带有狭隘民族观念
18.(14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为元明清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历史基础。(6分)十 辽夏金元的统治
(35分钟 65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上(宋神宗)谓辅臣曰:“……二敌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有,比之汉唐尤强盛也。”材料中的“二敌”是指 (  )
A.辽、西夏 B.金、西夏
C.蒙古、大理 D.辽、吐蕃
【解析】选A。北宋皇帝宋神宗认为北方民族政权不但保有本民族的旧制度,同时还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因此强盛而难以制约,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故选A;1115年金朝建立,此时宋神宗早已去世,排除B;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而1127年北宋就已灭亡,排除C;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下表为某同学记录的历史笔记。笔记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
1.建立者为党项族首领元昊,1038年称帝,定都兴庆府。 2.先后与宋等成三国鼎立之势,被称为“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 3.崇尚儒学,尊崇佛教,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期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社会稳定
A.辽朝 B.金朝
C.西夏 D.元朝
【解析】选C。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故选C;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排除A;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排除B;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排除D。
3.(3分)下图是中国某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国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B.乙国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
C.丙国实行“四等人制”
D.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甲国向丙国称臣
【解析】选A。“中都”“兴庆”“郾城”和“临安”等反映的是金、西夏和南宋并立的形势图,当时的甲国即金政权实行猛安谋克制度,A正确;分置南、北面官管理国内事务的是契丹建立的辽政权,并非图中的乙国(西夏),B错误;实行“四等人制”的是元朝,并非丙国(南宋),C错误;1141年甲国与丙国签订和议规定丙国(南宋)对甲国(金)称臣,D错误。
【补偿训练】
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
A.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选B。材料中的“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制度都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也就是民族不同政策不同,是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故选B;“南、北面官”“猛安谋克”等制度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制度的特色,与唐朝是不同的,排除A;“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不平等的政策,排除C;材料中的“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分别是辽和金的制度,此时并未实现国家的统一,排除D。
4.(3分)(2024·扬州高一检测)由阿保机所创建的国家具有“双重”性质,在契丹人越来越融入汉人世界的同时,他们却又保留了其固有特色。契丹人所采取的体现这一理念的措施是 (  )
A.猛安谋克制 B.行省制度
C.女真进士科 D.南北面官制
【解析】选D。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分别对汉人和契丹人进行管理,D正确;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制度,排除A;行省制度始于元朝,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女真进士科是金朝的制度,排除C。
【拓展延伸】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都是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都有大规模的战争,都与宋议和,接受宋给予的财物,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5.(3分)金朝某一民族管理系统,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该系统 (  )
A.提高了金朝的行政效率
B.形成了兵农合一的鲜明特色
C.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D.加速了契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金朝的“猛安谋克”,该制度下女真民户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具有兵农合一的鲜明特色,故选B;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与材料不符,排除A;“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说明仍保持着游牧民族的传统,排除C;金朝的建立者是女真族,而非契丹族,排除D。
6.(3分)金人曾明确指出辽金两国国家本位的差异:“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之临潢(今内蒙古地区)……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今北京地区)。”这一差异实质上反映了 (  )
A.辽国体制的落后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女真政权的封建化
D.国家都城的变迁
【解析】选C。金朝的皇业根本更加偏向中原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反映了女真的封建化程度更深,故选C;辽国体制学习汉族,并不落后,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属于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属于经济发展问题,排除B;材料指的是少数民族政权的发源地,而非国家都城,排除D。
7.(3分)元世祖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内立都省,以总宏纲;外设总司,以平庶政”,还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C.延续了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D.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解析】选C。忽必烈模仿中原王朝定国号、年号,采用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说明其延续了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故选C;“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强调元朝的边疆治理和民族关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民族不平等,排除B;元朝的两都巡幸制,说明皇帝依然保留着游牧传统,排除D。
8.(3分)元朝,急递铺在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这一举措旨在 (  )
A.减轻急递铺的负担
B.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C.保证急递公文安全
D.保障政务信息畅通
【解析】选C。材料反映元代对公文的传递管理严格,这样有利于保证急递公文安全,故选C;材料这种做法增加了急递铺的负担,排除A;急递铺不属于行政机构,排除B;急递铺主要传递公文,政务信息不全是通过公文传达,排除D。
9.(3分)图1、图2所示信息反映出中国古代 (  )
A.行政区划的变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中枢权力的弱化 D.郡县制度的消亡
【解析】选A。图1是秦朝的郡县制,图2是元朝的行省制,因此从图1到图2反映的信息是行政区划的变化,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发展,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补偿训练】
它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地方行政模式,起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  )
A.标志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成熟
B.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环境
C.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较好地发挥了地方的独立性
【解析】选A。“它”是行省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成熟,故选A;据所学可知,行省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维护了中央集权,没有改变绝对专权的政治环境,排除B;据所学可知,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形成,排除C;行省制的创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并非独立,排除D。
10.(3分)(2024·凉山高一检测)元朝在行省划分时将山川之险融入区域之内,形成了区域间犬牙交错,相互牵制的地理格局。这样做 (  )
A.彻底实现地区之间的和平
B.体现了民族歧视政策
C.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D.维持了地方原有划分
【解析】选C。元朝在行省划分上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目的是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彻底实现地区之间的和平”说法绝对,排除A;材料未提及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和“四等人制”,无法体现“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元朝为了防范地方割据,在行省划分上采取犬牙交错的形式,改变了一些历史上原有的地域划分,排除D。
【补偿训练】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当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置的机构是 (  )
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宣慰司 D.枢密院
【解析】选B。元朝时设置的宣政院是处理全国宗教事务的机构,同时兼管西藏地区事务,故选B;北庭都护府是唐代设置的管理西北地区事务的机构,时间和空间都不符合,排除A;宣慰司是元朝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的介于省与州之间的一种偏重于军事的监司机构,并不是专为加强对西藏事务管理设立的机构,排除C;枢密院是宋朝中央管理军事的机构,排除D。
11.(3分)元代实行“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其中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应属于 (  )
A.蒙古人 B.色目人
C.汉人 D.南人
【解析】选C。蒙古人是指蒙古族;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故选C。
12.(3分)“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最能反映元朝时期 (  )
A.民族交融 B.因俗而治
C.民族同化 D.国家统一
【解析】选A。元朝时蒙古族、汉族等民族杂居相处,经济、文化、习俗逐渐交融,故选A;“因俗而治”是中国古代王朝奉行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概括和总结,强调政策差异性,与题意不符,排除B;“民族同化”不符合史实,元代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排除C;题干侧重元代时各民族的交融,排除D。
【深化点拨】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推动各民族间迁移日益频繁,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安庆高一检测)辽人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认为“南朝”“北朝”是一家;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这体现了当时 (  )
A.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
B.民族交融的开始出现
C.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解析】选A。辽人、金人的“中国观”已经突破族群和地理界限,注重文化认同,体现多元一体意识的增强,故选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开始出现于辽、金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B;因俗而治是少数民族政权对本民族和对汉族采取不同的民族政策,这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辽、金、宋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题中信息未体现统一的趋势,排除D。
14.(3分)(2024·湛江高一检测)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在猛安谋克内,军事首领和士卒间,尊卑不严,上至大元帅,下至百户,住食穿戴没有特殊差别。国有大事,适野环坐,画灰而论。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
A.具有军事民主精神
B.保留了契丹民族的游牧传统
C.维护了金朝的统治
D.完全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解析】选A。据材料“军事首领和士卒间……国有大事……画灰而论”可知,士卒也能参与大事讨论,具有军事民主的精神,故选A;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的传统,排除B;材料重点突出了该制度的特点而非作用,排除C;唐朝并没有类似的政治制度,D错误。
15.(3分)(2024·龙岩高一检测)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归附人等提供便利,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
D.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选D。据材料“设立会同馆……四夷宾客、使臣、归附人……设立译使和通事”可知,元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设立机构配备翻译人员有利于吸引域外人员,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与史实不符,排除A;材料未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题中信息无法体现朝贡贸易的变革,排除C。
16.(3分)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  )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
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解析】选B。元朝统治者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削弱了地方割据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感,故选B;行省被山川分割不利于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排除A;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有助于其政治统治,而不是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排除C;元朝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不能直接促进民族大交融,排除D。
17.(3分)“元朝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以至深闭固拒,曲为防护,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材料反映了元朝的民族政策 (  )
A.缓和民族矛盾
B.体现“因俗而治”
C.维护国家统一
D.带有狭隘民族观念
【解析】选D。元朝厚待北人,压抑南人,将国内民族分为四等,实行不同的管理,说明其带有狭隘民族观念,故选D;材料说明狭隘的民族观加剧了民族矛盾,排除A;“因俗而治”是历代统治阶级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等制定的、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边政策,而材料是民族歧视和压迫,排除B;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C。
18.(14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
——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
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内聚性不断增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辽、宋、夏、金时期为元明清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历史基础。(6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因素,据材料一“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概括作答。第二问开创性意义,据材料一“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第(2)题据材料二“辽、夏、金政权……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概括作答。
答案:(1)因素:兼并战争;大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共祖)。
开创性意义: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
(2)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导;加深边疆与中原一体化;形成“华夷一体”意识;深化民族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