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2节《普查与抽样调查》课件(ppt+教学设计+拓展资源+检测题,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2节《普查与抽样调查》课件(ppt+教学设计+拓展资源+检测题,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6-01-03 08:40:33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2.普查和抽样调查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经常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
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决策。
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生活中的“数学”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妈妈:………孩子高兴地跑回来.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妈妈:“啊!”2.普查和抽样调查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总体与个体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其中被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人口普查 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总体就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的年龄,个体就是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灯泡的寿命某灯泡厂要了解生产的10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你认为该如何进行调查?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其中从总体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调查方式的选择下列调查中,你认为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一观点的理由.(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
(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4)要保证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件采用何种方式检查。
(5)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
(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工作量大,难度大,而且有些调查不宜使用普查通过调查样本来收集数据,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比较合作学习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
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感悟与反思 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读一读 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
1936年美国总统竞选时,《文学文摘》向1000万选民寄去了调查问卷,这些选民的名单是从电话簿、俱乐部名册以及杂志的订户中挑选的.结果在寄出的1000万份调查问卷中,约有240万的选民寄回了调查表.根据这部分选民的回答,《文学文摘》预测共和党的布兰登将当选。选举那天的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选民中只有38%投了共和党的票,而民主党的罗斯福以多数票当选.《文学文摘》采用了1000万的巨大样本,为何会预测失败呢?
原来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衰退的时期,那时能够安装电话、加入上流社会俱乐部或能订阅杂志的美国人,大部分支持共和党.也就是说《文学文摘》选择的样本虽然巨大却存在偏差,样本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文学文摘》的事例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那是不是在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样本越大越好呢?一般来说,在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样本增大,所得结果误差会减小.但是当样本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加样本,精确度的增加却是微小的,同时巨大的样本不仅耗资太大,也不便于管理. 因此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抽样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这样,只用较少的经费,就可能作出接近真实情况的预测.课堂小结1.基本概念:
(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
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3.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作 业1.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
2.王叔叔准备买一台彩电,他从报纸上得知上季度甲型号的彩电销售量比乙型号彩电销售量略高。于是他决定买甲型号彩电。可是,到了商店以后,他观察了20分钟,发现有3人买了乙型号彩电,只有1人买了甲型号的彩电。他想一定是报纸弄错了,于是也买了乙型号彩电,你认为一定是报纸弄错了吗?3.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其速度为中等,极少的事故发生于车速大于150km/h的情况。因此,小明认为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4.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百家姓》,现在哪个姓氏的人比较多呢?
(1)在全班进行调查,找出你们班最常见的三个姓氏,它们是什么?
(2)调查全校同学的姓氏情况,你打算怎样调查?写出你们学校最常见的三个姓氏。
(3)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看看全国最常见的三个姓氏是什么?这个结果和你调查的全班姓氏情况、全校姓氏情况一致吗?谢谢大家,再见!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2.普查和抽样调查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一些数据收集的过程,获得了一些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活动经验;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对于数据收集的方法,学生尚多是凭借一些生活的经验,对此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为此,本节将介绍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并希望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从而能够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此外,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教学中首先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其次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最后要注意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4.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
5.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准备;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第三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第四环节:合作学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社会调查(提前一天布置)
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情况,进一步了解人口的区域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民族构成等.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人口普查知识,为了下一环节的研究进行铺垫.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理解概念(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妈妈:“孩子,再帮妈妈买鸡蛋去”;
妈妈:“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鸡蛋有好几个是坏的.”妈妈:………
孩子:“妈妈,这次的鸡蛋全是好的,我每个都打开看过了”, 妈妈:“啊!”
在这个故事中,体现了数据收集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
定义:为了特定目的对全部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1.结合你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认识,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这项调查的被考察对象、调查的目的、以及所采用的调查方式分别是什么?同学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2)我们通常把被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被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你能说出这项普查的总体和个体吗?试一试!
如:调查目的: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
总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
个体: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注意:这里所说的“考察对象”是指表示事物某一特征的数据.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均指人口年龄,而不是指人.
调查方式:采用普查.(因为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
活动目的:通过对比,让学生自己体会普查中的总体与个体的含义,当考查目的有所改变时,总体与个体也会发生改变.如:调查目的改为考察我国人口民族构成.则总体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的民族,个体为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民族.
2.某灯泡厂要了解生产的10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你认为该如何进行调查?
(1)在这个问题中,被考察的对象是什么?调查的目的是什么?适合采用怎样的调查方式? 尝试说出它的总体和个体.
(2)交流总结:什么是抽样调查?什么是总体的一个样本?说出这个问题中的样本.
例:第一节中小明随机调查了40人的节水意识情况,就属于抽样调查;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
活动目的:让学生初步体会普查的应用与局限性,从而引出抽样调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通过学生自己体会两种调查方式的区别,加强学生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下一环节的自主研究.
活动效果: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对两种调查方式的基本概念有所掌握.
第三环节:调查方式的选择(个人独立完成后,4人小组汇总,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总结回答.)
1.下列调查中,你认为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这一观点的理由.
(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普查)
(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 (抽样调查)
(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抽样调查)
(4)要保证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件采用何种方式检查. (普查)
(5)全国中学生的节水意识; (抽样调查)
(6)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抽样调查)
2.结合以上实例,尝试写出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普查
抽样调查
优点
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
通过调查样本来收集数据,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
缺点
工作量大,难度大,而且有些调查不宜使用普查.
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
3.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1)当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少时;当要研究的问题要求情况真实、准确性较高时;调查工作较方便,没有破坏性等等,此时用普查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2)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大;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调查具有破坏性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
活动目的: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活动效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学生自己对问题的研究,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环节:合作学习
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
先进行小组交流后再给出下列问题.
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
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图所示:
问题:比较一下小明与小颖所得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生病的次数
人数
1至2次
4
3至6次
5
7次及以上
1
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析后回答)
小明调查的对象选自公园里的老年人.常去公园里活动的老年人,平时一定注意身体的保健,一定注意修身、养性、加强体育锻炼,所以身体较健康.另一方面,公园建在城市里,相对于农村中的老年人去公园的较少.这100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城市和乡村等等不同层次的老人是否都有所选取.选取人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都是我们在收集数据中应该考虑的.所以,我认为小明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小颖收集的数据来自医院看病的100名老年人.这部分人相对体质较弱.我认为用这些数据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准确.因为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小华仅仅调查了10位老年人.因为样本太小了,所以不能据此推断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交流.
(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
(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
(5)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4人小组交流.
1936年美国总统竞选时,《文学文摘》向1000万选民寄去了调查问卷,这些选民的名单是从电话簿、俱乐部名册以及杂志的订户中挑选的.结果在寄出的1000万份调查问卷中,约有240万的选民寄回了调查表.根据这部分选民的回答,《文学文摘》预测共和党的布兰登将当选.选举那天的结果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选民中只有38%投了共和党的票,而民主党的罗斯福以多数票当选.《文学文摘》采用了1000万的巨大样本,为何会预测失败呢?
原来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经济衰退的时期,那时能够安装电话、加入上流社会俱乐部或能订阅杂志的美国人,大部分支持共和党.也就是说《文学文摘》选择的样本虽然巨大却存在偏差,样本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文学文摘》的事例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那是不是在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样本越大越好呢?一般来说,在样本具有代表性的情况下,样本增大,所得结果误差会减小.但是当样本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加样本,精确度的增加却是微小的,同时巨大的样本不仅耗资太大,也不便于管理. 因此在进行抽样调查时,关键在于精心设计抽样方案,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这样,只用较少的经费,就可能作出接近真实情况的预测.
活动目的: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明确在收集数据过程中要注意代表性、广泛性.
活动效果: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抽样调查样本选取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归纳)
1.基本概念:
(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
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3.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前的社会调查,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活动效果: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知道了根据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数据调查的方式,在同学们互相介绍讲解过程中,使大家学到了知识.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作的调查结果会一样吗?
2.王叔叔准备买一台彩电,他从报纸上得知上季度甲型号的彩电销售量比乙型号彩电销售量略高.于是他决定买甲型号彩电.可是,到了商店以后,他观察了20分钟,发现有3人买了乙型号彩电,只有1人买了甲型号的彩电.他想一定是报纸弄错了,于是也买了乙型号彩电,你认为一定是报纸弄错了吗?
3.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发生交通事故时其速度为中等,极少的事故发生于车速大于150km/h的情况.因此,小明认为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你认为小明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4.我国自古就流传着《百家姓》,现在哪个姓氏的人比较多呢?
(1)在全班进行调查,找出你们班最常见的三个姓氏,它们是什么?
(2)调查全校同学的姓氏情况,你打算怎样调查?写出你们学校最常见的三个姓氏.
(3)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看看全国最常见的三个姓氏是什么?这个结果和你调查的全班姓氏情况、全校姓氏情况一致吗?
活动目的:检测学生本节课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1.在引课过程中,由于区域差异,不是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对人口普查有所了解,此时就可以换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讲解;也可以从身边的事例处入手,如可先调查学生所在班级带眼镜的人数,再统计本年级带眼镜的学生人数,进而到全校,全地区,全国,递进式的的展开问题的引入,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课前小组合作社会调查、课堂展示讲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
3.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6.2普查与抽样调查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调查,适合用普查方式的是( )
A.了解太原市居民的年人均消费
B.了解某一天离开太原市的人口流量
C.了解太原电视台《百姓说法》栏目的收视率??
D.了解太原市某班学生对“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知晓率
2.下列调查方式中,采用了“普查”方式的是 ( )
A、调查某品牌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 B、调查某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的收视率
C、调查七年级一班的男女同学的比例 D、调查某型号炮弹的射程
3.下列调查中,采用了“抽样调查”方式的是 ( )
A.为了了解某次考试试卷的质量,对全班所有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
B.调查某一品牌5万袋包装鲜奶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C.调查我国所有城市中哪些是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D.了解全班学生100米短跑的成绩
4.为了了解参加运动会的2000名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从中抽查了100名运动员的年龄.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00名运动员是总体 B.每个运动员是个体;
C.100名运动员抽取的一个样本 D.抽取的100名运动员的年龄是样本
5.为了了解某产品促销广告中所称中奖率的真实性,某人买了100件该商品,调查其中奖率,在这个调查中,总体是 ( )
A.某产品 B.某人买的100件商品
C.某产品促销广告中所称的中奖率 D.100件商品的中奖率
6.为了调查班级中对新班主任老师的印象,下列更具代表性的样本是 ( )
A.前十名学生的印象 B.后十名学生的印象
C.单号学号学生的印象 D.全体男学生的印象
二、填空题
7.普查是通过调查________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______的方式来收集数据的.
8.为了了解投影机上灯泡的使用寿命,从成品中随机地抽取10只灯泡进行试验.这个抽样调查的样本是__________.
9.某厂为了了解顾客对该厂开发的某个新产品需求情况,针对不同类型的100名顾客做了社会调查.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样本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0.每天你是如何醒来的?某校有4000名学生,从不同班级不同层次抽取了400名学生进行调查,下表是这400名学生早晨起床方式的统计表:
起床方式
人数
别人叫醒
172
闹钟
88
自己醒来
64
其它
76
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问题中总体是 ;
⑵样本是 ;
⑶个体是 ;
⑷估计全校学生中自己醒来的人数为 人。

1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伴随网络技术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对此情有独钟,某校对七年级全体900名同学做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上网人数
上网原因
382
学习
学习压力大,放松身心
逃避学习
好奇
62
184
24
102
所占比例
16.2%
48%
8.9%
26.7%

(1)你认为上面的调查是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2)要了解全市七年级同学的上网情况,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查才能得到真实结果?
12.小明的妈妈让小明去买一盒火柴,并叮嘱小明,一定要试试火柴是否好用,小明回家后,高兴地告诉妈妈:火柴好用,我每根都试过了.
(1)小明采取的方法是那种调查?
(2)你认为小明采取的方法是否合适,为什么?
13.下列问题中,哪些是用普查方式,哪些是用抽查方式来进行调查的?
⑴为了了解一个班级中同学穿几号鞋,从每个小组里抽4名同学进行行询问.
(2)要了解某旅游团中男女比例.
(3)要了解南京市人均居住面积情况.
(4)检查炮弹的射程.
⑸为了了解你妈妈买的一袋橘子甜不甜,你随便剥了一两个尝尝.
(6)为了了解你所在的班级中的每个同学穿几号鞋,向全班同学进行询问.
14.有一则广告称“有80%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你听了这则广告后有何想法?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
人民网4月28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发布,具体内容如下: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1年4月28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8.4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656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76400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30413094人,文盲率[8]由6.72%下降为4.08%,下降2.64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9]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九、人口的流动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十、登记误差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随机抽取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了事后质量抽样调查。抽查结果显示,人口漏登率为0.12%。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境内”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内,“境外”指我国海关关境以外。
[3]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数据不包括居住在境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
[4]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5]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10年底的数据。
[6]台湾地区的人口数为台湾地区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2010年底的户籍登记人口数据。
[7]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8]文盲率是指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9]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是按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10]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