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8:44:36

文档简介

十二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35分钟 65分)
【基础全面练】
1.(3分)有位皇帝认为“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于是废除了存在已久的宰相制,这位皇帝是 (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解析】选D。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宰相,故选D;A、B、C所处时代均有宰相,排除。
2.(3分)(2024·绍兴高一检测)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如图所示的政治制度产生于 (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解析】选D。图示中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且存在内阁、都察院、五军都督府,还有厂卫特务机构,所以是明朝中央机构的图示,故选D;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皇帝之下有中书省、御史台、宣政院等机构,均不存在内阁和厂卫特务机构,排除A、B、C。
【拓展延伸】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1)进步性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
②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2)消极性:将全国统治置于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加剧了统治危机。
3.(3分)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几乎伴随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在明代,将“票拟”作为主要日常工作的是 (  )
A.宰相 B.大学士
C.司礼监 D.参知政事
【解析】选B。票拟制度是明代中央决策的重要制度。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故选B;明初已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司礼监有“批红”的权力,排除C;参知政事是宋朝官职,是副宰相,分割了宰相职权,排除D。
4.(3分)直接负责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和锦衣卫的是 (  )
A.皇帝 B.内阁
C.六部 D.司礼监
【解析】选D。司礼监直接负责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和锦衣卫,故选D,排除B、C。皇帝并不直接负责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和锦衣卫,而是交给司礼监的太监直接负责,排除A。
5.(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明朝前期为了达到“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采取了以下哪一措施 (  )
A.废宰相设内阁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隆庆开关
【解析】选C。明朝前期为了达到“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故选C;废宰相设内阁是中枢机构的调整,而与“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一对外策略无关,排除A;戚继光抗倭不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排除B;隆庆开关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调整,不是为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排除D。
6.(3分)(2023·张家口高一检测)永乐十二年,郑和到达榜葛剌国,国王赛弗丁谴使奉表,献“麒麟”,并贡马等物。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
A.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
B.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解析】选C。材料表明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与海外诸国的联系,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C;郑和下西洋不仅出于宣扬国威的目的,还有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排除A;材料表明的是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未提到国家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不能体现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排除B;海禁政策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开始实行,排除D。
【补偿训练】
(2023·北京高一检测)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 (  )
A.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
B.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
D.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
【解析】选C。据材料“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可知,郑和下西洋时期推行朝贡贸易,中国政府以优惠的待遇与各国政府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物资交流,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故选C;郑和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排除A;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排除B;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前期,此时西方殖民者还未东来,排除D。
7.(3分)有“江南长城”之誉的台州府城墙历史悠久,建筑兼具御敌、防洪双重功能。明朝大将戚继光曾在此取得九战九捷,大败 (  )
A.倭寇 B.鞑靼
C.瓦剌 D.女真
【解析】选A。戚继光是抗倭名将,他在台州取得九战九捷,大败了倭寇,故选A;B、C、D所处位置均位于中国北方,与江南不符,排除。
8.(3分)明朝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以邻为壑的心态
C.长城体系的延伸
D.海防意识的增强
【解析】选D。据材料“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可知,明朝海防意识较强,故选D;“中央集权的加强”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削弱有关,排除A;以邻为壑指的是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加强海防,排除B;中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而材料强调的是强化沿海地区的海防,排除C。
9.(3分)《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映出明朝 (  )
A.社会秩序日趋混乱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军事力量十分薄弱
D.倭寇之患较为严重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政府严禁通倭,民间互相以倭寇骂对方,这反映明朝时期倭寇之患较为严重,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秩序日趋混乱,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明朝的军事状况,排除C。
10.(3分)下表所列事件的出现在于 (  )
1553年 葡萄牙 从明政府地方官手中取得长期租用澳门权
1622年 荷兰 占领澎湖
1626年 西班牙 入侵台湾岛北部
A.郑和航行加强了对外交往
B.明朝对外政策的根本改变
C.海上倭寇走私活动的猖獗
D.欧洲早期殖民活动的兴起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侵扰,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之后,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活动,故选D;材料中不是正常的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A;明朝对外政策基本是海禁政策,排除B;材料体现的西方殖民者的活动,“倭寇”指的是日本人,排除C。
【深化点拨】由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的侵扰,加上倭寇对我国沿海的骚扰,明清两代的对外政策逐渐转向保守。
11.(3分)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这一局面出现 (  )
A.有助于维持蒙汉和平局面
B.该地区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C.发生在明成祖在位的时期
D.得益于宣慰司机构的设置
【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可知,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至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故选A;蒙古地区在明朝之前就已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B;鞑靼首领与明朝订立和议发生在明朝隆庆帝在位期间,并非明成祖,排除C;元朝设宣慰司,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排除D。
【补偿训练】
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这可用于说明 (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解析】选A。据材料“恢复通贡关系”“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可知明朝与蒙古之间边贸关系和通贡关系的正常化为双方之间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故选A;明朝的边患问题包括了蒙古、女真、倭寇等多项问题,材料只能说明当时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解决,排除B;汉唐元时期通过武力征服和设置机构的方式使蒙古草原逐渐纳入了中原版图,排除C;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并非单方面树立明朝中央政府权威,排除D。
12.(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  )
A.封建统治腐朽 B.自然灾害严重
C.土地高度集中 D.赋税徭役沉重
【解析】选B。据材料中的“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可知,自然灾害助推李自成农民起义爆发,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灾害,与封建统治腐朽、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徭役沉重无关,排除A、C、D。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洪武年间,朱元璋废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明成祖在位时,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内阁权力逐渐膨胀,明朝中后期,有些内阁大学士“实则宰相,惟品秩无一定耳”。这说明明代 (  )
A.并未废除宰相制度
B.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C.中枢机构形同虚设
D.内阁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选B。据材料“明成祖在位时,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内阁权力逐渐膨胀”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所以内阁权力的膨胀说明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故选B;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中枢机构形同虚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六部依然负责具体职能,排除C;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没有掌握决策权,排除D。
【拓展延伸】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
(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的职权扩大。
(3)元朝教训:元朝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
(4)直接原因:宰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14.(3分)史载,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访问中国期间病逝,根据其遗嘱,明政府按照亲王的礼仪将其厚葬于中国。这反映出 (  )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解析】选D。据材料“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可知,东南亚及非洲国家频繁派使节来华,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选D;明中后期推行海禁政策,并非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排除A;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排除B;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给政府带来较大财政负担,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限,排除C。
【拓展延伸】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1)物质基础:明初国力强盛。
(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等。
15.(3分)(2024·南通高一检测)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朝初年部分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
B.防范蒙古人南下
C.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
D.抗击倭寇的骚扰
【解析】选D。据表格中卫所设置于东部沿海地区,结合明初史实可知,明朝初年设置卫所是为了抗击倭寇的骚扰,保卫国家安全,故选D;郑成功收复台湾在明朝灭亡后,时间不符,排除A;明初卫所设置在沿海地区,而蒙古人在北方草原,与沿海卫所设置无关,排除B;明朝初年,英国尚未进行殖民扩张,排除C。
16.(3分)(2024·汕尾高一检测)明朝建立后,为尽快稳定东北边疆,曾广设羁縻卫所,以推行对外夷而言颇具诱惑力的羁縻政策,只要对明称臣并“以时朝贡”,便可高度自治。这一政策的实施 (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解析】选C。据题干“为尽快稳定东北边疆”“只要对明称臣并‘以时朝贡’,便可高度自治”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的羁縻政策有利于稳定边疆,增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地方的行政效率”不合逻辑,东北边疆高度自治并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趋同”夸大化,应为“交融”,排除B;“直接管辖”不合逻辑,与题干“高度自治”相悖,排除D。
17.(3分)1644年,紫禁城史无前例地出现过三个皇帝。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4月29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6月5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10月,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以上史事相关的正确结论是 (  )
A.李自成登基标志着大顺政权建立
B.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
C.顺治帝定鼎标志着清朝开始建都
D.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1644年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故选B;1644年,李自成于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同年,大顺军灭亡明朝,排除A;1644年10月,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国的中原王朝,排除C;“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与史实不符,排除D。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武四年(1371), 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他又多次宣布“海禁”。但是, 明朝的海洋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中期, 闽南地区的人地矛盾使得农业无法支持人口增长,发展海外贸易也就自然成为当地人民谋生的重要出路。由于走私贸易带来的利益巨大,屡禁不止,且由于明成祖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 日趋衰落, 而民间势力出海贸易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明穆宗及其朝廷意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 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1567年, 朝廷遂决意在福建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海上贸易的繁荣,对于财政的支持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外大米大量流入福建,缓解了福建长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因开海而崛起的中国海商将中国的国内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联系了起来。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包括闽、浙、粤等长江以南地区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海上贸易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而为明代的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隆庆开海”是明朝历史上关于海洋政策的一次大的突破。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
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作用。(8分)
【解析】第(1)题变化:据材料“濒海民不得私出海”“1567年, 朝廷遂决意在福建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进行概括。背景:据材料“明中期, 闽南地区的人地矛盾使得农业无法支持人口增长,发展海外贸易也就自然成为当地人民谋生的重要出路”“由于走私贸易带来的利益巨大,屡禁不止,且由于明成祖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 日趋衰落, 而民间势力出海贸易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并结合所学分析。第(2)题作用:据材料“海上贸易的繁荣,对于财政的支持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外大米大量流入福建,缓解了福建长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因开海而崛起的中国海商将中国的国内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联系了起来”“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包括闽、浙、粤等长江以南地区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海上贸易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而为明代的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必要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变化:从海禁到开海。背景:人地矛盾突出;走私贸易兴盛;朝贡贸易衰落;戚继光抗倭胜利;有识之士推动。
(2)作用:海上贸易变得更加繁荣;充实政府财政;缓解福建粮食短缺;拓展世界资本市场;刺激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促进货币白银化;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十二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基础全面练】
1.(3分)有位皇帝认为“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于是废除了存在已久的宰相制,这位皇帝是 (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3分)(2024·绍兴高一检测)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如图所示的政治制度产生于 (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拓展延伸】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1)进步性
①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
②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③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2)消极性:将全国统治置于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加剧了统治危机。
3.(3分)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几乎伴随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在明代,将“票拟”作为主要日常工作的是 (  )
A.宰相 B.大学士
C.司礼监 D.参知政事
4.(3分)直接负责提督特务机关东厂和锦衣卫的是 (  )
A.皇帝 B.内阁
C.六部 D.司礼监
5.(3分)(2024·北京高一检测)明朝前期为了达到“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的目的,采取了以下哪一措施 (  )
A.废宰相设内阁 B.戚继光抗倭
C.郑和下西洋 D.隆庆开关
6.(3分)(2023·张家口高一检测)永乐十二年,郑和到达榜葛剌国,国王赛弗丁谴使奉表,献“麒麟”,并贡马等物。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
A.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
B.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C.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补偿训练】
(2023·北京高一检测)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 (  )
A.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
B.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
D.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
7.(3分)有“江南长城”之誉的台州府城墙历史悠久,建筑兼具御敌、防洪双重功能。明朝大将戚继光曾在此取得九战九捷,大败 (  )
A.倭寇 B.鞑靼
C.瓦剌 D.女真
8.(3分)明朝嘉靖时期,戚继光率领军民“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这反映出明朝 (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以邻为壑的心态
C.长城体系的延伸
D.海防意识的增强
9.(3分)《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映出明朝 (  )
A.社会秩序日趋混乱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军事力量十分薄弱
D.倭寇之患较为严重
10.(3分)下表所列事件的出现在于 (  )
1553年 葡萄牙 从明政府地方官手中取得长期租用澳门权
1622年 荷兰 占领澎湖
1626年 西班牙 入侵台湾岛北部
A.郑和航行加强了对外交往
B.明朝对外政策的根本改变
C.海上倭寇走私活动的猖獗
D.欧洲早期殖民活动的兴起
【深化点拨】由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的侵扰,加上倭寇对我国沿海的骚扰,明清两代的对外政策逐渐转向保守。
11.(3分)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这一局面出现 (  )
A.有助于维持蒙汉和平局面
B.该地区首次纳入中国版图
C.发生在明成祖在位的时期
D.得益于宣慰司机构的设置
【补偿训练】
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这可用于说明 (  )
A.经济交流是蒙汉关系和谐的重要基础
B.明朝边患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C.蒙古草原地带首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D.明朝树立起中央政府的权威
12.(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明季北略》中记载李自成的起义口号:“天降奇荒,所以资自成也。”这反映出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是 (  )
A.封建统治腐朽 B.自然灾害严重
C.土地高度集中 D.赋税徭役沉重
【综合应用练】
13.(3分)(2024·厦门高一检测)洪武年间,朱元璋废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明成祖在位时,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内阁权力逐渐膨胀,明朝中后期,有些内阁大学士“实则宰相,惟品秩无一定耳”。这说明明代 (  )
A.并未废除宰相制度
B.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C.中枢机构形同虚设
D.内阁掌握决策权力
【拓展延伸】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由来已久。
(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的职权扩大。
(3)元朝教训:元朝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
(4)直接原因:宰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14.(3分)史载,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在访问中国期间病逝,根据其遗嘱,明政府按照亲王的礼仪将其厚葬于中国。这反映出 (  )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拓展延伸】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1)物质基础:明初国力强盛。
(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等。
(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等。
15.(3分)(2024·南通高一检测)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朝初年部分地区设置卫所的情况。这些卫所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配合郑成功收复台湾
B.防范蒙古人南下
C.抵御英国的殖民扩张
D.抗击倭寇的骚扰
16.(3分)(2024·汕尾高一检测)明朝建立后,为尽快稳定东北边疆,曾广设羁縻卫所,以推行对外夷而言颇具诱惑力的羁縻政策,只要对明称臣并“以时朝贡”,便可高度自治。这一政策的实施 (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17.(3分)1644年,紫禁城史无前例地出现过三个皇帝。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外城后,明思宗于4月25日自缢殉国。4月29日,李自成举行登基大典,但第二天就退出北京城。6月5日,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10月,清顺治帝行定鼎登基礼。以上史事相关的正确结论是 (  )
A.李自成登基标志着大顺政权建立
B.明思宗自缢标志着明朝灭亡
C.顺治帝定鼎标志着清朝开始建都
D.多尔衮入京标志着清朝统一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武四年(1371), 明太祖朱元璋颁布诏书:“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后,他又多次宣布“海禁”。但是, 明朝的海洋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中期, 闽南地区的人地矛盾使得农业无法支持人口增长,发展海外贸易也就自然成为当地人民谋生的重要出路。由于走私贸易带来的利益巨大,屡禁不止,且由于明成祖之后中央政府主导的“朝贡贸易” 日趋衰落, 而民间势力出海贸易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明穆宗及其朝廷意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 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 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1567年, 朝廷遂决意在福建开放海禁,史称“隆庆开海”……海上贸易的繁荣,对于财政的支持变得越来越明显……海外大米大量流入福建,缓解了福建长期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因开海而崛起的中国海商将中国的国内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联系了起来。巨大的海外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包括闽、浙、粤等长江以南地区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海上贸易促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从而为明代的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必要条件。“隆庆开海”是明朝历史上关于海洋政策的一次大的突破。
——摘编自薛振威《16世纪中国海外贸易
思想变革——以隆庆开海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作用。(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