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小测(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7 19: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从汉朝时期开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关于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朝法显从长安出发,曾到达天竺
B.东晋时,日本高僧空海到洛阳求佛法
C.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烂陀寺研佛
D.北宋外贸税收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2.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由此可见,葡萄(  )
A.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B.在唐朝境内还没有种植
C.是民族交往和中西交流的产物
D.在唐朝受贵族喜欢和追捧
3.有考古专家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同时还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该考古学家的论述意在说明秦时(  )
A.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
B.东西方贸易交流十分频繁
C.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
D.丝绸之路是重要交流途径
4.距今约4300﹣约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出大片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乐器,以及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观象台和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这说明(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B.该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完备形态
C.遗址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5.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6.文献资料与考古研究表明,中国远古三大族团均有自己的图腾。东夷族团的图腾是鸟,华夏族团的图腾是龙,南苗族团的图腾是犬。每个大族团的下属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图腾,如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如图),巴族的图腾是虎等。这(  )
A.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融
B.标志着中国概念的确立
C.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活
D.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征服
7.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8.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
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
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
9.明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主流思想的变化 D.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10.从一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清朝前期的皇帝身边常聚集着一些欧洲传教士,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宗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B.西学东渐依附宗教传播
C.西方借传教为以后侵华做准备
D.清朝时外国人只有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
11.利玛窦根据中国的传教环境,分别将“敬孔”和“祭祖”解释为“敢其人师范”、“尽孝思之诚”的非宗教礼仪。在此解释基础上,尊重士大夫和平民的祭祀习俗。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就连上帝的名称他也煞费苦心地选用了中国古代“天”,将上帝称之为天主。利玛窦的这些做法(  )
A.体现了西方传教士会通中西的意识
B.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使西方出现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
12.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从汉朝时期开始,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下关于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隋朝法显从长安出发,曾到达天竺
B.东晋时,日本高僧空海到洛阳求佛法
C.唐朝玄奘西游天竺,在那烂陀寺研佛
D.北宋外贸税收成为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答案】C
2.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由此可见,葡萄(  )
A.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B.在唐朝境内还没有种植
C.是民族交往和中西交流的产物
D.在唐朝受贵族喜欢和追捧
【答案】C
3.有考古专家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同时还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该考古学家的论述意在说明秦时(  )
A.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
B.东西方贸易交流十分频繁
C.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
D.丝绸之路是重要交流途径
【答案】C
4.距今约4300﹣约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掘出大片城墙、夯土建筑基址、墓葬,出土大量石器、陶器、玉器、乐器,以及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观象台和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这说明(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B.该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完备形态
C.遗址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答案】A
5.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答案】C
6.文献资料与考古研究表明,中国远古三大族团均有自己的图腾。东夷族团的图腾是鸟,华夏族团的图腾是龙,南苗族团的图腾是犬。每个大族团的下属民族或后裔民族又均有自己的图腾,如商族的图腾是玄鸟(如图),巴族的图腾是虎等。这(  )
A.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融
B.标志着中国概念的确立
C.折射出早期的文明生活
D.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征服
【答案】C
7.下表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周礼”源远流长,继往开来
B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
C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思想 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 莱布尼茨在阅读中国的《易经》后,发现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 《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答案】B
8.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
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
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
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
【答案】A
9.明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主流思想的变化 D.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答案】A
10.从一些电视剧里可以看到清朝前期的皇帝身边常聚集着一些欧洲传教士,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宗教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B.西学东渐依附宗教传播
C.西方借传教为以后侵华做准备
D.清朝时外国人只有传教士可以进入中国
【答案】B
11.利玛窦根据中国的传教环境,分别将“敬孔”和“祭祖”解释为“敢其人师范”、“尽孝思之诚”的非宗教礼仪。在此解释基础上,尊重士大夫和平民的祭祀习俗。利用儒学经典和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相结合起来作为传教方法,就连上帝的名称他也煞费苦心地选用了中国古代“天”,将上帝称之为天主。利玛窦的这些做法(  )
A.体现了西方传教士会通中西的意识
B.推动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D.使西方出现学习儒家思想的热潮
【答案】A
12.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任三点)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任两点)