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683年唐高宗患风眩疾。阿拉伯人秦鸣鹤用中东刺络放血法为唐高宗医治而愈。10世纪阿拉伯的《医典》中记载有17味草药从中国进口。这反映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统一特征
B.古代统治者重视文化交流
C.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D.商旅往来推动了医学进步
2.唐朝人杜环在其游记《经行记》中记载:去摩邻国,在秋萨罗国(耶路撒冷)西南,渡大碛(沙漠),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鱼干,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下列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杜环可经过好望角返回广州
B.摩邻国地处西亚
C.摩邻国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
D.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3.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约于1275年来华,留居17年,返回后留下了口述记录《马可 波罗行纪》。同一时期,畏兀儿人列班 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这两件事( )
A.开启了西欧对新航路的探索
B.反映了东西方交通的发达
C.说明了东西方官方往来频繁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4.如表为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的对应关系(部分)。据此可知,中国早期礼乐文化( )
二里头文化礼器 原型器物所在区域文化 象征权力类型
青铜鼎、爵、卜骨 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 政治权力、祭祀权力
青铜铃、绿松石龙形器 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
玉琮、玉璧、玉钺 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军事权力
A.维护专制王权 B.形成完备体系
C.呈现统合趋势 D.促进华夏认同
5.康熙帝非常钦慕“泰西”的科技,他不仅努力学习了“《几何原本》”,还深入研究了欧洲的天文、地理、机械等科技和历史知识。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海禁”政策形同虚设
B.西方科学革命波及中国
C.西学东渐的继续发展
D.清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6.“这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其)影响范围广,影响延续时间长。”这段解说词中提到的石窟群是( )
A.敦煌莫高窟 B.龟兹石窟
C.云冈石窟 D.龙门石窟
7.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C.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
8.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9.在良渚城址周边发现的大型水利设施,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其治水用水系统的形成,与古埃及文明和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形成机制相似。这说明了( )
A.良渚古城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B.中华文明与小亚细亚文明同步发展
C.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史前人类文明都重视水利设施建设
10.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深受西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得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11.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金斯太遗址,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该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陶片,以及少量的青铜残件和贝壳等。金斯太遗址反映了( )
A.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
B.早期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
C.中华民族各族文化相互影响
D.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
12.利玛窦根据中国的传教环境,分别将“敬孔”和“祭祖”解释为“敢其人师范”、“尽孝思之诚”的非宗教礼仪。在此解释基础上,尊重士大夫和平民的祭祀习俗。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就连上帝的名称他也煞费苦心地选用了中国古代“天”,将上帝称之为天主。利玛窦的这些做法( )
A.体现了西方传教士会通中西的意识
B.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使西方出现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683年唐高宗患风眩疾。阿拉伯人秦鸣鹤用中东刺络放血法为唐高宗医治而愈。10世纪阿拉伯的《医典》中记载有17味草药从中国进口。这反映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统一特征
B.古代统治者重视文化交流
C.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互鉴
D.商旅往来推动了医学进步
【答案】C
2.唐朝人杜环在其游记《经行记》中记载:去摩邻国,在秋萨罗国(耶路撒冷)西南,渡大碛(沙漠),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鱼干,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下列史实叙述正确的是( )
A.杜环可经过好望角返回广州
B.摩邻国地处西亚
C.摩邻国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
D.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D
3.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约于1275年来华,留居17年,返回后留下了口述记录《马可 波罗行纪》。同一时期,畏兀儿人列班 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这两件事( )
A.开启了西欧对新航路的探索
B.反映了东西方交通的发达
C.说明了东西方官方往来频繁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答案】D
4.如表为二里头文化礼器系统与诸区域礼制文化因素的对应关系(部分)。据此可知,中国早期礼乐文化( )
二里头文化礼器 原型器物所在区域文化 象征权力类型
青铜鼎、爵、卜骨 王湾三期文化、二里头文化 政治权力、祭祀权力
青铜铃、绿松石龙形器 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
玉琮、玉璧、玉钺 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 祭祀权力、军事权力
A.维护专制王权 B.形成完备体系
C.呈现统合趋势 D.促进华夏认同
【答案】C
5.康熙帝非常钦慕“泰西”的科技,他不仅努力学习了“《几何原本》”,还深入研究了欧洲的天文、地理、机械等科技和历史知识。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海禁”政策形同虚设
B.西方科学革命波及中国
C.西学东渐的继续发展
D.清朝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答案】C
6.“这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其)影响范围广,影响延续时间长。”这段解说词中提到的石窟群是( )
A.敦煌莫高窟 B.龟兹石窟
C.云冈石窟 D.龙门石窟
【答案】C
7.明朝末期,除了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几何原本》,内地的儒生学者也陆续跟进,形成了一种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风气。“关西夫子”李二曲在开列《体用全学》必读书目时,也将《泰西水法》等西书列入其中。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思想转型源于西方科学传播
B.民族危机冲击了国人传统认知
C.国人传统的夷夏观念已发生剧变
D.西学东渐给社会注入一定活力
【答案】D
8.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答案】C
9.在良渚城址周边发现的大型水利设施,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其治水用水系统的形成,与古埃及文明和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形成机制相似。这说明了( )
A.良渚古城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B.中华文明与小亚细亚文明同步发展
C.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D.史前人类文明都重视水利设施建设
【答案】A
10.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深受西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得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答案】B
11.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金斯太遗址,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该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动物化石、陶片,以及少量的青铜残件和贝壳等。金斯太遗址反映了( )
A.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
B.早期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
C.中华民族各族文化相互影响
D.早期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
【答案】B
12.利玛窦根据中国的传教环境,分别将“敬孔”和“祭祖”解释为“敢其人师范”、“尽孝思之诚”的非宗教礼仪。在此解释基础上,尊重士大夫和平民的祭祀习俗。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就连上帝的名称他也煞费苦心地选用了中国古代“天”,将上帝称之为天主。利玛窦的这些做法( )
A.体现了西方传教士会通中西的意识
B.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使西方出现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任三点)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任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