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9:3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度”是指哪个方面的标准(  )
A.长度 B.面积 C.体积 D.重量
2.《齐民要术》记载了六世纪时北方的肥料种类有人粪尿,牛、羊、猪等畜粪,以及蚕矢、缫蛹汁、兽骨灰、草木灰、陈墙土等。还介绍了一种造堆肥的方法——“踏粪”、熟粪等,对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法也作了具体的叙述。书中所载内容(  )
A.形成了古代系统的农业种植理论
B.说明《齐民要术》是最早的农书
C.有利于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D.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共同发展
3.如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此作品(  )
A.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B.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
C.彰显了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中,“风骚”一词源自(  )
A.《九章》、《离骚》 B.《楚辞》、《九章》
C.《诗经》、《离骚》 D.《诗经》、《楚辞》
5.如表为白居易部分诗作的内容简介,这些诗作体现了(  )
诗名 内容简介
《卖花》 描写贵族豪奢的生活,结尾用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回归到民生之多艰上
《杜陵叟》 描写朝廷政令执行无法落地,农民深受贪官污吏荼毒
《卖炭翁》 描写宫市制度对普通百姓的剥削和压榨
A.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B.唐诗以关注现实为主要内容
C.文学作品有揭露政治弊端的功能
D.封建制度受到知识分子质疑
6.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
7.西周初年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周公旦在代表王室封其弟康叔于卫时说:“天畏(威)棐(非)忱(诚、信),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安)。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周公的主张体现了(  )
A.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
B.选贤任能的传统美德
C.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
D.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
8.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时任抚州刺史颜真卿判词曰“(杨妻) 污辱乡闾,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最后判决“(杖)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颜真卿判词体现了(  )
A.鼓励读书积极入世 B.鼓励妇女婚姻自由
C.强调家庭责任共担 D.强调儒家伦理道德
9.汉代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应对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这体现了汉代(  )
A.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C.兼收并蓄的时代特色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下列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B.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C.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11.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有机整体的宇宙图式。他意在强调(  )
A.汉代儒学禁锢思想 B.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C.顺应自然生活理念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2.《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变化说明周朝的统治(  )
A.具有民为邦本的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D.依赖尚贤节俭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度”是指哪个方面的标准(  )
A.长度 B.面积 C.体积 D.重量
【答案】A
2.《齐民要术》记载了六世纪时北方的肥料种类有人粪尿,牛、羊、猪等畜粪,以及蚕矢、缫蛹汁、兽骨灰、草木灰、陈墙土等。还介绍了一种造堆肥的方法——“踏粪”、熟粪等,对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法也作了具体的叙述。书中所载内容(  )
A.形成了古代系统的农业种植理论
B.说明《齐民要术》是最早的农书
C.有利于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D.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共同发展
【答案】C
3.如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此作品(  )
A.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B.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
C.彰显了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答案】D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中,“风骚”一词源自(  )
A.《九章》、《离骚》 B.《楚辞》、《九章》
C.《诗经》、《离骚》 D.《诗经》、《楚辞》
【答案】C
5.如表为白居易部分诗作的内容简介,这些诗作体现了(  )
诗名 内容简介
《卖花》 描写贵族豪奢的生活,结尾用一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回归到民生之多艰上
《杜陵叟》 描写朝廷政令执行无法落地,农民深受贪官污吏荼毒
《卖炭翁》 描写宫市制度对普通百姓的剥削和压榨
A.安史之乱后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B.唐诗以关注现实为主要内容
C.文学作品有揭露政治弊端的功能
D.封建制度受到知识分子质疑
【答案】C
6.两汉时期,文人献赋盛行。西汉武帝时,如有天子出巡、游猎、求仙等行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人往往献赋加以讽颂。东汉建都洛阳后,一些关中遗老仍然盼望朝廷能够回迁长安,对此,班固上《两都赋》加以驳斥。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文人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C.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D.兼收并蓄的思想文化政策
【答案】B
7.西周初年面临着如何巩固统治的问题。周公旦在代表王室封其弟康叔于卫时说:“天畏(威)棐(非)忱(诚、信),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安)。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周公的主张体现了(  )
A.血缘分封的宗族观念
B.选贤任能的传统美德
C.天人感应的神权思想
D.敬天保民的人本思想
【答案】D
8.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时任抚州刺史颜真卿判词曰“(杨妻) 污辱乡闾,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者多”。最后判决“(杖)二十后任改嫁”,杨志坚秀才,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颜真卿判词体现了(  )
A.鼓励读书积极入世 B.鼓励妇女婚姻自由
C.强调家庭责任共担 D.强调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D
9.汉代沿袭了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朝廷以春庆、夏赏、秋罚、冬刑来应对天道信仰,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也依照一年四季时令的阴阳流转规律来安排。这体现了汉代(  )
A.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B.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
C.兼收并蓄的时代特色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B
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下列属于儒家思想的是(  )
A.提倡节俭,主张“兼爱”
B.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
C.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答案】B
11.有学者认为“天人合一”在董仲舒及其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了中心角色,其特征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有机整体的宇宙图式。他意在强调(  )
A.汉代儒学禁锢思想 B.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C.顺应自然生活理念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12.《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变化说明周朝的统治(  )
A.具有民为邦本的思想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D.依赖尚贤节俭
【答案】A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中国古代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关于天下国际责任观的表述,大家熟悉的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天朝上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生社会主义国家、革命社会主义国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六种国家身份。根据国家身份决定对外战略和国际责任原则,中国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国际责任观(见下表)。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国际责任表现
天朝上国 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维持越南等国主权,抗日战争、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等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 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②
材料三 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沉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在表中①、②处各写出一项史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1)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内涵: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史实:①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②抗美援朝(答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或万隆会议等也可)。
(3)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