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8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导学案(含答案)--2025届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8:5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8讲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课程标准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
2.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3.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考情分析 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中频考点,以选择题为主 2.情境设计:多利用文字、图表、漫画等多种形式创设新情境。如(2023·全国乙卷,35)经济全球化;(2023·北京卷,10)社会信息化;(2023·6月浙江选考,20)文化多样性;(2022·1月浙江选考,23)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22·1月浙江选考,24)社会信息化;(2022·天津卷,13)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3.核心考向: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整体感知
知识点一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美国一超独大
①背景: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表现:“9·11”事件之后,美国迅速展开反恐行动。2001年10月,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2)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①欧盟:成立:1993年成立,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性质: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②俄罗斯: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③日本: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④中国: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⑤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发展历程
(2)存在的问题
风险加大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
利益交融 一国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可能殃及其他国家,甚至影响全世界
(3)区域经济集团化
①欧洲联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③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④亚太经合组织: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3.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1)社会信息化
含义 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影响 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但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2)文化多样性
表现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对 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图解·关键知识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2.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纲要下第22课第一目“思考点”:推动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20世纪60—70年代已经出现;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欧盟、俄罗斯联邦、日本、中国等多极力量的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多极化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决定多极格局出现的重要因素。
3.图解·关键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
4.警示·易错易混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从属关系,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部分区域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地区形成区域集团,也就是说,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又阻碍了区域外的国家或地区与区域集团的经济交往。
5.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纲要下第22课第三目图片“一部手机走天下”,以手机功能为例说明社会信息化的意义。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图画生动表现了智能手机的各种用途,电话、信息、拍照、理财、支付等,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信息化的便捷和迅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知识点二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1.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国际局势 二战结束后,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国际维和 联合国维和行动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世界发展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联系加强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发展问题 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和平与安全问题 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导致世界局势动荡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全球治理机制
①传统的治理机制: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②新的治理机制
全球层面 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区层面 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2)中国方案
内容 ①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依据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意义 ①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②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实践 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丝路基金、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具体措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1.思考·情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0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 129美元 22 185美元
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加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性作用。
2.阐释·核心概念
[全球治理]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核心要素包括: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即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即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各国政府、正式的国际组织、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集中体现为国际规制的有效性。
3.挖掘·教材信息 阅读教材纲要下第23课第三目“史料阅读”栏目,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回答的是什么重大问题,说明中国政府是如何率先身体力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大问题: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
说明:推动《巴黎协定》生效;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设立丝路基金;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
主题一 大势所趋——世界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
视角1 世界多极化趋势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国际权势构造的极化趋势出现、新兴强国的急剧崛起和列强相对实力位置的大幅变动。
思考 根据材料,结合19世纪至20世纪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论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它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欧洲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实力衰落,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所取代。两极格局下,多极力量不断成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总之,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家的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示例二
观点:国际力量对比决定全球治理格局。
论述:经过两次工业革命,欧美等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它们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欧国家的衰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重新划分世界,美苏两极治理格局取代了以西欧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与日本相继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和中国的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国际治理体系面临进一步变革。
总之,不同历史时期国际力量的对比及变化,深刻影响国际关系格局,也决定着全球治理格局。
视角2 经济全球化进程
材料 
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
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因战争和经济危机干扰,经济全球化受阻;二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复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及信息技术进步等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深化拓展
1.唯物史观——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既提供了发展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2.唯物史观——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经济全球化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又由于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落后,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把一些利润低、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导致当地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引发全球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主题二 全球治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视角 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 
当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混乱中的世界 二、焦虑的时代 三、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政治认同 四、新的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 五、帝国的终结 六、没有国界的国界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 20世纪的发展与变化 一、欧美强势的延续 二、两种制度的并存 三、两个阵营的对垒 四、现代化和全球化 五、多极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钱乘旦 《新世界史纲要》
思考 阅读两个目录,提取信息,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角度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综上,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化拓展
时空观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2023·全国乙卷,35)1960—1970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从197.8亿美元增加到397.5亿美元,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进口额也从218亿美元增加到413.6亿美元。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额比重从21.4%下降至17.6%。据此可知,该时期(  )
A.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
B.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C.南北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削弱
D.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下降
答案 D
1.史料实证——以历史研究成果为切入点考查社会信息化
(2023·北京卷,10)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数据库相继建立。有学者认为,“大数据使历史资料利用产生革命性变革”,历史研究进入“e-考据”时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史料运用的原则 ②数字化史料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 ③历史资料数字化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 ④“e-考据”指历史学与考古学的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大数据可以使历史资料共享,提高了利用率,但并未变革史料运用的原则,史料运用仍然要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排除①;大数据将史料分类,可以快速检索到大量资料,由此可见,历史资料数字化丰富了史学家的研究手段,提高了史料利用效率,②③正确;“e-考据”指的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的方法,是信息技术和历史考据的结合,排除④。D项正确。
2.唯物史观——以史学观点为切入点考查文化多样性
(2023·6月浙江选考,20)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答案 D
解析 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所以在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或地区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
3.社会情境——从粮食生产与安全的角度考查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
(2022·天津卷,13)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50年至1985年,能源消耗量增长的倍数远大于人口增长的倍数,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人口增长带来了能源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可持续发展,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南北发展不平衡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这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D项与题干信息没有联系,排除。
1.[挖掘信息·新素养]
(2023·丹东高三期末)20世纪70年代,法、美、日、英、意、加、德组成G7集团,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1998年俄罗斯加入发展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财长会议倡议成立G20集团,G20除八国集团外还包括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变迁反映了(  )
A.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B.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G7到G20的转变中,更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反映了两极格局瓦解后越来越多的力量中心的形成,体现了多极化的趋势,故选C项;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全球治理体系伴随着国际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排除B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表现为全球人类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而密切合作、共同努力,而G20只能代表少数国家的立场,不能代表全人类,排除D项。
2.[史论结合·新认知]
(2023·石家庄模拟)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是5 000亿美元,到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13 000亿美元,其中多数是来自国际私人银行的利息较高的短期贷款。与此同时,世界工业品的价格上涨了95%,而初级产品价格仅上涨了5%。这说明(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逆转
B.国际政治秩序仍由西方国家主导
C.南北差距问题仍困扰世界
D.发展中国家未能从全球化中受益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明显增加,世界工业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涨幅相差巨大,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南北国家差距扩大,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不是政治,排除A、B项;发展中国家也能从全球化中受益,排除D项。
3.[图表材料·新情境]
(2024·菏泽一模)下图是《联合早报》漫画《9·11事件20年后》,该漫画的主要寓意是(  )
A.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B.恐怖主义在世界的转移
C.美国难以甩掉政治包袱
D.国际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11”事件发生在2001年,由此可知,美国在进入21世纪之后,其国内一直存在着“极端主义”“政治分歧”等多种政治问题,成为其难以甩掉的包袱,故选C项;漫画内容述及的是“极端主义”“政治分歧”,这与“和平发展”的趋势无关,排除A项;漫画内容展示的是美国国内的问题,而不是“恐怖主义”,排除B项;在漫画内容中并没有出现国际力量对比的信息,排除D项。
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也称“去全球化”,是指把全世界各国及地区因为全球化而导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整合拉向回退的一个过程,一般发生在经济危机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比较突出地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主要表现在出外打工谋生的人纷纷回流返国、外资大举撤出、贸易额大减、保护主义抬头等,使多个外向型经济体面临沉重打击。在资本主义大国如美国、英国等都有这种现象,如英国脱欧、美国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材料解读]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困难和风险增加,国际上出现了质疑甚至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和行为。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发展潮流,不能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就否定经济全球化。
[命题方向] 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23·北京顺义二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欧盟形成”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体现当时世界的特点是(  )
①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 ②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③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迅速 ④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①正确;“欧盟形成”体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③正确;冷战结束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不复存在,新的格局尚未完全形成,④正确;材料中没有列举世界局部形势动荡严重的事件,无法得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②错误,故选C项。
2.20世纪80年代,摇滚明星依旧层出不穷。一些摇滚乐队和歌手掀起了“良知复兴”运动,参与全球性的社会政治活动,为灾民、难民、受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迫害的人以及艾滋病、癌症等绝症患者举行大规模的义演义卖,引起全世界的瞩目。“良知复兴”运动(  )
A.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反映了意识形态的渗透
C.体现了雅尔塔体系的状况
D.表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全球性的社会政治活动”“灾民”“难民”“艾滋病”“癌症”等,均与经济全球化相关,A项正确;材料中文艺活动旨在“义演义卖”,主要以公益活动为主,不是意识形态的渗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雅尔塔体系的状况,排除C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是荒诞离奇,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3.(2023·咸阳二模)如图是1991—2006年中、法、俄(苏)、英四国与美国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一致率情况。据此可知(  )
A.中美之间分歧不断扩大
B.国际格局影响外交政策
C.美国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D.法美两国国家利益一致
答案 B
4.(2023·徐州一模)如图源自《国际先驱导报》。漫画反映了某些西方国家(  )
A.意在挑起新一轮冷战
B.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
C.担心新兴力量的崛起
D.开始主导新的国家秩序
答案 C
解析 依据漫画可知,某些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发展,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以及西方价值观,可见某些西方国家担心中国等新兴力量的崛起,C项正确;某些西方国家的做法旨在维护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并不是意在挑起新一轮冷战,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某些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不是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排除B项;“开始主导”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5.有观点认为,进入21世纪,西欧、北美仍将是人类文明中心。与此同时,亚洲的日本、新加坡、东盟各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这些国家和地区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这可以说明(  )
A.世界文明中心将出现多元化格局
B.经济水平成为文明程度先决条件
C.改革开放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合作
D.地理位置优势影响文明中心形成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上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因此世界文明中心将出现多元化格局的表述符合题意,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文明程度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排除。C项与材料主体不一致,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并非体现改革开放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合作的信息,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地理位置的优劣问题,排除。
6.(2024·济南模拟)有学者认为,今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大的影响,但它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小,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
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D.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
答案 D
解析 当今世界格局表现为“一超多强”,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同时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出现多种政治力量中心,故选D项,排除A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瓦解”说法错误,排除B项;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发展趋势,尚未定型,排除C项。
7.(2023·淄博高三模拟)如图所示为某同学用结构图做的历史学习笔记。在“③”处应该填入的是(  )
A.世界银行的成立
B.美国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
C.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D.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因素是技术的进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的原因除了有跨国公司、世贸组织,还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发展,D项正确;世界银行的成立是在1945年,排除A项;B项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贸易保护不利于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
8.(2023·无锡高三期末)冷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了一系列“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并向全世界广泛推销。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各国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这一宣言的出台可以印证20世纪末(  )
A.反对霸权成为全球共识
B.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加速
C.文明的多样性受到重视
D.亚洲儿童权利屡遭侵犯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马尼拉宣言》对文明多样性的重视,反对美国制造的一系列“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说法,C项正确;反对霸权主义并未成为全球共识,排除A项;材料与亚太地区一体化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亚洲儿童权利屡遭侵犯的结论,排除D项。
9.1996年后,中俄哈吉塔(2001年增加乌兹别克斯坦)五国首脑会晤取得诸多成果,部分成果如表所示。由此可见,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时间 地点 成果
1996年4月 中国上海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1997年4月 俄罗斯 莫斯科 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
1998年7月 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 发表《阿拉木图声明》,五国愿“扩大和加强多边合作”“研究确保中亚和整个亚洲大陆安全和扩大合作问题”
2001年6月 中国上海 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和《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
A.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强化了成员国的同盟关系
C.反映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D.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兴起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通过首脑会晤,成员国在军事互信、边境安全、多边合作、打击犯罪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共识,促进了地区和平与发展,C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致力于地区和平与发展,并未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项。
10.(2023·武汉高三测试)1999年4月6日,美国国务卿宣布:北约在21世纪将承担超出19个成员国领土以外的使命,目前在科索沃问题上采取的军事行动是实施这一使命的试验。上述言论表明美国(  )
A.极力达成构建单极世界目标
B.致力于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C.以保护他国领土安全为己任
D.推进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
答案 D
解析 美国主导下的北约在成员国领土外承担使命,这说明其行为远远超出了管辖范围,科索沃问题充分说明在美国主导下的北约集团成为美国推进强权政治的机器,威胁世界和平,D项正确;材料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无关,排除A项;美国的做法明显违背了国际民主化原则,排除B项;C项只是美国的借口,排除。
11.(2023·吉林高三阶段练习)美联储在2022年连续3次加息,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这主要反映了(  )
A.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差距
B.世界性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C.国际旧秩序依然影响世界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崩溃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美联储依靠美元的国际地位通过加息的办法使其他货币贬值压力加大,加深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债务危机,可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旧存在着不合理的特殊地位,反映了国际旧秩序依然影响世界,C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全球化加剧国家之间的差距,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崩溃,排除D项。
12.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为努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应该(  )
A.维持现有秩序 B.共商共建共享
C.大力发展经济 D.重视文化交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为努力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应该共商共建共享,B项正确;旧有的国际秩序需要被打破,排除A项;国际社会大力发展经济并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排除C项;文化交流解决不了不合理的秩序,排除D项。
13.(2023·青岛高三期末)下图为中国财经报公布的2016年金砖五国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
B.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金砖国家在互联网零售额、人口总量方面占据较大比例,同时GDP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这说明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B项正确;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仅从金砖五国的数据不能得出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而且金砖国家并不是区域合作组织,排除C项;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D项。
14.(2023·沈阳三模)有中国学者指出,在达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条件成熟之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一定是基于主权独立和平等、不干涉内政的民族国家体系而展开的。尽管各国内部都不能在短期内建成真正的国内命运共同体,但是这并不妨碍国际社会打造一个国家之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该学者意在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A.利于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B.体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
C.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
D.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长期性、渐进性和复杂性,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我国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的渐进性和复杂性,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排除D项。
15.(2023·南通高三上期中)杭州在《马可·波罗行纪》里被描述为“千桥之城”,桥是这个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由20根等粗等距,两端不封闭的光纤,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在色彩上选用了蓝色和绿色。该创意重在表达(  )
A.全球信息化已成时代潮流
B.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
C.合作共赢中促发展的理念
D.倡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根光纤象征着20个国家,等粗等距象征着国家间的平等,蓝色绿色象征着合作共赢,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G20杭州峰会会标的设计意图,不能说明全球信息化,排除A项;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2016杭州G20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没有涉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排除D项。
16.(2023·辽源高三期末)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北京成立。2017年5月和2019年4月,两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均在北京举行。上述史实说明中国(  )
A.区域外交为新时期经济建设奠定外部环境
B.对外交往局限在经济领域
C.针对世界和平发展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D.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决定作用
答案 C
解析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的成立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的召开都是中国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提出的中国方案,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7.(2021·6月浙江选考,29)(15分)经济交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浩浩荡荡和充满矛盾的全球化过程中,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休戚与共,合作才能共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这是此类保护主义措施中的第一个。该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随后几年,英国通过与荷兰的战争以及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为资产阶级的对外贸易开辟了道路。——选编自[美]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二战后,联合成为欧洲一些政治家的共识。1946年,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们必须创建一个类似欧洲合众国的组织……其结构将使单一国家的物质力量变得不那么重要。小国将与大国平起平坐,并通过对共同事业的贡献来赢得尊重。”“重建欧洲大家庭的第一步必定是法德之间的伙伴关系。”只有联合,欧洲才可能复兴。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条约,引入了一种全新的一体化方式。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上述六国就关税税率达成一致。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盟成立,12个国家同属一个组织,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摘编自[法]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
材料三 回顾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发展历史,多边贸易体制从建立到不断完善,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关贸总协定1947临时适用一直到1961年狄龙回合以前的多边贸易谈判,关贸总协定只有33个主要国家,乌拉圭回合则达到124个参加方。截至2008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153个。世界贸易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完善和实施乌拉圭回合协定、建立健全的多边贸易体制构架、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及加强有效解决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曹建明等《世界贸易组织》
(1)阅读材料一,概括英国为开辟“资产阶级的对外贸易”道路所采取的方式。结合所学,指出英荷战争的性质。(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951年六国签署的条约名称及“全新的一体化方式”的核心内容。以20世纪为限,概括欧盟成立后一体化继续发展的重要表现。(5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说明WTO为什么能够“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5分)
答案 (1)方式:颁布保护主义法令;签订商约;战争。
性质: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
(2)名称:《巴黎条约》。
核心内容: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置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
表现:欧盟扩大;欧元正式启用;防务一体化启动。
(3)分析:管理全球贸易的重要组织。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奉行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公平贸易等原则;构筑了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有严格的法律约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