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2.魏晋时期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会稽被誉为“晋之关中”,建康的繁华可与长安、洛阳媲美,番禺(今广州)成为进出口商人云集的大都市。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政治中心逐步南移
3.秦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区未筑统一的宫殿城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到隋唐时期,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 )
A.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B.礼制观念发生变化
C.社会结构日益僵化 D.皇权地位逐渐强化
4.如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B.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C.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不复存在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了( )
A.天津市的经济日益得到发展
B.城市往往沿线路呈对称发展
C.天津市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格局
7.如图是半坡原始村落复原图,图中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
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
8.如图为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布局图。城市中心为宫殿区和祭祀区,周围为居住及手工作坊区;城外分布着殷商遗民和周代贵族陵寝,部分商人和周人陵寝葬制相近。这说明( )
①城市规划遵循严格的礼制
②突破了“工商食官”格局
③城市主要功能为经济功能
④周族和殷商遗民逐渐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④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0.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历经漫长演变。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
A.“一宇二内,各有户,内室皆瓦盖,木大具,门桑十木。”
B.“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C.“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1.明清时期,中国的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因丝织业发展而著称的集镇坐落于今天的位置是在如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2.“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
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
《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 原因。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C.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答案】B
2.魏晋时期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会稽被誉为“晋之关中”,建康的繁华可与长安、洛阳媲美,番禺(今广州)成为进出口商人云集的大都市。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D.政治中心逐步南移
【答案】A
3.秦汉魏晋时期的宫城区未筑统一的宫殿城墙,其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混处”;到隋唐时期,皇城之内“惟列府寺,不使杂人居止”,从而形成宫城、皇城与外层三层宫墙相互“隔绝”的局面。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隋唐时期( )
A.坊市制度走向瓦解 B.礼制观念发生变化
C.社会结构日益僵化 D.皇权地位逐渐强化
【答案】D
4.如图中的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称为唐代八大城市。由此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A.城市分布重心由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
B.扬州和成都成为超越两都的政治经济中心
C.政治都会与经济中心重合的特征不复存在
D.开放的对外政策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
【答案】D
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6.“盖天津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了( )
A.天津市的经济日益得到发展
B.城市往往沿线路呈对称发展
C.天津市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D.交通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格局
【答案】D
7.如图是半坡原始村落复原图,图中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种植植物,兼有饲养家畜
B.定居生活,形成农耕聚落
C.刀耕火种,形成青铜文化
D.过分开垦,造成农业危机
【答案】B
8.如图为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布局图。城市中心为宫殿区和祭祀区,周围为居住及手工作坊区;城外分布着殷商遗民和周代贵族陵寝,部分商人和周人陵寝葬制相近。这说明( )
①城市规划遵循严格的礼制
②突破了“工商食官”格局
③城市主要功能为经济功能
④周族和殷商遗民逐渐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9.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依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③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④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10.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历经漫长演变。下列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出现最早的是( )
A.“一宇二内,各有户,内室皆瓦盖,木大具,门桑十木。”
B.“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C.“巨镇水陆冲,弹丸压楚境。人言杂五方,商贾富兼并。”
D.“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答案】B
11.明清时期,中国的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因丝织业发展而著称的集镇坐落于今天的位置是在如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12.“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答案】D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摘编自赵世瑜、孙冰
《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
社会变迁——以近世浙江双林镇为例》
材料三 大范围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古时期城镇发展达到高峰。食品等日常用品的交易范围扩大,交易量上升。与此相当,长途贸易特意从中东和远东地区进口丝绸和香料,从尼德兰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进口纺织品和高质量手工产品,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地主和精英阶层对奢侈品的需求。
——摘编自[英]彼得·克拉克
《欧洲城镇史:400—2000年》
(1)材料一是两处美洲印第安人居所遗址图片,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个地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双林镇的经济发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欧洲城镇发展的 原因。
答案:(1)图一是北美大平原地区印第安人的帐篷,图二是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公共居所。
(2)手工业商品化程度高;商业发达,商帮、会馆的推动作用大。
(3)人口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国际市场)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